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近现代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回顾百余年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这样一条基本历史线索: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也无论是各民族、各党派和社会各界别,所致力于的事业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这也是亿万中华儿女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界别,始终共同团结奋斗的突出主题和精神纽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内涵和时代内涵,对于我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国内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对于我们今天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格局,这种文明形态虽历经战乱但始终绵延不绝,从未中断过。它不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和合”社会观和“天人合一”宇宙观等社会哲学思想,而且直到15世纪以前在科学技术上保持了千年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华民族源流史》一书中曾分析过:“在世界史上,可以和我们比较的国,只有一个罗马。然而罗马早就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因其只造成国家,而未造成民族。”而“为什么罗马不会造成民族呢?即由于罗马人的政策,近于朘削四方,以庄严罗马;这就是朘削异族以自肥。所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惟不歧视他人者,人亦不能与之立异;在民族与民族,个人与个人之间,并无二致。这就是我们民族,可以为世界民族模范之处;亦即从前的所以成功。” 而且中华文明善于兼取众长、以为己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乐观心态。比如汉唐时期,既是经济繁荣的盛世,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世,曾经与西亚、印度发生密切交流交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拒绝接受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帝国主义压迫我们的时候,特别是中日战争失败到辛亥革命那一段时间,就是说从1894年到1911年那一段时间,全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学习他们的民主和科学,有一个很大的高潮。那一次学习对我们国家的进步是有很大帮助的,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 历史就是这样。从千百年来“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历史演进来看,早在秦汉时代就基本奠定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规模,开创了将中华大地上渔猎文明区、游牧文明区和农耕文明区混而为一、把边疆民族地区纳入中央政府有效治理版图之中大一统先河。此后虽然经过几次短暂的分裂局面,但之后都建立了地域更为辽阔、民族更加融合的统一国家。而且,每一次国家大统一,往往带来长时间的社会稳定、人民休养生息、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都不断强化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九州一统、四海归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多难兴邦”、“同舟共济”等理念深深烙印在各族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心理之中。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开的文明局面。中华文明的这一特性,不仅奠定了中国在古代上千年的辉煌历史,而且为中华民族在当代的伟大复兴确立了国家认同的基石。从更深层次看,千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经验表明:各民族共同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精髓,维系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而民族团结创造了中国历史,同时也形成了以热爱祖国和维护大一统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自强不息、生生不已,数度面临危机存亡之秋,仍能挽狂澜于将倾,并产生一代又一代以复兴中华基业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的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是进入19世纪末和20世纪之初,特别是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振起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大举侵略我国沿海和边疆地区,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激起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共同关切。历史记载,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就有汉、蒙古、满、藏、羌、彝、土家等各族军民奋起反抗列强入侵。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兴中会章程》中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的称谓被国民广泛使用,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高涨,中华民族复兴成为时代潮流的突出主题。 在鸦片战争100周年之际,毛泽东同志在他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就对这段救国救亡的里程进行了概括:中国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求得民族独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国家的复兴。在第一步“准备阶段”,辛亥革命则是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但是,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其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并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政治”、“中华民族的新经济”、“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等一系列中华民族复兴的主张。 新中国的成立跨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发展经济的繁重任务,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初步探索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他还设想,“大概经过50年即十个五年计划”,中国的社会主义“就像个样子了”。为此,他多次提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反复强调:“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此后,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等主张,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就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内涵,体现在核心精神上至今仍具有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历史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灾难,面对与发达国家经济上差距拉大的严峻形势,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从此,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内涵。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解释“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时,就提出到20世纪末把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此后,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提出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成了凝聚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雄心壮志。邓小平反复说“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这个时期,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了以“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科学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国家制定实施了我国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些都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 进入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历史责任的高度,深入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内涵和时代内涵,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跨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里程。1997年实现香港顺利回归,1999年顺利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等思想,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等重大决策。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途径。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努力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对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作了精辟描绘。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望。 回顾百年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是自觉把握中华民族命运的过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是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进程的过程,只有放眼世界常怀忧患之心、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增强自我创新能力,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是自觉把握当代时代精神的过程,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科学认识把握时代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出前进的新道路。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这个时代大背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这是我国深入分析时代特征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得出的一个基本认识。基于这个认识,当代中国一直推动着双向战略任务:一个是对内集中力量解决好自己的发展问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另一个是对外致力于维护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与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在持久和平条件下实现持续共同繁荣发展。 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在世界历史上,西方大国的崛起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军事实力争霸之路,这条道路不可避免地要打破原有战略平衡,引起大国争霸的战争,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比如,法国拿破仑时期就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实例;20世纪初叶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崛起,也是选择了一条以武力夺取资源和市场的发展道路,企图通过军事实力获取全球性影响,结果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和世界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其实,大国兴起并不只有一条军事实力争霸之路,依靠经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照样可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促使其他国家更加尊重自己的核心利益。这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当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由国家的性质和对时代精神的科学把握所决定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可能走历史上西方大国崛起依靠侵略扩张的血腥之路,也不可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之路。上个世纪及之前的100多年里,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但同时也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50%的矿产资源;而从1950年至2000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超过5倍,环境污染、生态损害日趋严重,成为这个时代突出的问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中国只能走出一条投入少、消耗低、依靠科技、可持续的新型发展道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与稳定将作出新贡献的和平发展之路。这就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将为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是一个包括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内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完成这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性任务之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内涵。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