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西方媒体的相关报道也不断增多,其中一些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不符,批评或攻击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报道不时涌现、纷然杂陈,尤其是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发生后,大量负面国际舆论形成合围之势,对我国整体国际形象带来了明显不利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反思和探索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策略,加快提升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我国实施整体对外传播战略和构建国家竞争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媒体负面舆论的成因和我国少数民族 信息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际社会信息传播领域明显呈现“西强我弱”的格局,国际舆论话语权基本被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而正是这些少数发达国家的媒体,凭借其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实力,在信息传播中不断以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向世界传递着各种观点和判断,并形成了国际社会的“主流声音”,也因此影响或左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的国际社会形象。据英国广播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西方媒体对西藏发生的3?14事件进行广泛报道之后,全球民众对中国持正面评价者的比例为39%,下降了6个百分点;持负面评价者的比例为40%,上升了7个百分点。另外一份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联社、CNN等美国主流媒体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关于中国的报道中,负面报道占一半,中性报道占25%,有一点积极意义的报道占25%;而在西方媒体反复炒作关于中国的“热点问题”中,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问题及与其相关的人权、宗教问题等位列第二,并据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中国殖民论”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灭绝论”等有损中国形象的负面舆论。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媒体相关负面舆论的成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因素:一是西方媒体对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知之甚少,而我国少数民族信息的对外传播不对称、不通畅、不全面,造成了部分西方媒体认识陈旧、以讹传讹和误解误读;二是基于政治利益和国家利益考量,部分西方媒体刻意寻找和制造负面新闻,以达到攻击中国的目的;三是由于所处国家环境、社会制度、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西方媒体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评判事物的标准与中国媒体存在差异并带有诸多偏见,使部分外媒主观上乐于采写中国负面报道和负面评论,甚至忽略新闻事实本身。正如有的专家所评论的那样,在跨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很多新闻事实往往敌不过来自价值层面的意识和偏见”;四是东西方媒体在信息采集和传播方式上有所不同,以负面批评报道和暴露社会问题为主,关注收视率和新闻冲击力,追求新闻轰动效应的西方媒体价值观和传播理念;五是我国媒体整体对外传播实力不强、影响力偏弱,无法向国际社会有效传达强有力的声音,不能与西方媒体形成有力的抗衡。 在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的对外传播方面,我们在体制、机制、策略和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我国媒体对少数民族信息的传播还没有形成良性发展体制和机制,少数民族信息传播主要以少数几家国家媒体为主,报道也多是集中在政策性宣传上。一些地区性媒体虽有分散报道,但由于媒体自身影响力有限,远不能形成国际影响。二是我国少数民族信息的对外传播策略上,一直存在主动性和及时性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一直以来,我国媒体对少数民族信息的传播过于僵化呆板,内容单调枯燥,形式传统陈旧,多数报道拘泥于政治符号式的宣传,缺乏感染力、生动性、贴近性。四是少数民族信息传播的数量仍然极为有限,没有形成一定程度的传播规模与传播声势。五是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队伍建设薄弱。六是整体上对于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作用与意义认识不足,尚没有引起足够广泛和高度的重视。 加紧调整和实施多元综合策略, 提升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影响力 正如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纪念中国电视事业诞生暨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大会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竞夺国际舆论话语权、构建中国整体对外传播实力、发展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传播影响力、推动形成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提高国家综合软实力的必然选择。而在这一整体战略布局中,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信息的对外传播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不仅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更是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国际信息传播的环境下,加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沟通,让中国更快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有效措施。 第一,构建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多元格局,并形成对外传播“统一战线”,是制衡西方媒体舆论一边倒局面、突破西方信息传播垄断的有效策略。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家整体对外传播大格局下,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整合构建一个以塑造国家形象为核心,以传播真实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形象为目标,以立体交叉的大众传播为媒介,融合组织传播、民间传播、外交传播、文化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具有开放性、民族特色和现代理念的多层次、宽领域、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体系,打破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仅靠几家国家级主流媒体和区域媒体零打碎敲、资源分散、分兵作战的局限,而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专业性媒体基础建设,加大科学系统的资源投入,优化对外传播体系结构,推动形成一个囊括国家主流媒体、区域性媒体、民营媒体、社会个体网站等多元表达主体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国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使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形成体系,形成联动,形成声势,形成主动性、日常性、广泛性结合的传播效果。 第二,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机制,主动宣传、主动设置议题等主动性传播策略,积极主动开展热点问题的国际舆论斗争。尤其在涉及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事务话题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上要做到:快速、及时、主动,而非拖延、封闭、逃避。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消极保守的防御策略只能导致挨骂、沉默、再反弹;面对突发负面事件,更不能集体“失声”,而应积极主动建立舆论场,放大“中国声音”的分贝,增强对外传播感召力。此外,要积极建设中国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议题库,一方面正确分析和积极妥善回应国际社会和媒体关注的各种议题,另一方面,主动设置和输出中国希望传达的议题,引导国际视听。 第三,加大境外媒体公关力度,影响和引导国际媒体舆论走向。在现代信息社会,媒体导向常常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判断,因此谁影响了媒体,谁就可能影响公众的倾向。因此,在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中,我们要放弃“非友即敌”的传统思维惯性,以战略的眼光建立和维系境外媒体关系,加强境外媒体公关和对话,针对友好国家、中立国家的媒体,与之建立稳定、通畅的沟通路径,提供专门的信息资源,避免使之沦为西方强势通讯社和媒体信息的附庸和盟友。同时加强交流和合作,引导它们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报道中国少数民族事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国际媒体客观公正的声音,形成合力,营造于我有利的舆论环境。 第四,积极采用现代传播技术,提升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多元性、广泛性优势彰显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这一公共交流平台对传统意义的媒体“话语权”已经带来了一种颠覆性革命。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快速而广泛,不同政治背景、不同信仰、不同语言、不同国度、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可以自由平等地互动交流,信息反馈及时。同时,超大容量以及数据、文本、声音及图像一体化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丰富多样,更全面完整,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介,对传播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宗教古刹等几千年丰富文化成果,传播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可喜变化及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同时针对各类少数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传递事实真相、打破西方舆论垄断、驳斥虚假传言,将发挥出特殊而有力的作用。 第五,大力改革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模式,更新和转变传统传播理念,改进对外传播方式和方法,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的感染力,建立我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不得不承认,以往我国媒体在少数民族信息对外传播中所持有的强大而坚固的传统宣传思维和习惯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我们习以为常的僵硬灌输式宣传、单向填鸭式说教,生搬硬套的空话、套话和口号堆砌,让早已习惯双向互动传播与沟通方式的西方媒体难以接受,更无法契合国外公众的收受心理。特别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更易造成严重文化理解障碍,从而使我们的对外信息传播大打折扣。因此,在未来愈演愈烈的舆论战中,我们必须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不断创新传播思维和传播方式,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出发制定传播策略,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巧和传播艺术,不断提高质量、丰富内容、改进文风,不断增强信息传播的感染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我们的传播与沟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第六,加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中国强势媒体,构建中国国际化传媒集团,提升我国媒体对外信息传播的国际影响力,是打破西方信息传播垄断和牢牢掌握我国少数民族事务评价话语权的关键。结合我国目前国情和媒体现有发展状况,当前应加大对具有一定实力的龙头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以及其他一些迅速崛起的新兴网络媒体的资源投入和扶持力度,快速提高媒体技术装备水平,扩大卫星电视、国际广播电台境外落地率,加强媒体驻外记者站建设,统筹安排,整合力量,建立健全遍布全球的信息采编网络,为国内外媒体提供丰富高效的信息资源。并通过自己的力量,以中国媒体自身负责任的视点、观点、角度和独家新闻信息发布,引导国内外媒体舆论走势,逐步构筑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形成中国媒体特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与西方主流和强势媒体的争锋抗衡。只有这样,中国的对外表达能力,才会不再受到西方语境的强劲制约;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国际舆论战中发出自我最强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