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7 03:00|查看: 50|评论: 0|原作者: 刘昌春|来自: 中国苗族网

也谈盘瓠文化

盘瓠是春秋时代一位历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与卢戎战争中,盘瓠杀敌立功、受封以及与公主结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盘瓠传说之所以能演变为神话,也正是图腾标志使然。


盘瓠发祥地

盘瓠神话不仅在《风俗通义》、《搜神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诸多古籍中有完整的记载,而且至今在中国南方的苗、瑶、畲等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且作为始祖或重要的图腾崇拜。《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清《一统志》、《辰州府志》、等均记载着盘瓠文化的发祥地。


盘瓠考源
一、盘瓠其人

盘瓠是人,是以古代“五溪”地区为核心的广阔华南地域的“南蛮”族群的始祖,是朴素唯物主义生命观和族群图腾崇拜的神化。

根据“南蛮”奉“狗”为始祖的盘瓠神话传说,有人认为:盘瓠不存在,盘瓠传说只是民间的故事虚构。其理由有二:一是盘瓠出生时非人类,二是盘瓠“畜狗”不可能繁衍人类后代。此说法未免过于武断。

现代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类是按照“微生物→低级动物→高级动物”的序列发展而来的。湘西《苗族史诗》述说人类由龙演化而来,黔东南《苗族古歌·枫木歌》则认为人是由枫树和蝴蝶生的。尽管说法不一,“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人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既非本来就有,更非神所创造。”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生命观念。盘瓠传说实际就是用朴素唯物主义生命观阐释人类起源问题。

关于盘瓠的出生,由“虫→犬→人”阐释了“人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既非本来就有,更非神所创造”的朴素唯物主义生命观点。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苛求原始初民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也不能轻率地否认苗族先民对人类起源的“合理化”观念,更不能以盘瓠由“虫→犬”的出生神话而否认盘瓠的存在。

盘瓠是人,不是狗。盘瓠后裔信奉“龙犬”为始祖,当是族群图腾崇拜的缘故。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我们只能说玄鸟是商族的图腾,而不能说商族就是“鸟”的后代。

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盘瓠出生神话的后边还蕴涵着难以言表的深沉的“民族隐痛”。涿鹿之战后,作为蚩尤九黎部落联盟之一的“犬”图腾部分族群成员,被黄帝部落俘获,成为“世袭”终生奴隶。当盘瓠因战功成为高辛氏的乘龙快婿得以自由,得到封地后,他想重振族群雄风。但以夙敌曾经的奴隶身份号召族众,并不是那么光彩,也不一定有号召力。编制一个和族群图腾标志紧密相关的出生神话,不仅能冲淡一些为人“家奴”的耻辱,而且也有些“真命天子”的味道。以“龙的传人”自居的华夏族群,皇帝作为首领,不也是常常自我标榜是“龙种”么?

盘瓠的战功也得益于“犬”图腾崇拜。高辛氏“征伐不克”的是“犬戎之寇”,“犬戎”的势力肯定非常强大,强大得高辛氏族众根本无力“征伐”,何况作为高辛氏“畜狗”(家奴)的盘瓠,毫无军事势力,以常情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犬戎乃是九黎部落被迫西迁的一支。“犬戎是以犬为图腾的,苗民中亦有盘瓠犬为重要图腾者。”(5)共同的图腾崇拜消除了敌对双方的心理隔膜,使得盘瓠有了接近“犬戎吴将军”的机会,也才有了取其首级的战功。

“龙犬”图腾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狗”图腾,而是一个以“狗”为主要构件的组合图腾。湖南麻阳漫水龙王庙大门横枋正中刻有扇形浮雕图案,是一个反映农耕生殖意识的“盘瓠图腾”,也是目前世界仅存的“盘瓠图腾”,其主体是龙头、狗耳、牛身(前后大腿根部有水涡纹)、狗尾(上翘)、虎爪,身子左倾,顾首右盼,闲步洞顶“岩块”上的“龙犬”;其左上方环绕四只“蝙蝠”,乃一幅“五福瑞图”(盘瓠的“瓠”,蝙蝠的“蝠”,与“福”谐音)。由此可见,盘瓠后裔信奉的“龙犬”图腾,并不仅仅是“狗”,同时还包含了“龙”、“牛”、“虎”等多种物象,是一个组合图腾。“盘瓠即狗”,“盘瓠后裔是狗的后代”之说,只能是武断的偏见。

所以说,盘瓠是人,是以古代“五溪”地区为核心的广阔华南地域的“南蛮”族群的始祖。


二:盘瓠其族

盘瓠是苗、瑶、畲族先民为主体的南方“蛮夷”的始祖。

盘瓠是“南蛮”始祖。盘瓠后人被称为“蛮夷”,“今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是也”。当时生活在今天陕西南部、湖北江汉平原、四川省、湖南及黔东、渝南、鄂西地区、江西省的广大区域的“蛮夷”,都是“赤髀横裙”的“盘瓠子孙”。

秦汉时期的“武陵五溪蛮”,即生活在黔中、武陵、五溪(即今湘西、黔东北及相邻的渝南、鄂西)地区的“盘瓠之后”,主要由苗族先民构成,同时“长沙蛮”中也有部分苗族先民。由于战乱,武陵、五溪地区苗族不断迁徙,到唐宋时期,武陵、五溪地区虽仍是苗族居住区,但“分布范围,已达贵州各地、川南和桂北,以及云南的部分地区”。在以后的历史时期,武陵、五溪地区苗族,部分仍居原地深山,大部分继续向黔、川、桂、滇流徙,甚至迁居东南亚等地。


麻阳苗族与盘瓠文化

麻阳古属五溪蛮地.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代属黔中郡管辖。两汉、三国时期,分属沅陵、辰阳两县。“五溪蛮”、“武陵蛮”、“盘瓠蛮”.系指居住在武陵山区的民族集团,统治者将南部氏族反对者统称为“蛮夷”,并以重兵征讨。《后汉书》载:汉充武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占领郡县。光武帝先后遣大将军刘尚、马援等率数万兵力,企图踏平“五溪蛮”,血洗“盘瓠后裔”。他们溯沅水逆流而上,结果以失败告终,大将军马援被困于沅陵,病死于壶头山下。当时,麻阳属沅陵县。此后,麻阳一直是武陵郡辖区。到南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朝廷于麻口(今吕家坪溪口)置麻阳戍,驻兵防苗,麻阳之名自此始用。到了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沅陵、辰阳二县地,废戌置麻阳县,至今已有1380年历史。

从历史看出,麻阳是盘瓠(五溪蛮)后裔的世居之地。虽然经历了数次的历史大迁徙,但五溪地区仍然是少数民族的杂居区:麻阳苗族虽然同化得较早,但仍然被周家认定为全国五个苗族聚居区之一。浓厚的盘瓠古风遗俗、盘瓠文化的外延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麻阳盘瓠祭起源传说

盘瓠祭起源于远古的盘瓠图腾崇拜和盘瓠神话。盘瓠神话传说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搜神记》和范蔚宗《后汉书·南蛮传》等书都有类似的记载,至今麻阳民间流传的盘瓠神话与古籍记载的大体相同。

《后汉书·南蛮传》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色,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风俗通义》又载:“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人曰:‘可将犬覆缸内七天可变人也’。帝依之以行。期间,公主怜夫饥渴提时开缸,龙犬果是人肤。但颅欠之。帝仍以女配盘瓠。”这些记载是荒诞不经的,但与麻阳民间“龙犬娶公主”、“龙犬化人形”等传说惊奇地相似,实际上却反映了湘西五溪地区信奉犬图腾的影子。


麻阳盘瓠祭祀区域及过程

麻阳盘瓠祭多以盘瓠庙为文化活动依托,截止至2009年底已经查明的盘瓠庙(民间多称“龙王庙”、“三座大王庙”等,一般不直接称呼“盘瓠庙”)及其遗址18处,分布于麻阳境内锦江河沿岸11个乡镇。由于历史和战争的原因,麻阳盘瓠庙多重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其中高村漫水、兰里新营、郭公坪陈家坡保留完整,并以漫水盘瓠庙最具特色。

麻阳盘瓠祭多以盘瓠庙为文化活动依托。目前,已经查明的盘瓠庙(民间多称“龙王庙”、“三座大王庙”等,一般不直接称呼“盘瓠庙”)及其遗址18处,分布于麻阳境内锦江河沿岸11个乡镇。由于历史和战争的原因,麻阳盘瓠庙多重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其中,高村乡漫水、兰里镇新营、郭公坪乡陈家坡保留完整,并以漫水盘瓠庙最具特色。

盘瓠祭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积,麻阳盘瓠祭历经数百年的地域人文交融,演变成为富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现象,每年举行的五月盘瓠龙舟节,是麻阳盘瓠祭最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整个活动,仪式古朴,声势浩大,场面宏阔,观众如潮,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七结束,历时17天,龙歌演唱(五老或歌师领唱,每唱两句,数百男声合唱尾三字,并拉尾音:“爷──!老祖爷!”)贯穿始终。

开神门(农历五月初一)。意为预先向祖神发出参加活动的邀请。

唱大戏(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十)。方圆百里苗民及远道游人,不辞路途辛苦,纷纷赶赴盘瓠龙舟节会。

龙下水(五月十一)。恭请盘瓠庙中龙头及龙船寮龙船下水。

1、拜神(拜寿)(8:00~10:00)。

2、游神(10:00~12:00)。

3、请神(14:00~16:00)。

参神日(农历五月十二至十四)。每天卯时,首司虔诚讨筶,早饭后,鸣炮开船,携带香纸,沿河数十里缅怀盘瓠祖迹,凡盘瓠曾落脚驻留或建有盘瓠庙的地方,必全体下船进庙上供。

为酬谢主家,龙舟歌手根据所求(岸上贡桌信旗所写“求子”之类内容),选择歌词,回唱《谢茶歌》:“……年老之人得茶吃,五脏调和血脉匀。做工之人得茶吃,身强力壮有精神……幼男细女得茶吃,易养成人无灾星。茶的根本由此起,依古流传到如今……”还有《求子谢茶歌》、《病茶歌》等。接茶时,岸上男女老少争相以事先准备的麻纤交换“龙须”(请神前,挂在龙头上的麻纤胡须),戴在脖子或手上,作为免灾符;很多人抱小孩上龙船仓里洗澡(不生疮),接喝“龙涎”(随船首司沿龙头倒下的水,传说可治肠胃病)。接茶的人络绎不绝,盘瓠龙舟桡手起早贪黑忙个不停。

龙舟赛(农历五月十五至十六)。

回神日(农历五月十七)。请盘瓠神回归神位的日子。当天也要举行三项仪式:

1、抢神(比发人)。

2、扫瘟神(划倒船)。

3、回神(请神回庙)。


麻阳盘瓠祭祀的艺术特色

麻阳历史上乃“苗疆要冲”,古称“蛮夷之地,春秋楚国之境”,“盘瓠”在神话传说中是“蛮夷始祖之神”,神话传说记载他曾居住在湘西武溪蛮地,他与他的子孙经历了数千年的生息繁衍,在漫长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麻阳漫水村的盘瓠庙宇和盘瓠文化表现,已引起全国有关部门、专家、学者高度重视,巳被盛市命名“盘瓠文化研究基地”,这将成为苗疆长城旁的一颗明珠,耀耀生辉,世人瞩目。

1995年6月.麻阳应“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组委会邀请,三次奔赴岳阳参加国际性、全国性民间龙舟风采展示大赛“麻阳漫水盘瓠龙舟”长27米,漫水村多个运动健儿,身穿兰色印有“龙犬”图案的服装,头戴狗头帽,脸戴盘瓠面具,英姿焕发,一举夺魁、荣获“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民间龙舟风采展示大赛”世界一等奖.94、98年荣获中国民间龙舟风采展示大赛优秀奖,并获第一、第三名。漫水盘瓠龙舟已载人世界龙舟文化史册。自此“麻阳漫水盘瓠龙舟”一举成名,成为各级大型庆典活动必选节目。在麻阳盘瓠文化基础上创作的“盘瓠图腾”雕刻石柱永久矗立于湖南省城、怀化市麻阳的文化公园或广场。

麻阳盘瓠祭祀文化集中体现在五月龙舟祭祀,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七,麻阳苗民自发组织划龙舟祭祀。从1995年开始.麻阳财政,民间筹资706万元,规划建设盘瓠文化民俗村.对盘瓠庙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建成了陈列盘瓠文化资料的盘瓠大殿,1999年麻阳漫水村被湖南苗学会确定为盘瓠文化研究基地。麻阳漫水“盘瓠庙”建于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现仅存二间房屋和一间装有两只27米长的盘瓠龙船寮。石碑两旁上方木架上摆放着四对木雕龙头、龙尾,是每年五月龙舟下水后装饰用在两艘龙舟上的饰物。堂前设有祭祀时杀猪用的岩盆。有两组石凳.庙内陈设古朴,自然神秘。右边堂边房正中神案上供奉着三块石碑脾位,分别是盘瓠、新息、四官三位大王的石碑,现已成为人们祭祀祖神的场所。近几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来到漫水考查、研究盘瓠文化,该村已被盛市确定为盘瓠文化研究基地。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22:50,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