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7 03:26|查看: 34|评论: 0|来自: 今日新疆网

鼓满“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风帆

2010年5月,中央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制定了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同年7月,自治区党委召开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报告中提出了新疆战略选择: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这在新疆历史上,是第一次提出以文化来引领发展,以文化力引导经济力,使文化从跟跑角色成为领跑力量。“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寥寥八字,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纵横度深。这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引领。


一:关于文化的“说长道短”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词典解释: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又特指精神财富。

对于文化的社会解读,所说者众。择其要者,列举如下:

就其现实性来说,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

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是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

文化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认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价值、情感力量,是一种内在的意义。

英国学者泰勒对文化的描述是:文化是影响和解释人类生存方式的知识、制度和观念的有机复合体,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体现。知识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是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文化的灵魂。

林林总总,难以尽数。文化学者放言,对文化的定义,世界上有300多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美国学者洛威尔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以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规范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在。这个见解很能帮我们了解文化无所不在又似乎不知它在“何处”的特性。

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时谈论中,或在文字表述中,我们爱把文学艺术称为文化,是因为它通过语言、音律、画面、造型、动作、色彩、情境表达了人类心灵深处的共同情感;人们爱把哲学、宗教称为文化,是因为它们以不同思维方式诠释了人类的起源、社会的万象、生命的归宿;爱把制度、风俗称为文化,是因为它们从不同角度约定了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爱把环境、建筑、器物称为文化,是因为它们承载了人类想要表达的思想诉求,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但是,人们尚未把内心的诉诸看作文化,如:当你看到一件商品,很快就会判断好与不好;当你看到一处景致,很快就会判断美与不美;当你看到一个人,很快就会判断他的穿着得体不得体,等等,你所有的判断、评论,都是内心的“文化活动”。可见文化的纷繁形态。

正因为文化的这种无所不在像空气、无处不“照”像阳光的普适性,也因为文化对于人类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还因为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解决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层次追问,就决定了文化对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主导性、制约性、推动性。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把文化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文化的繁荣”。世界上著名的学者如16世纪德国思想家、改革家马钉路德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共同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日本学者界屋太一的结论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在更本质的层面上,显然是“文化比经济更重要”。

就此看来,新疆就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拨冗举要、提纲挈领的。


二:关于现代文化的命意解读

现代文化是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概念,其产生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又与之共存,并引领其发展、进步、繁荣。现代文化对应于古典文化、传统文化,它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类型,它有三个基本要素:现代知识、现代制度、现代观念。

如何认识现代文化呢?从一般意义上说,我们是否可以用这样“十个功能”来界定:对所处时代的社会实践,具有高屋建瓴的正确导向功能;对经济运行的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提升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素质提升和观念更新的功能;对民族团结事业,具有向心和凝聚功能;对平庸保守思维,具有改造和引导功能;对反动、敌对思潮,具有抵制和批判功能;对传统优秀文化,具有继承和发扬功能;对世界先进文化,具有吸收和融合功能;对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具有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功能;对面向未来的世界,具有前瞻和开拓的功能。

当然,现代文化的作用,并非仅此十条。不管排列出多少功能,关键是“引领”,能够“引”得了、“引”得开,“领”得注“领”得起,这才是现代文化发挥作用的真谛。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必须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你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你必须认识到,只有以思想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才能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以先进思想、创新观念、有效手段、完备设施,引领社会中坚,统帅各族群众,推动事业蓬勃向前。

所谓文化自信,来自我们对现代文化的热爱、肯定、推崇和自豪,将其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凝聚力量的磁场,社会激荡中的“定海神针”。深刻领悟,只有在现代文化的引领下,才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才能“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才能每临大事有静气,指挥若定,从容布局。

所谓文化自强,就是坚信文化“软实力”的“硬威力”,一事当前,首先从“文化”上想清楚、弄明白,从而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来形成现代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强大的动力和创造力,强大的实力和竞争力。历史早已证明,缺少文化引领只能强一时,有了文化引领才能强一世。只有当我们实现了文化“三自”,才能领导有智慧,群众有素养,做事有分寸,奋斗有韧性,据此,还有何难不克?何事不成?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不要把它当作一句口号来看待、来品味、来欣赏,就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样,它是深圳精神的逻辑起点,这是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思想指导,它是行动的、实践的、要身体力行的。倘若进行理论探讨,是否可以这样展开:从其本质属性来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一种新的思想模式;从其内容属性来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一种新的发展策略;从其方法属性来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一种新的指导方式;从其理论属性来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一种新的理论观念;从其现实属性来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理论指导;从其关系属性来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一种实践力很强的理论形态;从其社会属性来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从其作用属性来说,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新疆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要求。

所以,对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认识,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探讨,要不忘本来、吸引外来、着眼未来。


三:关于现代文化的表现形态举要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文化都是它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灵魂。尤其是上世纪末以来,学界把国家的实力定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文化发展更为世界各国倾心倾力。最著名的例证,莫过于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发明的“软实力”学说。所谓“软实力”,即不用强迫他人,而是通过吸引、感召、影响,就能达到自己所想达到目的的能力。

一个世界强国,除了靠实力主导世界,还要靠文化引导世界。这种“软实力”体现在世界事务中,是设置议题、制定规则、建立标准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家来参加游戏,你不能参与制定规则,那就只有“玩玩”的份,赢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当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际,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话:中国还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大量出口的是电子产品和服装,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不中听,但中肯。

我们可以看一看美国的“软实力”,它的文化输出并不复杂,人称“三片文化”:大片、薯片、芯片。美国大片(曾占国际电影发行市场的92.3%)控制人们的视觉娱乐,从而输出美国价值观。炸薯片控制人们的胃,宣扬的是美国快餐文化。电脑芯片控制人们的创造性和文化安全。并没有刀光剑影,这种“软实力”何其威猛。

今天,人们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发展“软实力”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有学者议论,一个现代国家的宏观分类,往往划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大板块”。然而“四大板块”不是平行的。它就像地球的构成,地壳是政治,虽然无所不包,但却是表层的。地幔是经济,虽说比地壳要深入一些,但经济手段解决不了所有的社会、伦理等问题。地核是社会,尽管已经深入到“核”的部分,但它仍不属于心脏地带。地心是文化,只有文化才称得上一个国家的心脏与灵魂。

因为,所有的问题,追根溯源、归根到底都是文化(或曰文明)的问题。不从文化上找原因,永远刨不出问题的“根”,要改变落后的现状,只能是空想。看中国、看世界,先进者,皆为文明引领;落后者,皆为文化蒙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归依;需要通过文化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获得生产力的解放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我们进行现代文化构建的意义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收获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共同奋斗思想基础的夯实;从事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收获共同记忆的保存以及当代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开展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度阐释和文化元素符号的提炼、推广,收获认同感的强化和软实力的提升;举国一致地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精神文明创建,收获社会情绪的和谐、文明风尚的形成……

当然,在现代文化的引领中,不能忽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劝诫、智能开发、意识诱导与精神激励的积极作用。像“道”与“器”的观念,“阴”与“阳”的辩证,“知”与“行”的统一,又像“天人合一”“修身克己”“民为邦本”“有教无类”等哲学观点的今用,还像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名句,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那种气贯长虹的浩然正气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种万难不辞地追求真理的执著美等等。后人对此百学不怠,百读不厌,百思不倦,当作座右铭,道理正在这里。

(未完待续)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8 13:28,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