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6 12:00|查看: 118|评论: 0|原作者: 姚周辉|来自: 中国民族宗教网

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实物语及其表达方式、功能与特征

语言交际是伴随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传承文化现象。但语言不是唯一的交际工具,交际工具还包括体势语、情态语、实物语等在内的大量的非语言交际形式。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尽管非语言交际形式不能与语言等量齐观,但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形式在某种场合发挥了语言不能发挥或不便发挥的作用,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本文重点讨论我国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实物语及其独特而有趣的表达方式、功能与特征。


一: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实物语

人生礼俗,指的是人们在不同生活年龄阶段所举行的有关生育、成年、婚恋、丧葬等方面的礼俗。


(一) 生育习俗中的实物语。

生育礼俗中的实物语要数在产妇家大门前或产妇房间门前最为丰富。这些实物语种类繁多,包括一些植物、炊具、生产工具和用具等。

基诺族生孩子的人家往往在大门外面插上两枝带叶的桐树尖,以示意其他寨子的人不能入内。土族人家生了孩子后,要在大门上插上柏树枝等,提醒外人不要进入其家中。一些地方的壮族婴儿出生后,产妇的门上要挂一枝柚子树枝,表示这家有产妇,禁止外人进屋借东西或禁止其他孕妇进入。哈尼族婴儿出生三天内,产房门口必须挂上红泡刺、野姜片等,除婆婆和同宗婶娘外,任何人都不得进入产房。蒙古族家中有人生小孩,就在门口挂红布条,警告外人不得进入。维吾尔族、满族、藏族、黎族、怒族、白族等生孩子时也多用红布条作为标志。纳西族婴儿出生后,产房的门口要挂上一个瓶子,在瓶子里插上一支筷子,严禁除了丈夫以外的其他男子进入。京族传统习俗认为,在坐月子时有外人进入是不吉利的,故京族产妇产后一个月之内,其家大门檐口处,一直披挂着一片大渔网,提示家中有妇女坐月子,外人请勿打扰,这是主人拒绝外人进入的明显标志。

一些少数民族在婴儿降生后,不仅向社会表达生了小孩和谢绝外人进入产妇家中或产房的内容,还以特定的方式向人们表明所生的小生命是男性还是女性。有的地方的藏族,凡生了男孩就在门外垒一堆白色小石子,要是堆别的颜色的石子,说明生的是女孩。朝鲜族人家生了男孩,要在大门上挂一根草绳,绳上夹几个辣椒,生女孩则在草绳上夹些纸片。云南大理州的彝族,生了小孩要在门坊上挂个门标,如果挂一顶篾帽和一串鸡蛋壳,说明生的是男孩,否则便是女孩。四川省的羌族生了孩子,门上挂个背蔸,上面放一把小刀,生男孩挂在左边,生女孩挂在右边。有些地方的壮族人在生了小孩后,在门上挂些柚子树叶,生男孩挂左边,生女孩挂右边。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有生子后女婿向岳父岳母家或亲家及亲友等报生的习俗,他们的报生也采用实物语的方式。土家族婴儿降生后,婴儿父亲立即去岳家报喜; 岳家不用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只消看女婿怀里抱的“报喜鸡”是公鸡还是母鸡; 是公鸡,就是男孩,是母鸡,则是女孩。白族生男孩,由女婿抱母鸡去岳母家报生; 生女孩,抱公鸡去报生。苗族和云南的部分彝族也有报生时以鸡的雌雄来区别生男生女的习俗。


(二) 成年礼俗中的实物语。

成年礼俗中的实物语主要表现在举行成年礼前后各族男女青年所穿的不同服装和佩带的不同服饰以及发式的改变上,尤其用改变衣服装束来标志成年是最为常见的。凉山彝族女孩,幼儿时穿筒下褶、红白相间的两节裙子。到15 或17 岁举行“换童裙”仪式后,要穿黑蓝色三节或四节彩裙,换裙后即可谈情说爱。普米族男女青少年13 岁之前均穿白色或蓝色麻布长衫。到了13 岁时,要举行“穿裙礼”或“穿裤礼”。女子改穿白色或黑、红色上衣,下身穿白色或蓝色褶裙,腰系红、绿、蓝、黄色腰带,头包黑布。男子改穿黑、蓝色衣裤、披领褂。系腰带标志着姑娘已长成大人,小伙子可以前去求爱了。云南宁蒗县永宁的摩梭人,少男少女均穿长衫。女孩到13 岁时将长衫换成上衣和裙子,腰间系绣花腰带。男孩到13岁脱下长衫,上穿短袄,下着长裤,腰系带子,脚穿长靴。换装就意味着他们已到了性成熟的阶段,可以按传统习俗谈情说爱了。


(三) 婚恋礼俗中的实物语。

婚恋礼俗中的实物语在人生礼俗中最为独特有趣和丰富多彩。在贵州省三部水族自治县的中和区一带,人们常常会在村头寨尾的水井边或竹林旁,见到一圈圈用茅草打成的疙瘩压在小石头上,这是水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中传递情意的信物。每当一群小伙子与一群姑娘认识后,就商定约会的时间、地点。当月上树梢的时候,小伙子们提前来到约定的地点等候姑娘们到来。可是小伙子们左等右盼,老是不见姑娘的身影,只得扫兴而归。第二次约会还是这样,姑娘们仍不露面,意在考验小伙子们是否真诚。当小伙子们带着惆帐的心情回家之前,每人都要采一束青茅草打成双重疙瘩,置于所约定的地点,压上一块小石头。一束青茅草代表一个人,双重疙瘩表示永远相爱。第二天清晨,姑娘们踏着露水来到约会地点,当她们发现一束束草结时,禁不住喜上眉梢,于是,又与小伙子们商量第三次约会。

傈僳族的实物情书叫“来苏”。当某个小伙子爱上某位姑娘后,就用芭蕉叶包上两节同样长短的茅草、一个完整的大蒜、少许槟榔和草烟、两小片嫩绿的树叶,这两片树叶要面对面合在一起,外用红线扎好。以此送给心上的姑娘。其含意是:两根一样长的茅草,表示我俩各方面都差不多,很般配;完整的一个大蒜,表示以后两人相亲相爱,永不分离; 槟榔和草烟表示我的心热辣辣地爱着你,想把你含在嘴里; 两片合拢的绿叶表示愿我俩结为夫妇; 外面捆扎的红线,表示让我俩的爱情红火起来。姑娘接到“来苏”后,若同意,就把槟榔、草烟嚼吃了,并以同样的“来苏”相告,再加上芫荽,外用白线捆扎。芫荽表示同意,白线表示自己清白。如不同意,就把树叶翻成背靠背,再加木炭一块,或一截辣子,并将槟榔和草烟原物退还。

贵州省清水江流域的苗族,青年男女在每年的农历二三月间,要过一次“姊妹节”,这一节日又叫“吃姊妹饭”。节日期间,姑娘们做好五彩糯米饭和其它菜肴,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小伙子,并通过吃喝、交谈、对歌,互相结识,初步建立感情。当小伙子们准备回自己村寨时,姑娘们便提着盛满五彩饭的竹篮,来到村头路旁送行。告别时,姑娘们给自己心爱的小伙子送上一篮五彩饭,饭上盖的东西是姑娘发自内心的独白:盖的是松针,表明姑娘愿意得到小伙子赠送的几颗绣花针; 盖的是木叶,表示姑娘希望小伙子送她一块帕子或几尺缎子; 盖的是竹钩,表示姑娘的魂被小伙子勾住了; 盖两个竹钩和椿芽,表示姑娘不仅已答应了小伙子的求爱,而且告知他可以安排成亲了。

过去,赫哲族在办理离婚手续时,有一种颇能反映当时妇女悲惨命运的象征方式:男方将一块桦树皮或皮革交给女方,上面印着丈夫的一个右手印和一个左脚印,表示他给妻子一巴掌,并用左脚把她踢回娘家去。一些地方侗族,如果女方对男方不满意,要求离婚时,即回娘家托人带一条活鱼或腌鱼,或一床棉被及白银六两六钱( 或八两八钱) 给夫家,表示离异。当男方提出离婚时,以一包糯米饭附腌鱼一条及银六两六钱( 或八两地钱) 交给女方带回娘家,从此男婚女嫁互不干预。

在云南马关、金平等县的苗族中,过去凡是哥哥死了,不仅未婚的弟弟有权娶寡嫂,即使已婚的弟弟也有权收嫂为妻。如果亡夫无弟弟或弟弟不愿娶其嫂,家族中其他男子( 包括已婚者) 也有权娶寡妇为妻。这些男子表示想娶寡妇的标志是将一把伞插在她住房中堂的后墙上,这样该寡妇就只好嫁给这个男子了。如果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男子同时插伞的情况,寡妇则有在其中选一个的权利。


(四) 丧葬礼俗中的实物语。

各民族丧葬礼俗中的实物语主要集中在报丧习俗上。比如一些地方的布依族若家中有人一咽气,就要在附近的三岔路口烧一堆草,告诉过往的人们,这里有人去世了。仡佬族派去报丧的人,手持一根削了皮、呈四方形的五倍子木棍作为报丧的标志。景颇族则以实物信进行报丧,等等。


二: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实物语的主要表达方式

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实物语的内容十分丰富,这种丰富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以下有趣方式表达出来的。


(一) 不同方位的实物表达不同的内容。

以不同方向和位置的实物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在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实物语中十分常见。土家族男方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不论天气阴晴,也不论路程远近,必带一把伞前往。媒人第一次去女家,把伞倒放在大门口,这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如果女方把伞就地顺立了起来,表示可以提亲。媒人第二次去时,把伞顺立在大门口,这是说:“你家不拒绝我前来说亲,所以我又来了。”如果女方经过考虑,决定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任媒人的伞立于门外,不去动它; 如果女方家把伞拿进堂屋,则说明成功的希望很大了。媒人第三次去女方家,可将伞直接带到大堂屋,要是女家又把伞拿进卧室,说明大功告成,媒人可向男方报喜去了。广西的侗族青年男女在恋爱初期有一种特殊的信号:一对素不相识的男女青年在歌场上以歌抒怀之后,姑娘踏着月色回家了。小伙子怀抱琵琶悄悄跟上,到姑娘家门口后他一边弹唱,一边对着姑娘家木楼的门细细观察姑娘此时开关门的位置。如果两扇门双双开着,表明她还没有情人; 只掩一半,意思是有了主家,但关系尚未确定; 若是两扇虚掩留有缝隙,表示虽然已有对象,但为了找到更理想的,仍留着一个席位,保持最后的选择余地。于是,小伙子随机应变,掌握分寸,酌情弹唱合适的曲调,等待姑娘进一步的表示。


(二) 不同数量的实物表达不同的内容。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青年男女以互赠花束为爱情媒介。小伙子先送给姑娘,然后姑娘回赠,若回赠的花束中的花朵是单数,就表示她还没有男友; 如果是双数,则表示她已经有了情侣或虽无情侣但不喜欢他。湘西土家族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喜欢借助草标来传递信息。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广西德保一带的壮族订婚时,男方将礼物送到女方,女方要把部分礼物退回。在回礼中姑娘会悄悄塞进一个蓝布包,里面包着鞋子。鞋子的多少有着特定意义:送1 双表明女方同意在今年内结婚,送两双表示同意第2 年结婚,送3 双则表示第三年才同意结婚。


(三) 不同颜色的实物表达不同的内容。

一些地方的侗族人家生了小孩后要将一块布挂于门上,生男孩用红布,生女孩用青蓝布,以区别生男生女。云南祥云县的彝族支系“罗鲁泼”女子,婚前穿白衣,系花围腰; 婚后则穿黑衣,系蓝围腰,以区别未婚和已婚。云南富宁县的壮族妇女,新婚之后并不马上去夫家居住,也不改变服饰,这就意味着她们还保持着少女时代的那种与异性青年交往的自由。一旦有了孩子就要在夫家常住,服饰也随之改变,头巾转为粉红色或浅蓝色,围腰颜色转深,外衣也改成黑色。这套服饰标志着她们已生儿育女,不能再与丈夫以外的异性自由交往。


(四) 不同搭配的实物表达不同的内容。

比如基诺族的树叶信是把树叶编扎起来,放在特定的地方,送给相爱的人,不同的树叶和不同的编扎,寓意各不相同。扫把苗叶是对生形态,一枝柄上生两片叶子,所以用扫把苗叶扎成的树叶表示两人情深似海,人各在一方,但心儿紧紧相连; 用头发和线扎一束苦马草,是与情人约会的信号。用头发和红线把香茅草扎成一对耳环花送给情人,表示对情人的一片情深。娇苗花红芯白瓣,芳香四溢,扎一对娇苗花给情人,表示希望成双成对。滴飘叶叶子稀疏,用它作成的树叶信表示两人关系将要疏远。


(五) 不同特性的实物表达不同的内容。

例如景颇族青年的实物信往往利用一些实物的形状和特性,来表白感情。树根,在瓦语读作“剩瑚”,有“想念”之意,且树根扎根很深,取“深深爱你”之意; 蕨叶,在瓦语读作“德滥”,与“男女相爱思念”同音,因而取“思念”之意; 疙瘩树,在瓦语读作“稻”,有“回”的意思,表示“请你回信”;蒜瓣呈紧密靠拢之状,取其永不分离之意; 辣椒有“炽热”特性,用于表示感情的强烈。


三: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实物语的功能与特征

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实物语发挥着以下主要功能。


(一) 表达思想感情。

前面所举的有关婚恋的实物语突出地体现了这一功能。这里不再赘述。


(二) 标明阶段状态。

譬如近代海南岛的黎族姑娘,一旦有了情人,便在自己的手上刺出一些特别的标记,别的男子见了,便知道她已为他人所属。侗族姑娘个个都喜佩银饰,那洁白耀眼的饰物不仅能使她们平添几分姿色,也能让人们知道她们爱情的进展状况,细心的人们只要从姑娘身上银饰的变化就会知道姑娘是否已有了心上人。当一位后生与姑娘真心相爱,他会向她“讨带子”,姑娘会把身上佩戴的银饰送一样给他,后生小子一旦戴上银饰,便是已有情人的标志。滇西北贡山县丙中洛乡的怒族姑娘,要是爱上了某个小伙子,就会把亲手编织的毛袜送给他。小伙子如果收下,就表示接受了姑娘的爱情。人们从小伙子脚上是否穿有毛袜,就可知道他有没有对象。

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还能传递生育状况的信息。新疆的哈萨克族新婚女子头戴红色尖顶高帽,上绣花卉,镶珍珠,缀宝石,结婚1 年后换戴花头巾,生育后换成用白布做的长头巾,上绣精美图案,从头披到小腿,仅露脸部。哈尼族有新娘“坐家”习俗,即婚后女子常住娘家,生了孩子后才常住夫家。坐家期间的服饰与婚前一样,直到生了子女才改变。红河哈尼族女子生育前戴青色或蓝布校罕,彩线流苏; 生育后用青、蓝布包头。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妇女生了孩子后就要脱下浑身银装,换上一身素色衣服,头上的蔑帽也由尖顶宽沿改为平顶无沿。


(三) 指示场所方位。

傈僳族男女青年在幽会之前,一方要将一束约30 厘米长的树枝放在情人经常往来的路边土墩或岩石上,上面压一块石头,暗示幽会的地点与方向。如果一方失约,赴约者就在约会地点系个草疙瘩作为自己赴约的证据,下次幽会时叫对方说明原因。景颇族青年男女如有野外的幽会,或相约去某地,要是甲先于乙而行,甲往往在三岔路口置一树枝,枝头朝着自己所去的方向,或者在地上画个箭头,以便让乙跟踪而来。基诺族的男女青年常用一种叫“苦马草”的野草作为幽会地点的指示符号,走在前面的情人在岔路口留下一束“苦马草”,以此告诉心上人约会的地点。云南大理的彝族青年男女在山间幽会,用松枝、青藤扎个圆圈,再将两朵花面对面地系在中心,这就是他们的“约会标”。路人见到这样的“花标”,就知道有人正在前方幽会,不再继续往前走了。


(四) 祝愿吉祥美好。

满族生男孩,要在家大门左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公子箭”。公子箭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弯成弓,用红布缠三支箭,中间插一根羽毛作的小箭,以预祝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名精骑善射的勇士; 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瑶族男女青年走亲时,姑娘要亲手做些鞋子送给男方家庭各个成员。这些鞋子的鞋底花纹很有讲究:送给祖父母的,要纳北斗星,表示祝老人寿长如星辰; 给未来公婆的,纳的松树,表示祝父母身体健壮如劲松; 送给哥嫂和姐姐的,纳一包谷形,表示祝他们五谷丰登; 送给弟弟的,要纳上竹笋图,表示愿弟弟如春笋破土,早日成人; 送给未婚夫的,在鞋底正中绣一个心形图,意为姑娘已把她的心儿献给了他。


(五) 避邪破邪趋吉。

例如很多少数民族妇女佩带的铜铃、玉器等,都具有避邪功能。一些少数民族在产房前挂红布条等,不许生人闯入也是为了避邪,红色在许多少数民族中具有明显的避邪功能。许多少数民族以鸡报生,也具有祝吉的功能,鸡在很多少数民族中是吉祥之物。


(六) 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实物语与语言形式相比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1.克服了语言在时间上的即逝性和空间上的狭小性。语言对于人们传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功能是众所周知的,它被公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然而,语言又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缺乏现代通讯设备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这种限制性就更为明显。为了克服语言在时间上的即逝性和空间上的狭小性,少数民族用实物语传情达意,交流思想,向他人表示爱慕或不中意,表示友好或敌对,表示愉快或悲哀等等。实物语还免去许多口舌之劳。例如挂在产房门口或产妇家大门口的实物性标志,表示已有对象或已婚等的服饰,都在这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功能。它们使得主人不用费口舌便能随时将不速之客挡在门外或对唐突之人提出警示。这是讲后即逝的语言形式难以做到的。

2.表态巧妙含蓄。这在婚恋礼俗的实物语中体现得最典型。许多少数民族在择偶和求婚的过程中以实物语进行问答,表达出了各种不便于用语言表达的意思,既显得巧妙自然有趣,又避免了许多尴尬,具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寓意,这是语言形式无法做到的。


四:研究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实物语的意义

包括实物语在内的非语言交际形式是伴随语言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由于原始人类的大脑及语言交际功能尚远不如现代这样发达,在长期谋求生存及人与人的交际、人与自然的交际中,人类为了弥补当时语言交际尚不发达的不足,在探索、寻求中不断接受大自然及现实生活的启示,逐渐形成了包括实物语在内的非语言交际形式,而且,这种非语言交际形式由于社会生活的要求,屡经传承、变异并沿袭至今。当今世界,人们的传情达意的方式已相当现代化,除了语言和文字外,还有语言和文字的延伸── 电话、电报、传真、录音、录像、书报、计算机等等。现代传播工具可以在瞬息之间把你要表达的意思传至千山万水之外,以及你要记录的事项贮存下来保存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人类文化演进到今天,是无数代人创造、传承、变革的结果。当今再先进的传情达意方式,如微波通讯、电脑贮存之类,也无不凝集着祖先们结绳刻木的知识。我们在运用现代化的传情达意工具的同时,了解少数民族在人生礼俗中用实物语传情达意的独特而有趣方式,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文化内涵的认识,对于我们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史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大有裨益的。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20:42,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