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第二语言教学又可以分为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和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两类。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以及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使得汉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国际上掀起的“汉语热”一直不退。相形之下,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领域则显得有些冷清。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在今天,要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与研究解决。
今天,汉语作为中国这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通用语言,在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发展社会经济、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交流与沟通,以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少数民族从自身的发展中深深体会到,在我们这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要迅速繁荣发展,除了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外,还有必要进一步学习使用汉语文。因为汉字记载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和经验,汉语是全国各民族相互交际共同使用的语言工具,学好汉语文已成为少数民族的共同愿望。”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汉语,对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转变观念,走向开放,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民族事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不仅仅只是去掌握一种语言工具,同时也应通过学习汉语,融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使自己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新的独立个性的民族,实现民族的三级社会化,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社会的一份子,而不是成为被边缘化的对象。”
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的语言政策、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优良传统,使得汉语学习在少数民族中已成为一种群体行为、社会行为。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有学习汉语的愿望;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生活在边远农牧区的学生自幼在生活环境中习得母语,使用母语,上学后才开始学习汉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生活、语言环境及教学条件等原因,离开汉语课堂后,几乎没有使用汉语,致使汉语基础薄弱,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仅从我国高校民族学生的整体汉语水平来看,并不令人乐观。一些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汉语基础薄弱,影响专业学习、深造的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事业的长足发展中立下汗马功劳。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基本上沿用了教授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从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滞后,教学方式简单化、程式化等问题。 另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至今缺少科学、完整、配套且符合教学对象实际的教材。以前的教材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教材为蓝本进行编写的。没有真正体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多数还缺乏先进语言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学法体系、材料编排显得落后,脱离实际。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5月开始组织编写九年义务教育《汉语》(藏族地区使用)教材。在这套教材没有推出之前,藏族地区汉语教学沿袭的是普通语文教学的路子。课程教材研究所推出的这套教材被称之为“真正从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出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教学首先是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其历史比对外汉语教学悠久。然而,现在对两者的研究却形成了一冷一热的鲜明对比。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在全国,从事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人员不少,但大多数教师缺乏理论素养,只有不完善的实践经验,无法开展研究。所以有人认为,“整个汉语教学只是一种不完善的经验型教学,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术传统。”
(一)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建设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我国历史上早已有之。真正将其视为一项事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60多年来,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不论在语言理论的研究上,还是在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上都有长足的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形成了专门的学科。“十五”期间,国家社科领域就有重点项目开展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汉语教学规模比之过去扩大了许多。那么,为什么目前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研究显得比较沉寂冷清呢?我们认为,主要在于长期以来这一领域多为自发研究,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欠缺有组织的、深入系统的合力研究,所以难以形成气候,产生影响。鉴于此,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在传统观念中,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和一般语文教学被混为一谈。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使得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基本上沿用的是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传统教学方式,并没有遵循第二语言的教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现实中,不少教师以为给少数民族学生教授汉语轻松容易。事实却恰恰相反。要搞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和较强的汉语研究能力,还必须在熟悉汉文化的同时,对教学对象的母语和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预 测和把握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有的放矢地讲解练习,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语言对比教学,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语言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文化教学,使学生收获多多。可见,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非但不简单,而且难度大,要求特殊。教师要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的要求,首先必须学习新知识,转变旧观念。观念在汉语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语言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许多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代替了传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语言研究变得更科学、更合理、更贴近语言实际,并且许多语言研究成果对提高语言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就是一个实证。对外汉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应该在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加强理论研究、切实抓好师资建设上下大功夫。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并在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吕必松先生在论及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时指出:“要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以提高学术水平;要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强理论研究以提高学术水平,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师素质。”这一观点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也富有指导意义。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需要开拓视野,学习、借鉴对外汉语教学、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外语教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不断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南开大学阿错博士的“倒话”研究,近几年在国内外语言研究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倒话”作为母语使用于四川西部甘孜藏区雅江县境内,又称“雅江倒话”。其词汇成分主要来自汉语,但语法结构却与藏语有着高度的同构关系,来自汉语的词汇成分读法上与汉语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但语音要素格局却与藏语有相当高的一致性。通过阿错博士的研究论证,目前学术界倾向于将“倒话”视为新近发现的一种藏汉混合语。也有人认为,“倒话”是汉语在藏区应用中的变异,即一种汉语变体。无论如何,这一研究足以说明,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语貌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能拓展汉语本体研究,有利于相关地区汉语方言及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而且会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