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7 03:22|查看: 35|评论: 0|原作者: 舒彩前|来自: 中国民族宗教网

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贵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成分复杂,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苗瑶、百越、氐羌、华夏等族系陆续迁入贵州,与原居民濮人共同开发建设这片富饶的热土。解放前,贵州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有共同协作,也有矛盾冲突;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使贵州各民族走上了团结一直谋发展的和谐道路,使原来的民族矛盾和冲突得以化解。贵州民族文化宫作为贵州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和展示窗口,以其独特的方式践行党的民族政策,具有深远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一:解放前的贵州民族关系概况

无论是秦常頞开“五尺道”,汉唐蒙入使夜郎通僰道,还是明朱元璋的“以十万之众”屯军贵州,都充分说明了贵州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频繁与中原各民族发生关系。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早在24万年前贵州就有人类居注活动。”①在贵州境内,已经发现了“桐梓人”、“水城人”、“大洞人”、“兴义人”、“穿洞人”、“桃花洞人”等古人类居住和活动,并创造出了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之一的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奠定民族形成的时期②,但贵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考古发现不多,文物较少,更无古籍文献记载,因此,探究贵州各民族关系,需从有史记载的“夜郎”开始。夜郎始于何时,史无明文,无从确考。关于夜郎的族属问题,《贵州通史》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记载及地理考释认为,“夜郎、滇、邛都就属于以‘耕田、有邑聚’为特征的三个濮人族系。”③贵州学者史继忠先生也认为,“夜郎、縻莫、邛都是农耕民族,他们‘魋结、耕田,有邑聚’,属濮人系统”④,是贵州的原居民。

随着历史的进程,氐羌、苗瑶、百越、华夏等族系陆续进入贵州,与原居民濮人一起开发建设这片沃土。

氐羌族系中的“昆明”各部是“随畜迁徙”的游牧民族,特别强悍,遍布滇东、川南和黔西。魏晋以来,“乌蛮”在爨氏的支持下,不断沿乌蒙山东进,到了唐代,其势力更达于整个贵州西部。苗瑶族系发源于江淮,在与华夏族系的争逐中战败,被迫向南向西迁徙,至武陵而称“武陵蛮”,至五溪而称“五溪蛮”,逐渐进入贵州。百越族系先民分布极广,遍及江南各地。由于战争原因,越人不断越过红水河,沿南北盘江、涟江、都柳江、九龙江进入贵州。华夏族系随着中央王朝对边地的开发逐渐分批次的移民贵州。

各大族系相继进入贵州后,与古老的濮人错杂而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广泛交流。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既有相互协作,也有矛盾冲突。相互协作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文化上,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这些矛盾冲突包括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有关这些矛盾的文献记载颇多,如1290年秋,“贵州苗作乱”,攻顺元路“入其城,遂攻阿芽寨,杀伤官吏,其众遂盛。湖广省檄蔡州、均州二万户府及八番、罗甸二宣慰司合兵讨之。”(《贵州通志·前事志七》)。“洪武八年五月庚申,贵州江力、江松、刺回四十余塞(寨)土酋把具播、共桶等联结苗僚二千余人作乱,势甚猖獗;平越安抚司乞兵救援。命贵州卫指挥使同知胡汝率兵往讨之。”(《太祖洪武实录》卷100)。

影响最深的还是清代苗民的三大起义:雍乾苗民起义(公元1730~1740年),乾嘉苗民起义(公元1795~1806年),咸同苗民起义(公元1855~1872年)。这三次大起义以苗族为主,同时得到了布依族、水族、侗族、彝族等民族的配合与响应。虽然起义都以失败告终──“杀戮十之七八,数十百寨无一人”⑤,但却给了清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这三次起义是贵州各少数民族对抗统治阶级的凄美协作。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颇多,其主要原因是中央王朝统治残暴,田赋税收过重,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的民族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贵州民族关系

贵州是中国共产党长征的重要站点。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黎平和遵义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性的会议。在国民党反动派军阀的围追堵截中,红军得到了贵州各族人民在物力、人力和财力等各方面的热情帮助。新中国的缔造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对民族政策、理论的研究与实施。在邓小平同志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特征的基本思想精神指导下,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提法。1982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问题。报告强调:“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奉行的基本原则。”⑥

贵州省委省政府至始至终切实贯彻和执行中央的民族政策。从中共贵州省委在1979年9月的《中共贵州省委批转苗春亭同志在全省。厚族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的,“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和照顾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事业就增强,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就前进,就发展”⑦,以及“一定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一定要认真执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一定要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一定要重视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定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⑧等,可以看出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民族政策执行的力度。正是因为贵州省委省政府至始至终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所以才使存在数千年的民族矛盾得以化解和消除,才使贵州各族人民走上了团结一致谋发展的和谐道路。


三:贵州民族文化宫践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方式及意义

贵州民族文化宫由“三馆一中心”构成,即贵州民族博物馆、贵州民族图书馆、贵州民族艺术馆和贵州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在践行党的民族政策方面,贵州民族文化宫主要依靠“三馆一中心”的业务工作具体体现。贵州民族博物馆是贵州民族文化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省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收藏、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机构,主要通过举办各种展览来践行党的民族政策。

贵州民族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贵州民族风情展》于2009年9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贵州民族博物馆的第一基本陈列展在贵州这浩瀚的民族文化宝库里究竟该展什么内容?究竟要办一个什么样的展览?在展览筹备工作前期,贵州民族文化宫文化宫的领导曾召开了多次专家会议进行讨论。最终专家和领导们达成共识,考虑到贵州民族博物馆是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下属机构,是贵州各民族文化对外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如果其第一基本陈列展览不将贵州省十八个世居民族的文化在这一阵地进行浓缩集中展示,那么贵州民族博物馆将无法向贵州省镑世居民族进行交代,所以,最后将展览主题确定为展示贵州省十八个世居民族的生产生活。这一主题确立,是其致力于社会和谐,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自信心的结果,让贵州各族人民都能在贵州民族风情展上,看到自己民族光辉灿烂的一面,从而增强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

既然展览主题紧扣践行民族团结这一党的基本民族政策,那么在展览内容和结构上,也应服务于民族团结。经过深入研究和多次研讨,我们将《贵州民族风情展》分为五个部分,即“序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生活”、“我们到哪里去”。这个结构可以将贵州各民族同胞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亮点都融入其中,不重点强调某个民族也不遗漏哪个民族,避免在这个民族团结民族繁荣的大舞台上,只提到某个民族而没有提到某个民族引起的民族矛盾。

贵州民族文化宫作为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宣传窗口,它在践行民族团结方面有着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

1、贵州民族文化宫的建立对践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诚如前文所说,贵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建设开发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虽说历史上曾出现过或多或少的矛盾冲突,但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贵州各族人民已经当家作主,现在各民族之间已经谁也离不开谁,是一种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当前,贵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就是团结一致谋发展,将贵州的文化与经济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正是因为以上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贵州民族文化宫就与生俱来地带着其不可替代的政治意义。

首先,贵州民族文化宫的建立,为民族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贵州民族文化宫的建立使贵州各族人民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各少数民族在文化上的重视,因而具有民族团结的重要政治意义。

其次,贵州民族文化宫通过抢救性保护、传承、宣传及展示贵州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使各族人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各族人民通过感受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今昔对比,而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更加奋发图强地为贵州这个富饶的土地的繁荣昌盛努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贵州民族文化宫在维护各民族的安定团结,在致力于社会和谐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贵州民族文化宫通过培育和弘扬公共精神与文化对民族团结起作用

1895年,维新派建立的上海强学会将建设博物馆作为“四要务”之一。维新人士和其他有识之士为何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还要花心思去建博物馆?他们的理由是之一是“开民智而悦民心”,即培育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维持现代社会安定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将各种形态的文化提炼为一个内核──公共精神或公共文化,才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环境和精神环境,进而维护社会和谐。贵州民族文化宫的职责之一就是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宣扬贵州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民族多元共生”的公共精神,为民族团结提供精神文化支持。


四:结束语

贵州民族文化宫是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下属事业单位,其宗旨是宣传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展示贵州各民族悠久传统文化,抢救、收藏,整理、研究贵州民族文物、民族文献、民族艺术等各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民族文化宣传和交流,大力促进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为国内外提供内涵丰富的贵州民族品牌文化,为贵州各族人民的团结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

综上所述,贵州民族文化宫作为贵州民族文化的省级宣传窗口,在唱响民族团结的伟大时代应肩负起不可推卸的领唱的角色,更应将其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充分发挥出来。民族事情无小事,在每个展览、每个课题、每次宣传中,我们都要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团结这一原则性的民族政策。

§ 参考文献

①《贵州通史》第一卷绪论《贵州通史》编委会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年1月版

②《中国南方民族史》P25  王文光 编著  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③《贵州通史》第一卷P111 《贵州通史》编委会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年1月版

④《中华地域文化大系·贵州文化》P18  史继忠主编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等联合出版 2006年12月版

⑤《贵州通志·宦迹志·张广泗传》民国

⑥《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 p178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版

⑦⑧《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9)P10-19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0年5月版

⊙ 作者简介

贵州民族文化宫)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7 20:22,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