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哼人,在中国属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为“巴哼”、“唔奈”(本文在不需分开述说时将巴哼人和唔奈人统称为巴哼人);居住于越南的,被划为巴天族,自称为“巴哼”。中国的巴哼人共有4.8万余人,分布于湘、黔、桂等地。越南的巴哼人有5000多人,分布在河江、宣光两省。 中国自称“巴哼”的人群在有的地方被称为“红瑶”,在有的地方被称为“花瑶”或“八姓瑶”,主要居住在广西北部偏东与贵州东南部毗邻地带;自称“唔奈”的人群他称为“花瑶”,主要居住在湖南雪峰山区域。长期以来,中囯境内的巴哼人和唔奈人一直没有正式的往来,但其语言大多数是相同的,其习俗有部分亦相近,例如,在一年当中,均有要等过了禁吃的时候才能吃当年新产出的黄瓜、白瓜等农作物;同姓不通婚;人死时向天鸣枪3响以报丧;都过“吃新节”等等。 据专家考证,巴哼人和唔奈人应为同一族群,因为这两个群体同操一种语言,而且历史和文化也相同相近。毛宗武、李云兵两位研究语言的专家甚至把巴哼人和唔奈人所操的语言在不需分开叙述时统称为巴哼语,分述时才有巴哼方言和唔奈方言之说。他俩在1997年出版的《巴哼语研究》一书中对巴哼语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巴哼人和唔奈人所操语言是一个独立的语言,为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巴哼-优诺语丛巴哼语。在书中,他们还间接谈到越南巴哼人所操之语言:“凑巧得很,正值我们撰写是书之际,恰恰是巴哼语(即越南的那峨语或巴登语)走向社会引起学者们注意近一个世纪之日。” 刊载在1985年5月第五辑《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上的奉泽芝的《雪峰山上的花瑶》一文,把湖南隆回、溆浦两县自称“唔奈”的群体所操之语言的常用词用汉字作音译,笔者将其与广西融水的“巴哼”语相比较,语音基本相同。从《雪峰山上的花瑶》一文所列出的语言特点上看,广西、贵州的巴哼人与湖南的唔奈人,在语言上是完全可以交流的。 无独有偶,瑞士籍的法国学者聂蕊在上世纪90年代也对越南的巴哼人和中国的巴哼人所操之语言进行了研究,并写出论文《巴哼语比较研究》,认为中越两国巴哼语相同,只是语调有些差异。 中国巴哼人最早的迁徙传说有“过黄河”之说。相传其祖先的发祥地在黄河中下游以北,其先人在中原战争失利之后,才横渡传说中的大黄江大红江(黄河),逐步迁徙南下,到达今浙、闽、赣一带,后从江西迁往湖南,史称“五溪蛮”、“武陵蛮”、“长沙武陵蛮”应该都包括巴哼人在内。从湖南迁出的,有的到广东后辗转广西,有的直接从湖南进入贵州、广西;到贵州、广西后又有一些人远走交趾(越南)。 据范宏贵的《有八个大姓氏的越南巴天族》一文介绍,巴天人的祖先大约在17至18世纪,与瑶人一道从海路移居越南。 中越巴哼人是有同一族群意识的。广西、贵州的巴哼人都传说有兄弟去了越南。据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滚贝侗族乡同心村岩屋屯巴哼老人戴元宝说,他们迁去交趾的兄弟在清朝末年会定期归来看望中国的亲人。1997年,聂蕊博士从法国给笔者寄来越南巴哼人给中国巴哼人的一封“信”(越南巴哼语磁带),在磁带里,越南巴哼人除了向中国巴哼人问好,介绍他们的语言、文化习俗,还表达了对中国有几万巴哼人的羡慕,并认为他们的祖先也是从中国迁过去的。他们甚至还说很想到中国来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饼的地方。笔者分析,越南巴哼人所说的“ta24 tsh au31”如果要具体到某一个地方,那很可能就是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小河村大槽屯,因为岩屋人说他们的祖先在大槽住饼,并且说有兄弟去了交趾。 1997年,笔者还接到聂蕊博士寄来的越南巴哼人的一些照片,其中妇女衣服上的一些锦花与我国广西、贵州巴哼妇女衣服的锦花相同和相近。姓氏上,中国巴哼人的姓氏有奉、邓、蒲(卜)、戴、蓝、(凤)、杨、宛、黄、陈、吴、汤、(唐)、刘、回、歩、丁等,越南巴哼人的姓氏有邓、卜、戴、蓝、沈、洪等。 “族群”定义至今仍有很多争议,笔者倾向于“族群是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中越巴哼人,不仅居住在两个国家里,而且还被两国划为两个不同的族群。但凭着自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特别是经历相同的古老历史和至今还操着同一种语言的这一现象,因而族群认同特别强烈,超越了斯大林的“有共同地域”的民族概念特征的限制。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