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7 02:58|查看: 81|评论: 0|原作者: 苏杰|来自: 中国民族宗教网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回族研究综述(1978—2009)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9年)学术界对四川回族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希望对欲了解四川回族的人们予帮助,同时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四川回族概况

“天府之国”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彝族、藏族、土家族、苗族、羌族、回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总人口9971331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661277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1%;其中回族人口9.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09%。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四川总人口82348296人,其中汉族78229697人,回族109960人,占总人口数的0.13%。与1990年的99874人相比增长了10.10%。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分布广泛,四川回族也不例外。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四川省行政区划共21个市、州(如下图所示)的180个县(市、区)级行政区域,每个县(市、区)都有回族人口居住。而且,除巴中和资阳两市外,其余19个市(州)的50多个县(市、区)都建有清真寺。可见,这与省外相当一部分人想当然形成的“四川无回族或很少回族”的认识有较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四川回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省委、省政府针对回族等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少、居住分散的特点,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杂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扶持杂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有关政策问题》等政策、措施,解决了回族等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减税让利、生产扶持、扶贫、高考加分等问题,保障了回族等杂散居少数民族的权益。此外,四川省民委还通过发出《关于进一步解决回民生活习俗方面几个问题的通知》、《关于禁猪民族食用牛羊肉供应价格和补贴的补充通知》,对四川回族的风俗习惯等问题给予关怀和尊重。


二: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回族研究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四川回族的研究不断加深,产生和积累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四川回族源流的研究

一提起四川回族,人们首先就会关注其来源问题。学术界关于四川回族源流的研究成果也相对地比较丰硕。如张世海的《四川回族》、张泽洪的《四川回族源流》、李绍明的《四川各民族的源流》、马勇的《松潘回族源流考》等文章直接地针对四川回族源流问题进行研究。此外,黄运海的《我国西南地区回族最早来源探讨》、赵明生的《定居在西南边陲的回回民族》、方慧的《元明清时期进入西南地区的外来人口》、穆德全的《回族在西南地方史上的分布》、《四川回族的历史与现状》等文章也都从不同角度涵盖了对四川回族源流的研究。

在研究专著方面,马彦虎的《四川回族史研究》、马尚林的《四川回族历史与文化》、穆群森的《四川回族习俗文化》在集前人研究成果大成之基础上,都专列章节对四川回族的源与流问题进行了探讨,使这一问题更加明确和深入。

(二)关于四川回族经济生活的研究

四川回族由于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活跃了这一地区的商贸活动,当地回族群众也多参与其中,多少保留了回族群众善经商的特点。

在关于四川回族经济生活的研究方面,张泽洪的《近现代四川回族经济文化述略》是一代表作。该文归纳总结了民国时期著名伊斯兰教刊物《突崛》中有关近现代时期四川各地回族经济生活的论述,阐述了四川回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诸多贡献。

马彦虎在其硕士研究生论文《四川回族史研究》中,把四川回族的经济生活分为传统经济行业(牛羊饮食业、手工业、商业、农业、医药业)、会社经济(寺坊经济、帮会行会经济)以及近现代工商业三个类型。他认为,四川回族经济生活普遍比较充裕,经济形式和范围也十分广泛,与全国回族及相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汉族相比,也堪称先进之列。

此外,马尚林在专著《四川回族历史与文化》中把四川回族经济分为商业经济和农业经济。他认为,商业经济是四川回族经济的一种主要形式,农业经济在四川回族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三)关于四川回族宗教信仰与习俗的研究

一般认为,在我国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传统的看法也认为,我国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而回族的习俗文化,又可以说是伊斯兰教文化的产物,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因为在回族的发展进程中,伊斯兰教促进了回族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尤其表现在饮食婚丧等习俗方面。

在对四川回族伊斯兰教的研究方面,张泽洪的《四川伊斯兰教史述略》、《四川伊斯兰教历史文物述略》、《四川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四川阿坝地区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四川穆斯林的文化传统》等文章堪称代表作。作者广泛搜集史料,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伊斯兰教在四川各地的传播与发展历史,为开展对四川回族习俗文化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此外,马彦虎在《四川回族史研究》中对四川伊斯兰教的传入、发展、特点及门宦派别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林建曾、王路平等著的《世界三大宗教在云贵川地区传播史》在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史料展现了四川伊斯兰教传播的三个阶段;马尚林在专著《四川回族历史与文化》中也涉及伊斯兰教在四川的传播、四川回族参加宗教活动的概况、伊斯兰教的传统佳节、四川的清真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穆群林的《四川回族民俗文化》一书中也有对四川回族宗教信仰相关内容的介绍。

千百年来,四川回族在巴蜀大地这个多民族聚居区繁衍生息,与其它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因此其习俗既有阿拉伯伊斯兰教的独特之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川内其它民族习俗文化的影响。关于四川回族习俗文化的研究,马尚林的系列论文《四川回族的饮食习俗述略》、《四川回族语言及其文化属性》、《四川回族婚姻习俗述略》、《四川回族的消费风俗》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专著《四川回族历史与文化》、马勇的《川西北回族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罗凉昭的《四川回族丧葬习俗的特点》等研究成果从宗教与风俗文化入手深入研究了四川回族独具特色的语言、饮食、婚姻、丧葬等习俗文化,为全面了解四川回族的生活习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于四川回族习俗文化的研究,不得不提到四川本土回民穆群森老师在今年刚刚出版的《四川回族习俗文化》一书,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四川回族的族源、服饰特点、饮食习惯、日常起居、婚丧礼仪、节日习俗、民族艺术和宗教文化等内容,系统地展示了四川回族的现代风貌,被评价为“填补了四川回族民俗文化图文书籍中的空白,为回族群众作关注四川回族的读者提供了了解回族优秀文化的窗口,为构建和谐四川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化视角,是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民族文化大餐,满足了广大读者渴望了解回族习俗文化的需求”。

(四)关于四川回族教育的研究

重视教育,被视为是回族一个美德和显著特点。因此,关于四川回族文化教育尤其是对经堂教育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张泽洪的《略述四川清真寺及其经堂教育》对四川回族的经堂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论述;马尚林、罗凉昭的《四川回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一文认为,在四川的回族中存在两种教育即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而且两种教育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其中普通教育仍是主流。

此外,马彦虎在《四川回族史研究》中从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近现代文化教育、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介绍和论述了四川回族的文化教育状况;马尚林在《四川回族历史与文化》一书中也论述了四川回族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五)关于四川回族历史贡献的研究

四川回族虽然地处我国西南边隅,但有参与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在面临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四川回族群众团结起来宣传抗日、支援抗日,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为抗日战争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马尚林的《四川回族对抗日战争的贡献》一文就详细论述了四川回族参与抗战的历史事实。

(六)关于四川回族著名历史人物的研究

在四川回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在各行业中著名的历史人物。马彦虎的《“留东清真教育会”三位四川籍会员事略》就介绍了三位参与成立“留东清真教育会”(近现代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文化教育团体之一)的四川籍回族学生,他们的活动涉及革命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张泽洪在《近现代四川回族经济文化述略》一文中还介绍了近现代以来活跃于宗教、教育、文化、艺术、医学、建筑等领域的部分四川回族历史名人。


三:四川回族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

(一)四川回族研究的主要特点

在四川这个人口大省,尽管回族人口仅十万之多,在总人口中也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是客观地说,学术界对这个民族群体的研究、关注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与改革发展,学术界对四川回族的研究逐渐增多,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研究内容从单一走向全面、研究成果从零散走向系统。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这一阶段学术界对四川回族的研究成果以论文为主,研究内容较为单一、零散,不成系统。尤其是这一时期关于四川回族研究论著较少,目前笔者所掌握的仅有《四川少数民族·回族》一部。

第二阶段:1993年至今。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关四川回族的系统研究成果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学术界对四川回族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省内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不断涌现出一批系统研究四川回族的优秀成果,其中以中央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彦虎的《四川回族史研究》、西南民族大学马尚林教授的《四川回族历史与文化》、四川成都铁路工程学校穆群森老师的《四川回族民俗文化》三本著作为代表作。

(二)四川回族研究的不足

1.缺少对四川回族政治发展状况的研究;

2.缺少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四川回族经济文化发展的研究;

3.缺少对四川回族与省外回族、省内其它民族互动关系的研究;


四:四川回族研究的前景展望

一方面,四川回族研究工作面临良好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从国际环境看,提倡文化多样性与尊重每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共识。世界各国之间在增进相互了解和彼此尊重的基础上,都在努力地彰显自己独特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

从国内环境看,四川省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我们有坚实的基储有足够的能力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在我国,挖掘和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工作也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就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目前,一个良好的社会现象是:无论是专职工作者还是民间人士,全社会都在共同致力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另一方面,四川回族研究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省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省内一些回族学者,由于“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志愿举意成为一名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使者,对家乡、对本民族的关注、研究越来越多。他们通过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让回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大花园中熠熠生辉,同时也搭建起不同民族之间畅快交流、沟通的精神文化桥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四川回族的研究工作方兴未艾,未来必将有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呈现在世人面前。

(稿件来源: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03:06,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