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是指由各级党组织进行的、旨在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党性的活动的总称。我国对农村基层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党课进行的。因此,党课是我国对农村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和巩固党在农村的地位的重要途径。 但是,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像云南、四川等多民族的省份又有很多。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社会等进步,尤其是教育和基层党建事业的蓬勃发展,已经入党和争取入党的少数民族村民日益增多。少数民族地区党员与汉族相比,由于文化背景、宗教、风俗习惯和成长环境等若干因素的不同,其思想和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准确把握这些特殊性,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党员教育的实际,加强对少数民族党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政治思想强、科学文化素质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腾飞打下人才基础。 通过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党员教育的调查,普遍发现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大部分党员道德主流是积极的、良好的。第二、部分党员政治观念淡化,思想认识模糊;自由主义倾向较重;党员学习动机趋向多元化,也呈现出较为世俗的动机,行为、方式、层次上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第三、入党动机趋向实用,党团组织吸引力不足。第四、农村党员的一元生活方式与多元素质培养要求之间存在偏差。目前,农村党员理解的“学习”内涵过于狭窄,他们就学习而学习,忽视了其他综合能力的自我提高。第五,农村党员找不到有效的学习途径金额方法,学习心理问题日渐增多。第六、宗教信仰问题开始凸现,本土宗教文化影响很大。 为此,许多学者进行了很有见地的思考和分析,但大多将原因归结为党课教育内容的失当和方式方法的缺欠、教师素质的不高等方面,由此也提出了增强实效性的改革措施。本文认为,对上述原因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还停留在表面层次,还没有进入更深的层面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内在原因。在传统的思维定势影响下,支书等党课教师是党员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体,因此也习惯从党员教师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改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但收效不大。这种思考定势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对不同的党员产生的实际效果却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党员。究其原因,是党员在接受教育时的态度不同。还有就是少数民族地区党员的一个“适应性”问题。不难发现,党课教学的实效性降低,实质上是党员接受教育时持消极态度以及不适应性。因此,分析和解决党课实效性问题,最终要分析和解决党员在接受教育时的态度问题及适应性问题。 农村党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和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党员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及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是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稳定。要使少数民族党员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以,我们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党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紧密结合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途径或方法对他们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以提高其党建的实效性。各级党校和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等高知识分子,承担着对少数民族党员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少数民族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党课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党员,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课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让党员乐于学习、乐于接受,只有教学内容被党员接受了,党课才能达到它应有的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党课不仅是理论教学,更是实践教学。党课的最终目的旨在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党性,是促进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和成功实现。在日常党课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投入”大于“产出”和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现象,不少党课教师抱怨党课难上,党员不愿意上,少数人身上存在“虚假接受”的现象,党课教学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故此必须拓展党课教学,采取基层党校轮训党员、定期上好党课、坚持民主评议党员的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搞好经常性的党内活动、党员电化教育尤其是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各种社会教育等手段开展农村党员教育,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此外,由于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处于我国的边陲地区,交通和通讯都相对不发达,他们其中的有些民族,是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他们这种跨时代的大跨度过渡,对他的思想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们没有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磨合,他们的思想处于非常简单的氏族家庭血缘关系,平日日常事务的管理,靠的是本族德高望重的长辈或者见识广,有胆识,能承担责任的人来维系。故此加大投入,采取先培训这些老长辈等,再通过他们给党员上好党课,理所当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我国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是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贯彻以上措施,上好党课,确保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就能够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大学生村官。)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