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每年一度举办的运动会是各所学校为丰富学生生活调动学生参与锻炼健身而开设,但是举办的形式一直以田径为主,年复一年的运动会成了少数体育爱好者和为数不多的体育运动尖子所参与的运动会,由于举办形式单一,导致参与人群集中化。在健康第一、人人参与的号召下,体育文化节取代了校运会,在项目设置上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内容设置由单一的田径运动会扩展到由众多人都能参与其它领域,从文学到演讲; 从艺、美术到体育运动; 从田径到剑豪都体现出了学校举办文化的目的,文化节的开展调动了更多人参与其中,如何能够在些基础上调动更多的人主动积极的参与,是我们体育文化节项目设置所考虑的问题。为了丰富体育文化节,调动更多人的参与积极性,本文从当前学校体育文化节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从两者的共需性角度出发,对其走进学校体育文化节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丰富学校体育文化节,调动更多人参与运动而提供参考。
随着学校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传统田径运动会的模式和目标已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要求,体育文化节作为一种更加综合的运动会成为了运动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体育文化是所有师生员工在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育文化节是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竞赛、表演、娱乐欣赏等为形式,以提高学生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增强体育意识。它由单一的竞赛项目变为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运动会,强化健身娱乐,淡化竞技,保证参与的全体性。它的内容设置从全体师生的基本运动力出发,竞赛项目以体育教材为主,既包括健身操、集体舞等健身性活动,也有田径、球类的竞技活动,同样还有如体育游戏、民俗体育活动等娱乐性项目和自编操、体育小制作、体育摄影等创造性活动。与传统运动会相比,体育文化节更具时代性和趣味性,很好迎合了现代学生的体育心理,参与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体育文化节在学校的发展初见端倪,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内容设置的拓宽使得参与者的人数和群体较以往传统运动会有所增加,但参与者仍旧是少数,离运动会“全体动员”的最终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体育文化节的主体项目依然是竞技体育,健身、娱乐和观赏类的项目只占着很小的比例,健康体育与快乐体育的理念还没有很好融入到学校体育文化中。仅有的几个健身观赏类项目,也是一些比较陈旧的娱乐活动,比赛过程中参与者并不能达到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真实目的。传统竞技体育的思想对体育文化节内容设置的影响短时间之内是不会消失的,学校体育文化要真正发展和完善必须逐步从思想上脱离竞技体育的束缚。
由于目前体育文化节的主体内容是竞技体育项目,所以集体为了能够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参与者仍是择优选拔,一些有兴趣参加比赛的学生再次成为了观看者,失去了体验参与体育乐趣的机会。田径和球类项目的比赛贯穿于整个文化节的过程,健身观赏类的活动项目成了文化节的附属品,体育文化节并没有营造出轻松健康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却是一如既往的激烈紧张。休闲体育和群众体育在体育文化节中很少被涉及,少数的学生依然是文化节中最活跃的群体,大多数的学生和教职工却把体育文化节当成了又一个小的假期。极少数的教职工作为参赛代表,象征性的参加仅有的几个健身项目,比赛过程平淡无常,强身健心的目标成为一纸空谈。项目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了参与群体的积极性。
首先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且多是健身、娱乐和观赏类的项目。体育文化节之所以会成为传统运动会的替代者,就是因为其项目设置增加了娱乐和观赏的活动内容,大大激发了参与者的体育热情。在体育文化节的初步发展阶段,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开发却是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最严重的一块短板。已经引入学校体育中的一些民族体育项目是对休闲体育和群众体育更大程度的开发一种很有效的尝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深厚传统体育文化最大的载体,可以提供建设学校体育文化最广泛的资源,促进体育文化节的蓬勃发展。其次,事物对事物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体育文化节的发展无疑是对少数民族体育最好的宣传,内容设置的逐步健全合理,为学生和教职工创造了更多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对传统体育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了人们的民族情感。
竞技性很强的西方现代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已经呈现出趣味不足、形式单一、强度过大等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弊端。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代表着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传统体育的特征,即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合作的民族体育精神。我国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体育项目,且有自己的特色,其内容纷繁复杂,风格迥异。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为满足快乐身心的需求自己开发出的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的集合,所以这些项目没有很强的竞技性,规则相对简单,场地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器材也多是生产和生活工具,健身娱乐是其主要的活动目的。健身价值成为传统体育最具潜力的天然优势。众多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对我国灿烂传统民族文化的完整诠释。西方现代体育体现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文化,传统体育则体现着东方体育文化独有的健身柔性之美,在健身娱乐之外,更加凸显其很强的观赏性。民族体育融入体育文化节是对学校体育文化观赏价值的塑造和升级。
体育文化节作为更加综合的运动会,旨在动员学校全体师生和职工参与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文化趋向于像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注重培养参与者的体育意识,健全现有学校体育教学体制,为将来体育文化节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体质,追求最大程度开发人的运动潜能。随着健康观念的逐步深化,锻炼身体已经不再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唯一目的,现代人更加关注的是发展自己的体育心智,体验体育特有的乐趣,甚至是利用体育的迁移价值。这种时代背景下,体育文化节顺应了新时代学生和教职工对体育的客观需求,所以在开展之初便受受到了很好的成效。根据“马太效应”原理,我们可以认识到体育文化节的成熟必然离不开休闲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支持。休闲体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体育意识,而群众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体育的群众基础。就中国目前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来看,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是开发休闲体育和群众体育较为合适的途径。正确的体育意识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保证体育文化节参与群体的积极性。学生是目前体育文化节参与的绝对主体,但在文化节将来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只能是参与的一个群体。教职工由于社会角色的原因,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渐渐忽略了强健身心的需求,其实他们对体育活动的诉求比我们更严重。体育文化节内容设置拓宽,增加健身娱乐观赏类项目,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激发这个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热情。在体育文化节今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竞技体育项目会相对减少,健身观赏类的节目会有所增加,甚至要加设一些更具创造性的体育制作类项目。体育文化节将成为民族体育项目很好的一个发展平台。
体育文化节是每年学校举行的盛大节日,学校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是文化节运行过程中的决策者,它决定着体育文化节的成败,也影响着体育文化节的发展方向。体育文化节在人人参与,大众健身的指导思想下,在近年来开展的轰轰烈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文、艺等才能的展现类项目已走进了这一盛大的节日,体育健身项目也顺应时代的召唤挤身于这一盛大节日。健身项目的赛场上只能看见教职工释放情怀的身影,学校主体参与者学生却与之无缘,在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中,把学生全面的调动起来,学校职能部门起着决定性作用。集娱乐欣赏于一身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将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其中,学校职能部门作为决策者和参与者是建立体育文化节与少数民族体育的桥梁,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能否走进学校体育文化节的关键之处取决于学校职能部门的支持,两者能否进行互动,能否在发展中达到共赢,是我们迈出第一步的关键。
体育文化节初步发展的过程中,的确是呈现出了很好的势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自身完善的过程,体育文化节当然不会例外。项目设置不完善,参与群体积极性不高,是目前体育文化节发展的瓶颈。适当引入民族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文化,加强体育文化节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有效手段。我们应该对民族体育项目的潜力和天然优势广做宣传,适时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民族体育的游戏,组织一些趣味的比赛项目,将民族体育项目推广开来,让学校职能部门能够解脱竞技体育思想的束缚,重视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而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合理引入民族体育项目,满足体育文化节不断发展的需求。
增设项目时利用我国的民族特色引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选取几项大家共识的项目作为试验项目引入体育文化节进行试验,为我们进一步开发项目提供应用性参考。
邀请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专家和相关学者来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让其提出具体的可行性建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校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增加小额的民族体育项目投入。通过对学生和教职工的访谈调查,真实了解民族体育项目在需求空间,对引入的项目进行必要的规则改变,降低场地器材的要求,有效控制投资经费。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