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等。每项任务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彼此间是一种有机的合作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经常会引发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面对复杂艰巨的社会建设任务,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多主体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类社会组织迅速兴起,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就是一个显著的标志。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风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地理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社会问题具有特殊性。社会组织的出现给政府以有力帮助,对改善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体制的改革要以实现公平与公正为目标,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社会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做好它们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角色、作用、相互关系等制度安排。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有助于处理好战略机遇期和矛盾突发期的各类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为全体民众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与之相应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制度框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全国性普遍特征,更有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采取有差别的思路来化解所遇到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主体是民族地区的全体民众,如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表明,社会组织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它们在政府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在弥补政府和市场缺位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如社会组织将一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或利益需求的人聚合在一起,将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成团体的力量,使各种零星的、微弱的吁求转变成统一的、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舆论,将参与者对政府的要求、意愿、建议和批评等诉求进一步凝练和提升,为普通民众开辟了一条有效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 社会组织还在教育、环境、卫生、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公益活动,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民众生活的改善、社会事业的发展。它们还参与社区基本服务、公民权益的保护、公共信息的获取等公共服务,丰富了社区生活的内容,满足了人们的多元需求,成为帮助政府开展活动的有力助手。 一些农村经济类的社会组织将分散的个体经营者组织起来,通过集体行动的方式来保护农业劳动者的利益,抵御市场经济的冲击,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此外,许多慈善组织通过兴办老年关怀机构,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众多的行业协会正在成为引导行业发展、规范企业运营、组织社会评比的服务机构。这些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减轻了政府的压力,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建设。 总体来看,社会组织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动员民众参与社会事务,健全了社会网络,增强了公民之间的信任,重建了社区运行规范,加强了社会的整合,成为政府解决矛盾时有效的“减压器”和保证社会祥和的“稳定器”。这在艾滋病防治、环境保护、扶贫济困、教育促进等方面已得到了显著体现。 培育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要注意到它们的特殊性。客观地讲,仅靠目前民政管理中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种分类来认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是远远不够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在当地一般都有较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往往自觉自愿地加入,一些已经消失的组织近年来还有复现的趋向。充分认识这种特殊性,是规范和发挥社会组织功能的前提。 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应当将其置于总体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根据社会的宏观发展布局进行规划。政府部门应该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法规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借助政策的服务功能,积极应对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社会组织成为基层政府部门的有力助手。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还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欠缺、组织治理不完善、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应该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用开放的胸怀,积极吸纳专业人才,解决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困难。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