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6 11:52|查看: 88|评论: 0|来自: 中国民族报

十年发新枝之民族理论政策“十二条”

核心释义

2005年5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提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包括以下12个方面的内容:

(1)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3)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6)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7) 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8)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9)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11)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12)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从“八条”、“十条”到“十二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在整个90年代和21世纪初得到了重大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又得到了新的丰富,前后近30年的时间,先后经历了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和十六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新发展三个阶段。”中共中央党校龚学增教授说,“中央关于民族问题基本观点和政策的‘十二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至第三阶段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进行系统性提升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是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从8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第二次是2001年,李瑞环在中央工作会议,对党的民族理论和基本政策从10个方面作了概括;第三次是十六大以来,2005年召开的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则从12个方面对党的民族问题理论和政策又进行了新概括,集中地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可宝贵的理论品质。2011年,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十二五”的大幕即将拉开,新的实践孕育着理论发展和创新的重大机遇。

“总的来说,‘十二五’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面临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前景和现实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希恩研究员说,“具体来讲,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如何完善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党的民族政策,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加强民族理论和政策宣传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民族理论界进行深入的探讨。”

“增强文化软实力问题的研究,也是需要高度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龚学增教授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我们还要看到,各民族在文化上更应该增进沟通和交流。从长远来看,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更重要的是文化根基上强化认同,使各民族在情感上融为一体。”

王希恩、龚学增都表示,作为民族理论研究者深感责任重大,愿与学界同仁一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做出一份贡献。

4+1>5,古城喀什的新期待

⊙ 记者:田建明

2009年11月27日,古尔邦节中的喀什市东巴扎热闹非凡。图为维吾尔族父亲抱着女儿开心地逛巴扎。本报记者 田建明摄

12月23日,深圳市援疆教师与喀什教师交流工作经验。

5月10日,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第一期新疆林业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京举行。

上海外教远赴新疆喀什地区开展了为期十天的英语义务培训活动。

深圳医生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妇女诊治。

新年到来之际,深圳市对口援建的喀什市第十八小学重建工程竣工。(均为资料图片)

2010年4月初至12月底的9个月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乃依木·亚森去了9次喀什地区。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领导干部,这样“高密度”地到疆内的同一个地区去,在他的工作中并不多见。

3月29日至30日,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19省市对口援疆工作启动。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统一安排,乃依木·亚森具体负责协调广东省、上海市、山东省、深圳市对口援助喀什地区的有关工作。

“每次到喀什,看到各族群众干劲十足地抓生产、忙建设,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我都感觉特别感动、特别振奋!”谈起这9个月的工作,他感慨地说,“衷心感谢党、感谢对口援助的兄弟省市,一定要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是喀什地区12个县、4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建立起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口支援新疆的有效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支援的优先位置,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着力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今年要深入调查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加强人员培训,抓紧做好对口援疆的前期准备。明年起全面实施对口援疆工作。力争经过5年努力,在重点任务上取得明显成效;经过10年努力,确保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19个省市分别结对援助新疆12个地(州)市的82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个师。

据乃依木·亚森介绍,今年4月以来,对口援助喀什地区的四省市主要领导都到喀什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完成了对口援助工作5年和10年规划的制定。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4亿多元,21个安居富民试点项目开工建设,5900个安居富民房已基本竣工,惠及2.4万各族群众。在农业发展方面,援建的两座农业示范基地、两个育苗中心、2700多亩的高新节水灌溉系统、850座日光大棚、40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正在加紧施工,明年即可投入使用。在产业发展方面,四省市与喀什地区签订产业合作项目195个,已有70个项目开工建设,项目资金117.2亿元。4.5万平方米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18家工业标准厂房项目有序推进。

“在对口援助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上,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保护,是我们严格把握的两大标准。”乃依木·亚森说,“在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在当地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齐头并进的科学发展,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我国的援疆战略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6年,中央作出开展援疆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从1997年首批援疆干部进疆,各地已先后选派了6批3749名援疆干部。13年来,各地累计向新疆无偿援助资金物资达43亿元,实施合作项目1200多个,到位资金逾250亿元。通过援疆渠道,为新疆培训各类人员40多万人次。

可以说,新一轮的对口援疆是这么多年来支援地域最广、所涉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面的一次对口支援。权威人士透露,2011年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将超过100亿元,以后还会逐步增加。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渠道,中央投入资金规模将数倍于对口援疆资金规模。

谈到2011年的对口援助工作,乃依木·亚森说:“明年,对口援疆工作即将全面展开,援建项目主要以民生为主,以富民为重点,涉及到学校、医院、幼儿园以及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的建设。我对明年的工作充满期待!”

对口援疆是中华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缩影,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真实体现。大到对口援疆、对口援藏、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等专项国家工程,小到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相濡以沫,无处不彰显着中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烙印,无不挥洒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浓浓情意……

新时代 新理论 新指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总和。

──龚学增(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为什么把“十二条”看成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呢?第一,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表述在内容上逐步增多,理论上趋向完整;第二,对一些难以回避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回答;第三,突出了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和主要任务;第四,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作了完整的概括;第五,强调了国家利益、爱国主义和各族人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总之,从“八条”到“十条”再到“十二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政策的一种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这种完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根基于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实践,同时也反映了民族理论研究上的成就,是中国民族理论在宏观政策层面上的结晶。

──王希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理论而没有任何别的理论能够科学回答并正确处理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坚定不移地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摘自“闵言平”署名文章

在发展中完善

⊙ 记者:牛锐

2009年9月4日,理论周刊的《新中国60年~中国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笔谈》开栏了。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邀请了民族理论界知名的专家学者撰文,共同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在指导中国民族工作的开展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建设。

约稿时,参与笔谈的专家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中央党校龚学增教授说:“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时候,全面总结、正确评价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以及民族工作的实践,不仅是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事情,也是民族理论界的重要任务。”

交稿的时间还没到,专家的成果就已经摆在我们的案前。虽说是笔谈,可是这组稿件从不同角度展开的精彩论述,却让人不由得产生大家齐聚一堂热烈探讨之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这一主题,大家既有对其发展脉络的梳理,也有经验的凝练;既有对存在问题的反思,也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讨论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青觉说:“回眸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历程,归结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宝贵经验,那就是──发展。”的确,因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因为发展,关于这一理论体系的研究更加深入、切合实际,进而更好地 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本报行动

2005年6月24日,本报理论版(6版)整版刊登了题为《光辉的文献 工作的指针》的专题报道,邀请专家学者就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行讨论。专家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谐在我国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谈了各自的体会。

2008年7月11日,本报理论版(6版)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希恩的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实践》的文章。2009年9月25日,本报《理论周刊》(5版)刊登了署名“闵言平”的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

这两篇文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主要观点、理论特色和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认为“十二条”为科学认识当代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事业,作为这一事业一部分的民族工作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将在这种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3:05,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