导语: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傣剧是德宏傣族喜闻乐见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从历史中走来,在今天面临巨大挑战。深入考察傣剧的传统化与现代化两种发展模式,探索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傣剧《南西拉》在2007年10月的上演,引起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热爱傣剧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们的思考。作为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傣剧怎样走过昨天,在全球化、现代化促进各民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剧民族传统文化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傣剧的处境如何,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傣剧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云南西南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明末清初,汉族的皮影戏、滇剧传入今德宏州盈江县,与盈江盏西、支那两地傣族的歌舞以及佛教寺院经文诵读结合,形成了最初的傣剧。清末,盈江傣族民主人士刀安仁对傣剧的定型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多次从腾冲县请来滇剧演员指导傣剧,并在自己的干崖土司署组织了第一个傣剧班,成为傣剧发展新起点的重要标志。傣剧艺术不久就传播到德宏其他傣族地区,芒市、南甸(今梁河县)、陇川等德宏各土司衙门相继效仿。表演傣剧成了土司府当时的一种时尚娱乐,随之扩散到民间,一些较大的寨子纷纷组织起自己的傣剧队。民国期间,傣剧班子方兴未艾,仅盈江县就有傣剧班205个[1]。创作改编和演员队伍逐渐成熟,涌现出一批知名傣剧艺人,这些民间艺人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傣剧蓬勃发展的艺术骨干,为傣剧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6年德宏州宣传部召开“傣剧的发展与改革”座谈会,邀请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参加,首次对傣剧的发展进行研讨,并举行了全州性文艺汇演,开创了傣剧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新局面。随后更多的傣族群众参与到傣剧的队伍中,仅潞西县的傣剧队在短时期就达到了100多个。1959年,盈江县成立德宏州第一个傣剧专业团队;1960年,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3年德宏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成立,并下设傣剧队,这为傣剧向更高的艺术领域迈进奠定了基础。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州所有的专业团队和业余演出队被强行解散,一些知名傣剧艺人也受到迫害。 1980年以来,盛州、县文化主管部门先后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傣剧艺术培训班,对包括专业团队、民间艺人和部分业余团队骨干人员进行创作、编导、表演等方面的全面培训,培养了大批傣剧艺术人才。傣剧从复苏迅速蓬勃发展,盈江县傣剧队多达170个,潞西县60多个。1985年在州文工团的傣剧队和潞西县傣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德宏州傣剧团,集中、整合了全州的傣剧艺术人才,傣剧艺术全面进入民间发展和专业化发展两条路子并进的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傣剧之所以在德宏及邻近的傣族地区有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汇聚了傣族人民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崇尚、民间音乐歌舞、语言文学等等于一体。在内容上傣剧一般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傣族人民家喻户晓民间叙事长诗改编而来的剧目,它以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在傣剧剧目中占相当的比重;第二部分是从汉族戏曲和章回小说移植改变的剧目,其内容与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相距遥远,但它通过在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上的傣族化处理,带给傣族人民全新的感受和认识,把他们的视野扩展到他们社会生活之外遥远的时空,满足他们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的心理追求;第三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剧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时间性。在艺术形式上,傣剧把德宏傣族民歌情歌与佛寺吟诵经文的调子运用于曲调唱腔中,服装和化装、乐器和舞台设计上都有鲜明的傣族文化特色。在语言表达上,傣剧成为除藏剧之外全国仅有的用本民族语说唱的少数民族剧种。民间是傣剧的根基和肥沃的土壤,广大群众一直是傣剧发展的主体,傣剧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广泛性和地域性。 傣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之无愧的。官纯寨傣剧队是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个案,它基本上能反映出农村业余傣剧队今天的处境和发展态势。 官纯隶属盈江县莲花山乡(2005年并入平原镇),位于盈江县县城向北延伸至山峦的坝子中,官纯寨距县城315公里。2006年底,官纯寨共有142户,704人,傣族人口占97%以上,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傣族大寨子。官纯土地平坦肥沃,水资源丰富,村民世代以经营稻作农业为主,近年来全村人均纯收入在3100元左右。 官纯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民族文化积淀深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纯一直是当地政府推行新政策、新措施的试点村,村民的思想观念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培育,形成积极开放的村寨氛围。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村民都受过不同程度的学校教育。寨子祥和又热闹,既民族特色鲜明又不乏现代化气息;村民既淳厚又开放,既温和又积极。良好的自然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和人文基础为官纯长期以来开展经济文化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官纯人也因这一切继承守土重安的传统,在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日益突出的今天,绝大部分官纯人仍然呆在村里过和谐安稳的日子。 傣剧表演是官纯的一道风景线。改革开放之初,官纯成立夜校,组建了以中青年男女为主体的傣剧队,1981年至1984年傣剧队先后演出多个剧目,为活跃官纯村落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后来由于经费缺乏等多种原因,傣剧队自行解散。2001年官纯原来的傣剧队员“在看到别的寨子排演傣剧后,与大家商量重建了傣剧队”。这样,以中年妇女为主体的傣剧队率先恢复。2003年以老年妇女为主体的老年傣剧队也组建了起来。 两个傣剧队由演员、导演、祭司、伴奏、剧务人员构成,演员共50余人,以女性为主,男性仅有4人。老年队演员的具体年龄在50至64岁之间。少妇傣剧队都是中年妇女。伴奏员为49岁至75岁之间的8位男性,乐器仅是两把二胡,牛木铃、牛皮鼓、锣和镲各一。剧务人员为3位70多岁的妇女,她们主要负责准备演出前祭祀寨神、戏神的纸火香烛等用品,并兼制作和修整演出服装佩饰等。导演、导演助理、祭司各一位,他们还兼任伴奏员。祭司主持全体演职人员在每次演出前祭祀寨神、戏神仪式。导演当地称“掌来”,即掌握剧本的人。演员的文化背景主要分为两类:老年傣剧队的演员成长于民族传统文化浓郁的时代,有过以山歌传情的经历,在青年时期大多比较活跃,受过几年的小学教育。中年妇女队的演员成长在汉文化影响逐渐深厚的年代,大多数都具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少年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山歌的熏陶。两个队的演员熟练掌握傣文的不多,少妇队仅有5人,占全队的1!’5,老年队的情况要好一些。对于以民歌调为基础,用傣文创作抄写的傣剧,大多数演员都是边演边学唱、边学习傣文。傣剧队的特点是:演职人员热爱本民族文化、自愿参加傣剧队、热情积极并有登台表演的勇气;没有青年人参与;男性演员少,男性村民虽然支持女性表演傣剧,但自己却不大愿意参与,他们认为,男人把脸画得红红的在台子上转来转去是件十分不好意思的事。 排练安排得比较灵活,通常是找来剧本确定排练。排练时由“掌来”把唱词和说词分别抄给各个演员下去记忆和练唱。记住唱词和台词对不懂傣文的演员、尤其是老年演员比较困难,大家靠对傣剧的热爱和对表演艺术的激情去克服各种困难。看不懂唱词的人,自己找村中懂傣文的人学习。对唱腔和调子把握不准的人也是自己找人帮纠正。“掌来”和演员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和专业人员的指导,所以,演员的表演略有几分简单粗糙,动作没有什么标准和定势,一般是在掌来的启发指导下,演员们集思广益,大家互相讨论、指点、纠正,各自在几个常见动作基础上发挥。集中排练一般是在农闲期间进行,演出多在年节或宗教庆典时举行。老年傣剧队成员闲暇时间比较多,排演的剧目也多一些,在当地小有名气,不时地被远近的村寨邀请去庆典活动中演上一台增添气氛,还曾被邀请到邻县陇川演出。本村和外村有的村民举办婚礼,也请他们到家中演出。在外寨的节日庆典中演出,通常每场获得100元的酬谢,在村民家中演出一场得到60~80元的酬谢。这些收入作为集体活动的开支和添置化妆品等。他们还请来影像制作的专门人士,拍摄他们的节目并制作成光盘留存和出售,不自觉地保护和传播了本民族文化。 经费严重匮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官纯傣剧队的发展,因为没有经济能力购置服装道具而难于增添新剧目。演出服装多数是演员自己在节庆时穿的服装,只有如国王、王后、公主等角色则需要购置服饰。服装道具和佩饰基本上是凑合使用,多剧目串用,其购置费部分由演员们自酬。此外,剧目老化是最突出的问题。创作队伍青黄,新创作改编的剧目很少,傣剧队只能四处寻找一些传统剧目来排练。传统剧目篇幅长,需要花很多工夫排练,内容距现实生活久远,年轻人不感兴趣。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村的“掌来”创作了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短剧《计划生育》、《送子参军》、《戒毒》等,很受村民喜爱。但仅靠他一人的业余创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新剧目的需求。观众大部分是本村的老年人和小孩,以中老年妇女居多。年轻人对傣剧不太感兴趣,他们观看傣剧主要是看热闹或关心一下台上的亲人而已。 盈江县多数傣剧队的现状与官纯寨大致相同,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村民对傣剧有很深的感情,村干部认识到傣剧对丰富和活跃村落文化的作用,并积极参与和支持。有集体收入的村子还给予经费支持。这种完全靠演员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激情,靠朴素的乡情和本土力量来支持的农村傣剧队到底能坚持多久? 代表傣剧最高水平的德宏州傣剧团以强大的演员阵容、齐备的综合演出实力,用最佳的艺术表现力把篇幅宏大、剧情跌荡起伏、人物冲突错综复杂的傣剧奉献给观众。近几年来傣剧团到各地农村演出现场人山人海。在盈江姐到寨演出时,有几位比朗(大嫂)告诉演员“我们已经追着你们几个晚上了,看了你们的八场演出,还是看不够”[2]。然而,州傣剧团却由于长年经费短缺,不仅难于解决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艺术探索等等问题,就连送戏下乡,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也困难重重。在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消费能力还很低的当地,剧团无法进行市场化运作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傣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农民不容易看到高水平傣剧,另一方面是傣剧团难于送戏下乡。为此,州傣剧团主动到村寨联系,只要村寨能解决他们从一个演出点到另一个演出点的交通吃住问题,并能在一个演出点演五场戏,他们便赴当地巡回演出。从1995年到2007年州傣剧团在农村演出的场次就达471场,最多的2005年达87场。 傣剧未来的发展出路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两种: 一是专业团队坚持傣剧的传统化发展,走国内与国际发展的两条道路。在国内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依靠政府、社会和剧团等多方努力,凭借傣剧团的实力和广大观众群体以及良好的社会影响,保持传统傣剧的艺术风格,坚持把传统傣剧送到广大农民中。 在国际上,扩大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我国傣族与东南亚国家的傣泰族群是分布于不同国家的同一族群、共同的历史渊源、毗邻的地域、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文化使他们长期交往不断。占傣剧剧目较大比重的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不仅在德宏傣族地区家喻户晓,而且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国家的傣泰族群中。在全球化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背景下,上述这些优厚的自然历史条件,完全有可能扩大傣剧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州傣剧团完全有能力担当这一历史使命,以东南亚傣泰族群所熟知的传说故事和佛经故事为主,同时也有反映当代我国傣族人民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进行国际交流,在交流中提升傣剧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傣剧在经济与文化上的良性互动。 另一种是傣剧的现代化,即在内容和形式对农村傣剧队表演的傣剧进行改革。傣剧给广大傣族农民带来了身心的愉悦,农村傣剧队的演员是观众身边的亲人或邻里乡亲,不论是平时的排练还是不定时的演出,都会牵动着许多村民,给文化活动匮乏的寨子带来不少的欢快和热闹。村民们可以借助观看一场傣剧的演出,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说说寨子里的事,调节一下单调枯燥的劳动生活。官纯寨的演员告诉笔者:“我有时心情很不好,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演戏,唱一会就高兴起来了。”有的演员说:“我身体不舒服躺在家里,通知排练傣剧,我坚持来练,结果病好像好了。”傣剧为广大的傣族农民提供了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让他们的个人潜力得到开发和挖掘,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实现。尤其是妇女,她们从家庭走向舞台,向社会证明自己的能力,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幸福和快乐的事,其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培育和锻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代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更加昂扬向上。”[3]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文化建设,应当充分运用和发挥当地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艺术样式,势必会激发出他们的文化创造力,使他们自觉地成为文化建设者。 农村傣剧队要生存和发展,发挥它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应当对它表演的傣剧进行改革创新。创造出以短小精练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易排、易演、易接受为主要特点,语言表达通俗易懂,突出民间性、大众性、自愉自乐性的当代新型傣剧。这样的改革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时代的高起点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创作出“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近群众……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3]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强调在保护中发展民族文化。上述两种模式,一种重在解决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另一种重在使民族文化适应现代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二者互相补充,齐头并进,而不是截然分开,各自发展。专业团队以继承和保持傣剧的传统特色为主,成为传统傣剧活态的博物馆,同时也表演一些当代新型傣剧,把高水平的传统傣剧与新型傣剧送到农村,带动和指导农村傣剧队的发展,引领傣剧艺术。农村傣剧队以表演当代新型傣剧为主,同时保留部分传统剧目的演出,满足广大群众对傣剧的不同需求。 (本文原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