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7 02:57|查看: 49|评论: 0|来自: 新华网

民族区域自治创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奇迹

坚实制度催生巨大飞跃──民族区域自治以其不竭的制度动力,创造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推动各民族在创建美好生活、奔向美好明天的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财政投入到金融支持,从生态建设到资源开发补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下,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推上了不断提速的快车道。

这是我国倾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组壮美画卷──

1999年,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从2000年开始,中央财政投入巨额补助资金,在107个边境民族自治县(旗)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推动边境民族地区发展全面提速。

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规定,在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领域实施11项重点工程,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993.09亿元,为长期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76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4万亿多元。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日前表示,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

数字显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地区首次实现GDP年增量突破1000亿元用了45年,突破2000亿元用了10年,突破3000亿元用了两年,突破4000亿元只用了一年。

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草原边疆到壮乡瑶寨,满载人民重托的一个个国家级重点项目,为民族地区勾勒出一幅幅恢宏的发展图景──

1990年开工、1997年开通运营的南昆铁路沿线多是贫困的民族地区,是沟通西南与华南沿海的一条重要通道,被誉为“国家最大的扶贫项目”。

1996年启动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是宁夏有史以来最大的扶贫项目和国内最大的以扶贫为宗旨的移民项目,安置移民40万人,使当地贫困人口20万人脱贫。

2005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建设在新疆实施,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随后启动,这座总投资达272亿元的“巨型工厂”,是中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2006年,绵延1956公里的“天路”青藏铁路通车,“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历史从此改写。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为西部民族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对推动和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从大兴安岭到雪域高原,从河套平原到八桂大地,这是历史大踏步前进的足音,这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见证──

自治区刚刚成立时,内蒙古鼠疫、天花、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病盛行,“疫发无天色,荒野断炊烟”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内蒙古人均期望寿命不足35岁,蒙古族群众平均寿命只有19.6岁。很多牧民只能通过取吉祥名字的方式祈求孩子不夭折。

“现在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小病不出社区,有自己的健康档案,每年还有免费体检。你看我的身体,再活十年八年肯定没有问题啊。”抚今追昔,年过七旬的呼和浩特市居民乌恩其老人感慨万千。

“地下水长流,地上渴死牛”。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地处喀斯特岩溶石山地区,由于极度缺水,乡政府所在地老百姓每天要到五六公里外的泉眼挑水。通过修建大量积雨水柜和机抽地下河水,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七百弄现在虽然依然缺水,但生活用水已得到保障……今年68岁、1987年12月自治县成立时的首任县委书记兼县长蓝炯标说,如今的大化县城已是广西河池地区规划最好、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县城之一。

“以前住的是土房,下雨出门要脱鞋。最初的时候,整个大队才有两头牛、一辆架子车,老百姓能吃饱肚子就很高兴了。”今年60岁的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新建村村民韩建民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政府给配发了太阳能热水器,硬化路通到了每家每户,太阳能路灯点亮了村庄,小便场上有了健身设施,村委会里建起了卫生所。

独特的文化承载着少数民族发展繁荣的历史血脉。三星堆铜人头,水族水书,鄂伦春族仙人柱,树皮衣,马尾绣……新中国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人口不足3万的广西南丹县,当地建立了白裤瑶生态博物馆,通过文化记忆工程对白裤瑶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进行全面记录。

叮咚的节拍、翻飞的手鼓、悦耳的都塔尔……在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故乡新疆莎车县,维吾尔族群众在文化公园里载歌载舞。这一新中国成立前濒于灭绝的维吾尔族“音乐之母”,如今已在新疆全区民间广泛传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擅长演奏“十二木卡姆”的民间艺人若扎姆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国家拿出专门经费对民间艺人进行补贴,这样的荣誉和幸福是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大师、73岁的阿布力孜,15年前把漂亮的装饰图案刻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如今,验收徒弟们装修的维吾尔族传统民居是这位雕花手艺第四代传人工作的主要内容。“现在有市场、有需求,人们有能力把自己的房子装扮得更漂亮。”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村被称为“藏族画家之乡”,这里几乎人人会作画,家家有画室。吾屯上寺僧人更登达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代表传承人,他的父亲夏吾才郎是第一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藏族艺人。

与父辈仅为寺院服务、收入仅能维持生计不同,这位当年跟随著名画家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画师亲睹了热贡艺术发展的历程:“我从艺40年,现在真是好时候。我有20多个徒弟,每天不停地画,很多订单还是无法完成。”

如果说教育是通向智慧和未来的灯塔,语言文字则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内蒙古自治区没有牧区学校,不少老师只能骑着马挨家挨户上门授课。1956年,师范毕业的乌恩其是鄂温克族自治旗的一所“马背小学”的园丁:“200多名学生中,120名家远的孩子住校,其余的孩子每天骑马上学。七八十匹马拴在教室外,那景象真是壮观啊。”

如今,骑马上学在内蒙古早已成为历史,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可以免费上学。根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至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

柯尔克孜文的《玛纳斯》、哈萨克文的《汉哈大字典》、维吾尔文的《维吾尔民间文学大典》……在新疆,各民族图书出版百花齐放,每个文种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99种民族文字报纸,222种民族文字期刊和37家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等27种民族文字出版图书的各类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编辑、仡佬族学者龚田兰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双料博士。他说,学了自己最想学的专业、干了自己最向往的职业,是他心中最幸福的事,“对文化之根的守护使少数民族很容易获得民族自豪感,这是中华民族和谐音韵中最美妙的部分”。

骄人成就期待精彩明天──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得到各族人民的坚决拥护和衷心支持,必将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高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设。”2008年11月18日,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州长在云南楚雄共同发表的“州长共识”铿锵有力。

这是一亿多少数民族群众的愿望,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从农奴到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71岁的热地亲身经历了波澜壮阔的西藏历史巨变。回首一生的坎坷经历,他深有感触地说:“从西藏历史发展的50年进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藏民族才有光明前途。”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诞生的当天,17岁的扒克扒在乌兰浩特市走上了工作岗位,并见证了这个城市数十年的今昔变迁。他清楚地记得,刚结婚的时候,自己和朋友合租一间房子,两家人分南北炕居住。如今,他和老伴住的是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

“草原上的先人们不敢想像会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巨变是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取得的。”放眼望去,林立的高楼、成荫的绿杨、宽阔的马路、川流的车辆,步入新世纪的乌兰浩特与扒克扒老人记忆中的土房和茅草房形成了鲜明对比。昔日只有3万人口的乌兰浩特,现在已是17个民族、30万人口的共同家园。

“两把刀,八根绳”是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牛街穆斯林群众的生活写照:一把刀切切糕,一把刀切牛羊肉,八根绳子挑东西。“现在牛街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有回民医院、回民幼儿园、回民中小学、清真超市、民族敬老院和民族殡葬所,生活得无忧无虑。”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薛广利阿訇说。

青山织壮锦,团结谱新篇。一个个各民族手拉手、心连心、相互扶助的故事,折射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充满关爱、充满温暖的幸福生活。

“天上星星数不清,阿尼帕一家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10个孤儿的传奇故事广为传唱。加上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和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年逾七十的阿尼帕老人和她的大家庭,已有6个民族180多人……

当人们试图从一张30年前的老照片里辨认被收养的孩子是谁、是什么民族时,一直注视着照片的阿尼帕老人突然插话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爱不分疆域,更不论民族,阿尼帕老人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大爱无疆的传统美德。

孤儿出身的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八道湾街道绿洲社区居民艾比布·艾木都这个月刚刚获得“阿迪·艾沙民族团结奖”:“在我的一生中,民族团结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我从小在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中长大,一辈子都忘不掉自己得到的恩情。”

在怒江大峡谷北端,有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叫“丙中洛”。78岁的傈僳族老人余干青的家庭很特别:他的大儿子和五儿子娶的是藏族妻子,三儿媳妇是怒族,只有四儿子娶的是傈僳族妻子,一家人分别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和藏传佛教。

“虽然民族和信仰不同,但不影响我们和睦相处,我们还相互学习各自民族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余干青老人高兴地说,自己这个在外人眼中近乎神奇的家庭,是中国多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写照。

一个朴素的道理,在新中国60年历史中一次又一次得到证明: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风险,我们都始终保持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和发展稳定的大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谐,促进了56个民族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心同德。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行。团结之花,因各民族的共同呵护而更加艳丽。

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内,一组题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展示各族群众在“7·5”事件中互帮互救故事的图片和画面,令许多参观者深受感动。事件发生后,从喀什赶来的王丽萍在一位回族老板帮助下,成功地找回了四处躲避暴徒的读中专的儿子。

“暴徒的目的是让新疆各民族产生隔阂。”王丽萍说,在乌鲁木齐这段时间,很多维吾尔族朋友一直关心她、为她祈祷。她说:“我曾担心和维吾尔族朋友的友谊出现问题,但是认真想一想,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有多年团结互助的感情基础,是不会这么轻易被打破的。”

一个晴朗的下午,50位手执水彩笔的小朋友在乌鲁木齐市天津路街道办事处东方社区门口依次排开,在一幅长卷上画出各自的心愿。9岁的艾克坦指着画纸说:“这个是我,我拉的是汉族小朋友。我们要一起玩,一起上学,要永远做好朋友。”

“所有问题都应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一旦离开民族融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大前提,所有的民族幸福、民族尊严、民族骄傲都将无从谈起。永远不能忘记,我们56个民族组成的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云南民族学专家木桢说。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说:“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地方人民当家做主的最好形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我们也在继续探索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更多途径和办法。”

……

60年风雨兼程,60年春华秋实。

回首历史,植根于中华沃土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中国模式”,成就卓著,举世瞩目。展望未来,这一制度必将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引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22:50,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