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阶段,必须深入理解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马克思在1872年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问题所提出的意见(第四章)虽然大体上至今还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而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进程所彻底扫除,所以这些意见在实践方面毕竟是过时了。”在这段话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破除僵化的教条主义,解放思想,一切以历史条件为转移来创新和发展理论。 一切以历史条件为转移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和提出新的观点,而不能墨守成规,囿于成见,尤其是要突破权威主义的思维框架。目前在理论研究上存在的问题是权威主义严重,人们不敢寻求新的理论发展机会和空间,认为权威人士的话就是经典就是真理。基于这样的前提,理论界的空气显得凝重和沉闷,许多理论研究只能不断地将原来那些不适应变化了的条件的东西翻来覆去地咀嚼。任何理论不发展就注定要被时代和人民抛弃,任何理论不顺应现实的改变作出相应的回答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实现自身生命力的长存,必须以历史条件为转移积极地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善于总结中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理论的发展保持着高度敏感。而将这种敏感还必须转化成全社会的一种共同的意识,鼓励人们根据社会的现实情况去积极探索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理论对现实问题和前进过程中遇到的挑战的解释力和预见性。 一切以历史条件为转移要求人们在面对理论时,必须抱有批判继承的态度,要有革命家的精神和勇气,要杜绝媚俗的奴才行为,不要贪图做一个“食利者”。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上没有个人权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理论的世界里,不断变化的现实才是最大的权威,只有把握好不断变化的现实,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理论才能有生命力。人们也才能在不断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创新,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社会主义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其面临的生存环境就很复杂,要面对各种理论思潮的挑战。同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具体的社会运动,尽管已经有深刻的历史教训,比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它仍然是新鲜的,还处于成长的时期,所以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这增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难度。同时由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本身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存在着与现实的一些变化不适应的情况,这更增加了人们对这种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畏惧情绪。但也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和挑战的存在,突显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切以历史条件为转移进行理论创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深刻把握所处的历史环境,不断地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当前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面临的形势已经不同于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的突出、资源问题的凸显、经济危机破坏性的增强、新的恐怖势力的出现、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等都需要人们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整理,破除僵化的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过时的教条,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来为现实的需要服务。 总的来讲,目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言,亟待创新和发展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力源泉在哪儿?社会主义道路对人民的吸引力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继续保持下去?社会主义道路在各种社会力量突起和多样化的竞争中,应该秉持的方针是什么,如何实现共存和胜利?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相比,在解决共同的顽疾如腐败、环境破坏等问题方面,其显著的优势在哪儿?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存在着阶段性的理论根基的创新和整合?执政党在实现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民主政治、自由发展、幸福生活、公平正义方面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保持和增强人民对未来前景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赢得人民的强力支持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败。尤其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对全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支撑作用。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