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是蒙古族独有的、在草原上进行流动演出的文艺团体。50多年来,乌兰牧骑的演员们坚持深入基层,为农牧民进行文艺表演,成为丰富广大农牧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图为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乌兰牧骑的演员在牧区演出。资料图片
从文化的属性和表现形态看,所有文化都有社会性、唯一性、相容性、民族性、时代性、凝聚性、选择性等共同特征,但由于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还有着许多不同于汉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显著特性,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多元性)与唯一性病、存、原生性与实用性病、存、地域性与稀有性病、存、类型结构与传承方式的特殊性病、存以及民族性与国际性病、存。 我国各民族的文化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地理的原因,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还相当滞后,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面临着诸多难题。主要表现为: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科技发展滞后,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文化资源流失严重;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面临国际挑战,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其出发点,就是要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其落脚点,就是要创新体制机制进行科学管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活、做强、做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少数民族文化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不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不能不遵循;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能不解决。推进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等候观望,更不能“一刀切”,必须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层次、分类别、分地区地逐步进行。
从当前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现状来看,似乎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滞后,更加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为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使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华文化多样性(多元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多样性(多元性)统一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大思想基础,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依托和根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不会有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能否大发展大繁荣,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文化平等权利的实现,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更关系到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扶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才能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符合“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时代主题的要求。只有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及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难题,才能在推进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时,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正视存在的难题,避免盲目性和盲动性,使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既符合中央的要求,又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
要按照“明确定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规律性和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创新体制机制进行科学管理、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如何推动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比如艺术院团方面,作为民族地区的艺术团体,特别是民族歌舞剧团,它不单单是一个演出团体,更重要的是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宣传教育的重任。对于这些团体,不能简单地“一刀切”,统统都转企改制,应考虑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没有更多的财力用在发展民族文化上,而且民族地区的文艺团体还不是特别成熟,各方面依然需要国家的扶持。民族地区的文艺团体,主要是服务于基层的人民群众,因此不能索要过高的演出费用,更多的还是免费演出。如果把它们一下子推向市场,这些文艺团体将面临生存的困境。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团从2006年开始企业化改制,结果造成了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大量流失。该团鼎盛时曾有140多人,如今团里的演员不足70人。该团团长说:“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因为他们认为转企后生存就没有保障了,艺术的发展就没有方向了。没有了演员,我们团如何发展?民族文化如何传承?”所以,对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文艺团体,国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否则,不仅无益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还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再比如文化产业方面,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看有无市场或市场潜力怎样?从当前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只有在大中城市和较大的旅游景区,才有可能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山区、牧区由于人口较少且居住分散,加上当地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有限,很难形成文化市场,而没有市场就形成不了产业。像“印象·刘三姐”那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形成。如果没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没有家喻户晓的刘三姐故事,没有众多的中外游客,也就难以形成产业效应。即便有些民族地区把民族民间文化的传统表演融入旅游之中,但由于形成不了一定规模,也只能作为旅游景点招揽游客的附属内容,成不了产业。再者,少数民族群众大多能歌善舞,他们很乐意参与演出活动,但是要让他们花钱买票看自己都能表演的歌舞就很难了,更何况也没这个钱。所以,少数民族文化,首先要作为事业来对待,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就会自然形成,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还比如民族文化保护方面,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各民族多样的文化形成了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构建了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的精神乐园,丰富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家园。但是,由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视不够、投入不够、保护不够,致使许多文化遗产在不断流失和消失。 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包括民族取向、生活取向、意识取向)、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等都是各民族代代相传的,其中包含着大量人类核心价值的内容。对于我们这个正在进行社会转型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同,关系到国家整合、民族关系以及民族进步发展。文化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的根脉和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和魂。毛泽东曾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军队如是,国家、民族亦如是。因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首先要树立保护的观念,只有保护好才能继承好,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
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消除其制约因素,就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国家的支持特别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地方公共财政力量严重不足的民族地区,应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扩大转移支付规模。 同时,要从国家层面号召、组织东部经济较发达省市开展对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对口支援,建立东部发达省市与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友好协作关系。由东部发达省市给予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由民族地区提供民族文化艺术产品的服务作为回报,推动对口双方互动、互利、互惠。这不仅可以加快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 民族地区也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长期以来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发展的模式,大力提升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将文化建设置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核心。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连续7年居全国之首,但文化产值却只占GDP的1.05%,不仅远远低于发达省市5%的平均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2.8%的平均水平,形成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跷跷板”现象。对此,应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只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才能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才能为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撑。针对当前民族地区教育科技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中央财政和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扩大义务教育规模,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让少数民族青少年有学上并上得起学。要根据民族地区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调整乡村小学布局,改变目前一些乡村还存在的“一个学校一个教师”的状况;加强寄宿制中小学建设,扩大寄宿规模,改善寄宿条件;对特别困难和教育欠账多的贫困民族地区,实行12年义务教育或延长“两免一补”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 其次,要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培养培训的力度,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第三,在多语种多文种的民族地区,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和完善双语教育体系,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 第四,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教育,加强青壮年扫盲工作,营造尊重文化的浓厚氛围。只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才能夯实提高国民素质的文化基础,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创作出思想性强、艺术性强的优秀作品。
加快构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突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使民族文化体制改革能够成为惠及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事业,让文化建设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 民族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其中,文化事业以公益性为基本特征,根本任务是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读书看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所以,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首先,要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做到县县都有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影剧院,乡乡都有文化站、图书室和文化娱乐场所,每个行政村都有文化室和农村书屋,保证应有的人员编制和必要的经费。 其次,要确保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每个地市州盟和县市,至少有一个艺术团体。要从国家财政上保障其经费,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能有更多的精力创作出思想艺术性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更多更好地服务基层。 第三,要进一步扩大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和通信网络的覆盖面,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图书、报刊以及广播、影视作品的出版发行和译制、制作,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看书难、看报难、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网络通信难等问题,提高当地居民精神生活的品质,增强他们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的自尊心、自信心、幸福感和自豪感。 ⊙ 作者简介 中央民族干部学院)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