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7 02:48|查看: 86|评论: 0|原作者: 钟适平|来自: 中国民族报

最大限度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具有重大意义的“十二五”规划即将开局的重要时刻,民族工作部门要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千方百计提高民族工作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科学把握民族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正处于历史上空前的大变动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有大量汉族人口进入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区,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进入汉族传统聚居地区,各民族流动人口之多、流动速度之快,交错居住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这种状况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民族关系总体和谐的重要象征,既为各民族相互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部分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已经融入城市、融入流入地社会,但更多的人却面临着如何融入城市、融入流入地社会的问题。城市民族工作的焦点和难点,集中体现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好这个问题意义重大。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空前的重大变化。

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原来在东部地区比较突出的城乡矛盾在民族地区开始凸显,并在部分地区变得突出。少数民族就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大量少数民族进入非农牧产业就业,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因此发生变化。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发生空前变革,民族之间、民族内部的贫富分化都在加剧。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民族整体利益与阶层特殊利益交织在一起,少数民族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和分层特征。

少数民族的平等意识和利益诉求正在经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的平等意识和利益诉求出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出现在新中国刚成立后的一个时期内,政治利益成为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利益诉求的核心。党和政府通过民族识别、民主改革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措施,消灭了民族压迫,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取得了平等地位,利益诉求得到空前满足,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空前增长,民族关系呈现空前和谐局面。

第二次飞跃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利益成为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利益诉求的核心。党和政府通过对口支援、转移支付、扶贫开发等措施,加快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族地区实现了由整体贫困向整体解决温饱并向小康迈进的转变,少数民族的利益诉求得到了进一步满足。

第三次飞跃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整体利益成为这一阶段少数民族利益诉求的核心。少数民族不仅关注本民族的政治和经济权利,更关注本民族的文化权利。他们希望选择不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希望本民族的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弘扬,这标志着少数民族利益诉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满足这样的利益诉求,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这样的变化表明,民族工作的服务范围扩大了,工作重点从传统的民族地区扩大到了全国,民族工作的基本对象已不再重点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而是全国各族人民。这样的变化也表明,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发生新变化,从过去以经济为中心,转变为现在以政治经济文化整体利益为核心的基本权益保障。这样的变化还表明,民族工作的难度增大了,不仅要解决好政治经济问题,也要解决好社会和文化问题;不仅要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也要解决好现实问题;不仅要解决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一般性问题,更要解决好保障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深层次问题。


切实解决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

努力缩小。厚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消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感。

我国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在客观上表现为不同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发展差距。这种不平衡、不协调不仅在经济层面,而且在政治和思想文化层面影响着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最直接的后果是引发少数民族新的不平等感。

党和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措施,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缩小和消除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缩小这一差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去努力解决。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举措。当前,有部分学者提出的保持边疆民族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高于邻国、低于内地基本态势的意见是错误的,这种貌似维护国家利益的言行实为对国家利益的重大损害,是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歧视和不信任,已引起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强烈不满。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确保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生问题事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践证明,民生问题虽然不一定与民族问题有关,但民生问题成堆的地方,一定容易滋生民族问题。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的地方,一定是民族关系相对融洽的地方。如果说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最大的政治,那么,民生问题就是政治中的政治。这一点在民族地区尤为重要。

冷静分析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的原因会发现,民生问题是关键。参与打砸抢烧的人,大多属于没有正当职业、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贫困群体。境内外敌对势力也多利用民生问题挑起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7·5”事件之所以没有在乌鲁木齐以外的地方蔓延,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抗震安居房建设、农牧业生产资料补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众多惠民政策的实施,使各族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处、社会稳定的好处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极大地拉近了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距离。

以强化法制保障为重点,切实维护好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是一些地方产生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和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与民族政策水平,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各民族的正当权益,依法维护民族团结。

要切实尊重和维护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自治权虽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但受益主体是自治地方的各族群众,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就是尊重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民族自治地方的干部群众最关心本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时,一定要充分照顾当地利益,确保自治地方特别是自治地方的老百姓能够在当地资源开发中受益,防止因为利益分配不公引发矛盾,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要切实尊重和维护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语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维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是维护民族文化权利的核心。尊重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就是尊重民族感情,就是体现民族平等。要尊重各民族群众的选择,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任何企图人为消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十分危险的,要坚决避免因为伤害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感情而引发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件。

要切实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坚决杜绝因宗教问题处理不当而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忽视,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是现阶段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以切实维护各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为核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在我国,国家利益与各民族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既没有离开各民族根本利益而存在的国家利益,也没有离开国家根本利益而存在的各民族利益。什么时候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达到最大化,什么时候就有最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群体呈现多样化的今天,要特别注意各种类型的利益集团打着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号,损害各民族的正当利益,避免在土地使用、资源开发等方面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努力提高民族工作科学化水平

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大力倡导摸实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提高民族工作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与民族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基础环节来抓。深刻把握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科学认识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找准现阶段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症结所在,真正做到情况明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举措有力。要全面把握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基本态势和基本特征,认真总结和借鉴世界有关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研究制定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

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民族工作包罗万象,各地区各民族的情况千差万别,提高民族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各项工作的针对性。要认真总结各地各部门开展民族法制、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干部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经验,做大做强民族工作传统品牌项目,拓宽民族工作的领域和渠道,培育和壮大民族工作新亮点,建立健全各地各部门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确保民族工作始终充满活力。

坚持和谐为本的基本理念。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永恒主题和基本任务。民族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和谐为本的理念不动摇。健全民族法制,发展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培养民族干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要坚持“和谐引领一切、一切为了和谐”的方针,把是否有利于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方针政策的基本标准。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确定什么样的发展速度、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都要以是否有利于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为标准。有了和谐的民族关系,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进一步完善各项民族政策。政策反映理念,政策体现智慧。适时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既是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党几十年民族工作的重要经验。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我们既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更要制定和完善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的新政策。要进一步扩大民族政策的覆盖空间,确保不留政策死角。要增强各项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有政策就有实效。要加强对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进一步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牢固树立“民族团结靠大家、民族工作大家做”的理念,不断提高民族工作社会化水平。坚持重基层、打基础,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责任明确、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有人过问,有人负责,有人主抓,有功受奖,有过问责。

进一步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骨干力量。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制定周密规划,完善政策措施,持之以恒地抓下去”的要求,坚持大力培养选拔民族干部,大胆放手使用民族干部。民族工作干部队伍是民族工作的专业队,肩负的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根据民族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民族工作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确保提高民族工作科学化水平落到实处。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00:25, Processed in 6.55201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