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尤其是把“大力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位置。因此,在全面明确西部民族地区特殊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探索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路调整与实践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资源储备建设、生态平衡建设、民族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社会稳定建设等方面。重点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和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商业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走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民族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区域自我发展机制。要加强西部民族地区与内地,尤其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推进沿边地区对外开放。
要改革现有的资源开发和经营体制,建立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资源开发受益机制、共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可以通过资源所有权和开发权的下放,使西部民族地区通过资源所有权、开采权和销售权的出租、转让、抵押和合作经营,获得区域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合法的渠道获得合理的资源收益。同时,在西部民族地区大力布局下游加工产业项目,提高资源附加值,尽可能将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另一方面,在建立资源存量和使用量公示制度、试点新资源税制度、明确资源税改革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的基础上,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税上缴中央财政返还给西部民族地区的份额,明确规定用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补偿和民生改善。
应在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集中资助、扶持、协调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逐步建立以基础教育为基储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成人文化教育为辅助的新型教育结构。大幅度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人均医疗卫生经费投入,增加对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卫生基础设施的经费补助,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培训乡村医务人员、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卫生技术人员,为发展极为缓慢的县、乡、村医疗卫生单位配置急需的医疗设备,援助建立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致力改善包括安全饮水在内的农村基本生活环境,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工作,普及卫生防疫知识,降低疾病和残疾发生率。
致力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大力培育社会协商对话机制。推行科学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在决策前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培育优化的社区管理机制,实现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堡作,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管理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特别要加强以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各项制度,加强村委会干部培训,加强村委会活动阵地建设。同时,探索建立预测、预警、疏导、监督、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和降低社会危机风险。
尽快建立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和补偿。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和草原保护等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和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力度,扎实推进青海三江源地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以及塔里木河等流域治理,抓好黑河、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黄河、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和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加快建立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大黄河中上游、滇池等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最终建立以生态保护、生态补偿为核心的生态建设机制和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