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7 02:47|查看: 65|评论: 0|原作者: 刘 洁|来自: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现代文明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布依族传统文化是布依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经世代传承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是该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累,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既包括房屋建筑,服饰饮食等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又包含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礼仪等精神生活方面的内容。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分为以物质形态承载的有形文化形式和以口头传说等非物质形态承载的无形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间交流的增多,布依族传统文化开始与异质文化不断产生碰撞与冲突,在这种碰撞与冲突的背后,一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较量正在展开,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通过对布依族村寨的走访和对布依族学生的问卷调查,反映出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布依族传统文化日渐衰微,影响力减弱,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甚至还有逐渐消亡的危险。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对民族自身的发展极为不利,另一方面与我国提出的各民族文化多元的理论相悖。


一:现代文明对布依族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的具体表现

1、房屋建筑。布依族传统的“杆栏式”建筑,是以石头,木材为主要原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而建成。这种建筑不用钢筋,水泥,甚至连钉子也不用一根,但结构却非常致密巧妙,坚固无比。据介绍,这种房屋还可以整体移动。“杆栏式”多为两层,普遍是“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邝露《赤雅》)”杆栏式”建筑充分体现了布依族同胞别具匠心的建筑工艺和精湛的技巧。而今走进布依族聚居的村寨,原先的“杆栏式”建筑已不多见,特别是一些汉化程度比较深的地方,如兴义市下午屯镇的鱼龙村,整个村子再无一间“杆栏式”房屋,即使是地处边远的兴义市巴结镇的南龙古寨,也已经出现了红砖的水泥平房。

2、服饰。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布依族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纺车和织机,从纺线,织布,染色到裁剪,缝制都由妇女独自完成,能否做一手漂亮的针线活是衡量一个布依族妇女是否能干的重要标准。布依族服装颜色多为青,蓝,白三种,男子着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女子着大襟短衣及长裙或长裤,腰间系一匹绣花围裙,头包头帕。有时布依族同胞的打扮会根据个人身份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布依族的服装颜色纯净自然,样式朴素大方,装饰体现在围裙和头帕上。虽然会因为地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大都体现了自然朴素之美。如今的布依族青年大都已不会纺纱织布,也只有极少数还穿着布依族的民族传统服装,在笔者做的问卷调查中,有很多布依族女学生表示,她们不会穿着布依族传统服装,原因是她们觉得不漂亮。

3、语言文字。布依族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长期以来,在其聚居的村寨大都使用布依语进行交流,偶尔在与其他民族交流时才用汉语。布依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才于1956年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布依文字。但现在会使用布依文字的人寥寥无几,特别是很多青少年学生都已经不会说布依话。

4、文学。布依族民间流传着很多凄美婉转,富于教育意义的传说故事。其中讴歌青年男女贞不渝爱情的,有《查郎白妹》,《黄果树瀑布的传说》等;歌颂布依族同胞勤劳勇敢的,有《报老多采青石盖天》,《丁射太阳》等;反映布依族人民热爱故土,向往幸福的,有《花溪的传说》,《三月三的由来》等。这些民间传说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但由于疏于整理,这些珍贵的文学财富面I临着逐渐散失的尴尬境地。

5、艺术。布依族民间音乐宝库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乐器主要有姊妹箫,铜鼓,月琴,四弦胡等等,传统的”八音坐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大放异彩。而即兴创作的浪哨歌更是以其优美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动人的意境而深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由于许多熟谙民间乐器,演唱技法,创作技巧的老人相继去世,这些宝贵的传统技艺已经开始出现后继无人的危险。

6、风俗。由于生产力落后,对自然的认知十分有限,因而人们对自然怀有恐惧,进而对自然产生崇拜。因而布依族除了大年,端阳,中秋等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外,还有”三月”,”四月八”,”六月六”等许多以祭祀自然和祖先为主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体现了布依族同胞对自然的崇敬与爱护,对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赞美。如今除了居住在乡间的布依族家庭还依旧以传统的方式过这些节日而外,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家庭和在外读书的青年学生对这些节日都已经不是十分重视了。

斯大林对民族所给出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由此可见,民族不同于人类历史上的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等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在民族构成因素中,最显着,最持久,最稳定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可以散居于各地,可以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可以没有经济上的联系,但却必定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相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征,那就不能称其为民族,至少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民族。

因此,如果我们还依旧漠视现代文明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冲击,而不采取任何的举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布依族文化将有可能消失,成为我们尘封的记忆,成为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二:保存和发展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是保存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动力和有效途径。民族地区可以通过民族特色商品的生产(如布依族的土布,民族服饰,特色饮食等);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别具一格的“杆栏式”吊脚楼,引人人胜的村寨风光,质朴独特的民族风情);民族民间艺术的挖掘(如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自然动人的浪哨浪卯,优美动听的“八音坐唱”)来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为动力最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生产,开发和挖掘,从而达到保存和发展的目的。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生产,开发挖掘是真正意义上的,决不是像目前有的民族地区为了经济效益,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而进行的肤浅的,粗陋的,甚至是低俗的那种生产,开发和挖掘。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将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改头换面的“美化”,“包装”,因为这种做法对保存发展民族文化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将民族文化变得不伦不类,根本谈不上保存和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是保存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保障和有力手段。首先,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要让他们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要让他们确实认识到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是被动的,不是强加的,而是作为布依族的一份子,有义务承担的责任,还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使其在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时充满自豪感,能积极主动完成这一使命。其次,要加强民族基础教育,在民族地区加设民族特色课,如布依族语言课,掌握布依族的语言,文字对挖掘布依族文化遗产,发扬布依族传统文化,促进布依族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有着巨大的作用。只有掌握了布依族的语言文字,才有可能将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歌曲,诗歌,传说完整记录下来,并保持它的原貌。同时,还应该开展一些民间技艺培训班,使这些民间技艺后继之人。

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有计划地组织对布依族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翻译,出版。保护布依族地区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的无形纽带,是支持一个民族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民族文化,民族就没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最终只能走向消亡。我们必须要明确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惟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格局。

§ 参考文献

【1】  斯大林全集(第ll卷)【M】。人民出版社,1995。

∷ 基金项目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科研基金资助课题。

⊙ 作者简介

刘洁(1979一),女,贵州兴义人,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教师,主要从事世界近代史教学工作。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6:47,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