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新疆维吾尔族知识分子自觉将本民族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将维吾尔族文学创作自觉纳入中华民族文学整体格局中,以强烈的中华民族忧患意识,发挥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核心和引领作用,体现了维吾尔族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以来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这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及共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都是十分生动而有力的诠释,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重要内容,也可为我们今天关于新疆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文化发展的相关讨论,特别是为当代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思考如何在新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增强担当意识、发挥引领作用提供建设性思路。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新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彰显。党中央决定举全国之力援助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当代多民族国家发展少数民族事业提供了中国模式,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又一贡献。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除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鼎力相助外,更需要新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奋发向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新疆各民族知识分子文学创作中体现的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对当代新疆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意义,是一个亟须挖掘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诗人在国难当头时所抒发出的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新中国无比坚定的信心,在当时影响了一大批各族知识分子和群众,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自1930年起,中国共产党先后派遣一批共产党员到新疆开展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前后,陈云、滕代远、周小舟、邓发等人都曾到新疆工作。1938年春,党中央派来了毛泽民、林基路等人,1939年又派来了中央委员陈潭秋等。这些共产党员不仅在当时的新疆省政府一些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而且在和田、喀什、阿克苏、库车、哈密等地担任行政、军事、教育等方面的领导职务。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推动与大力支持下,新疆各方面事业有了蓬勃发展。1935年,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成立,1938年,反帝联合会改组后由共产党员担任秘书长并主持工作,“反帝会”出版了《反帝战线》、《新疆青年》等刊物,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宣传教育活动和支援前线活动。茅盾、张仲实等内地来疆的进步人士领导的新疆文化协会,组织新疆学院的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演出了话剧《新新疆进行曲》、为纪念“九·一八”事变演出了话剧《战斗》。之后,新疆文化协会又成立了实验剧团,演出了多部话剧和独幕剧,如《放下你的鞭子》、《信号》、《无名英雄》等,培养了维吾尔族、汉族等各民族的演员。杜重远任新疆学院院长后,这些进步人士都被请到新疆学院讲课,提高了该校的声誉和教学质量。1938年8月,著名演员赵丹和一批进步的文艺工作者抵达迪化(今乌鲁木齐),进一步促进了新疆各项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这些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文化人士通过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将内地的进步文学艺术思想传播到了处于西北边陲的新疆。 假使成群的知识分子能担当起任务, 在艰难的环境中能埋头吃苦, 心里盘算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那时我青春的花朵就会开放。 假使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掌握建设技术,不向困难低头, 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怕牺牲自己, 那时我青春的花朵就会开放。 ──黎·穆塔里甫 这是一位年仅16岁的维吾尔族诗人黎·穆塔里甫(1922-1945),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向知识分子发出的宣言:敢于担当、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这种知识分子特有的高度自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对我们来说,依然具有强烈的震撼意义!年轻的维吾尔族知识分子的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精神,体现了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精神追求。 黎·穆塔里甫是维吾尔族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思想先驱,也是20世纪维吾尔族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自己短短23年的生命历程中,饱含对伟大祖国的憧憬和火热的激情,讴歌祖国,讴歌新时代,代表了当时维吾尔族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他在抗战时期创作的《中国》、《直到红色的花朵铺满了宇宙》、《我们是新疆的儿女》、《战斗的中国妇女》、《创造解放的花园》等诗篇和《战斗的姑娘》等剧作,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新疆各族儿女团结一心,与祖国人民一道共同抗战,赶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建设美好的新中国。特别是他的经典作品《给岁月的答复》,在维吾尔族中家喻户晓。这是一篇讨伐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檄文,也是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经典诠释,发表后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回应,影响了一代维吾尔族青年,至今许多人仍能朗诵。黎·穆塔里甫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诗歌创作才华、对国家对人民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楷模,被人民爱戴、缅怀。也正因为如此,国民党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于1945年9月18日将其杀害。黎·穆塔里甫短暂的一生中,为人民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不屈的战斗精神。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诗歌还是戏剧,无论是散文还是评论,都将中华儿女作为主人公来塑造,将中华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是那个时代新疆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今天探讨新疆精神的最好诠释。 黎·穆塔里甫于1938年创作的《中国》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在他的创作中,乃至在中国抗战题材创作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诗歌表现了一个革命青年对祖国、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望。他的视野完全超越了维吾尔民族,而是对战争年代整个中华民族甚至人类苦难的关注。这是年轻诗人的诗歌创作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性意义的重要体现。 中国! 中国! 你就是我的故乡! 因为我们成千上万的人民, 生长在你温暖 纯洁的怀抱里。 从你那里,我们得到了庇护, 认识了自己, 明白了事理。 …… 在你的土地上, 我们要树立起, 始终不倒的、永久飘扬的、解放的旗帜! 这位年轻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解放、人类的进步紧紧相连,高昂起头颅,高唱着战歌,如果没有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如果没有将个人和本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相连,诗人是不会有如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样,如果没有对中华民族未来的信心和自豪感,也不会那样饱含深情去憧憬美好新中国的建立。应当说,这不仅是黎·穆塔里甫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而是由他代表的当时一大批新疆各民族知识分子的共同思想境界和追求,也是抗战时期广大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性体现。热情歌颂新疆儿女、歌颂祖国母亲,追求人类精神,这是黎·穆塔里甫的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他没有站在狭隘的民族立场上,而是站在中华民族整体的立场上来看待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号召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建设美好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他的诗篇代表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明确立场,不向国民党反动政府低头,不向暴力权势低头,追求自由和真理,哪怕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诗人努力破除限制各族群思想和文化沟通的障碍,敢于担当重任,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为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和民众勾勒出一个更为宏大高远的中华民族整体形象。当我们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时,只有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思考,只有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才能有高远的理想并能将之付诸行动。 研讨黎·穆塔里甫等新疆各民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作,可以为我们今天关于新疆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文化发展的相关讨论提供一些思路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敌、荣辱与共,形成了水乳交融的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建设史,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本。在当代,挖掘和宣传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建设史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民族优秀人物,使之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意义重大。 尤其是像黎·穆塔里甫这样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和鲁迅精神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维吾尔族知识分子,他们的品格和精神业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在维吾尔族民众中德高望重,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核心作用和持久的影响力,对他们的宣传,其实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宣传,他们可说是中华民族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鲜活教材。 纵观黎·穆塔里甫等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作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将本民族的未来置于祖国未来的大背景中,这使他们不仅是维吾尔族的精英人物,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英。因此,我们对黎·穆塔里甫的认识,应该放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救国的高度去理解和阐释。从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中,从思想文化先驱梁启超、鲁迅等人,包括维吾尔族年轻诗人黎·穆塔里甫、哈萨克族诗人阿拜等人物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品质,那就是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强烈的忧患意识,敢于担当,为中华民族的事业宁可牺牲个人的幸福乃至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黎·穆塔里甫的精神追求并为此献出年轻生命的事迹,可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 黎·穆塔里甫和托乎提·巴克维吾尔族(鲁迅作品翻译家──编者注)等知识分子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们的思想和创作的意义应被全国各族民众广泛了解,对他们的思想和创作的深刻意义和文学价值,需要提升到中华民族文化凝聚象征和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宝库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位诗人的创作,回荡在词句之中的祖国之恋、中华民族精神之恋不能不使我们感动和自豪。因此,我国少数民族中像黎·穆塔里甫这样能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去思考和行动的思想者,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学史中应该有相应的地位,要使他们成为全社会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精英。大力宣传他们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有利于各族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各族人民从这些杰出人物及他们的经历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积淀,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确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精神的基础,感受到一代一代思想先驱们为此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从而更加珍惜各族优秀知识分子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统一的祖国和幸福生活。 黎·穆塔里甫等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作经历表明,知识分子不仅要为真理和正义而书写、代表民众发言,更应当从全人类发展的大趋势来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未来发展。也正是因为黎·穆塔里甫用诗歌这样最能被群众听到的方式发出了知识分子的心声,表达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理想和追求,他的诗歌和追求才能在群众中有广泛而持久的回响。一个有崇高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不仅能面对民众、面对权势,首先还在于能面对自我,能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不断反省自我。自孔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以来,自省和质疑就成为中国各民族知识分子共同的品格和特征。今天,当我们感慨人文精神的缺失、有感于能与自己心灵对话的知识分子少而又少的时候,有感于知识分子的心灵已被世俗的职称、获奖、论文、课题和各种头衔填充的日益膨胀、不再有空间倾听来自心灵的质疑和反省的声音时,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内省的追求和献身精神更加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世界各国天灾人祸不断,民族宗教冲突和境外势力的干预使许多国家濒临分裂、民不聊生。两相对照,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祥和的民族大家庭中,确实是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党中央强调新疆的繁荣发展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新疆的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做出全国19省市援助新疆的战略部署。这也向各民族知识分子提出新的要求,我们有责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继承人文知识分子敢于担当的精神,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