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和传播。20世纪20年代早期,瞿秋白、蔡和森、李达和施存统等都曾在大学开设课程、撰写讲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进化和发展理论进行介绍宣传。193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杨松开设“民族殖民地问题讲座”,讲述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殖民地的理论。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了西北工作委员会,内设民族问题研究室,开始了对国内民族问题,首先是对回、蒙古两个少数民族的系统研究。作为研究成果的《关于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的提纲》,对当时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民族工作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41年,中国共产党又在延安开办了民族学院,并下设研究部,国内民族问题和民族理论成为这个学院的重要研究和教学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民族问题和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和地方民族学院都把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教学作为主要课程之一,新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作干部大都由此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和民族政策的培训。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制定,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年规划(1956~1967)”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正式列为一个门类。其后,民族理论以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和与现实问题的密切联系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并成为我国民族研究领域中的主干性学科之一。 目前,从事民族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部分地方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和部分地方民委中的专门研究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和地方民族院校、其他部分高校、中央党校和部分地方党校中的教学和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研究和教学人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联系实际,不但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研究课题,还培养出一批包括硕士和博士在内的本领域的专门人才。此外,1979年成立的“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及其后在一些地方成立的民族理论学会,不但团聚了全国的民族理论工作者,也将一大批有声望、有造诣的民族工作部门的领导和老同志吸收在内。他们积极开展活动,提出对策,并将研究成果及时提交中央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了理论服务实践的功能。 数十年来,中国民族理论密切结合国家的民族工作实践开展工作。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推进和西部大开发,民族理论始终发挥着应有的理论引导和促进作用,其自身也在民族工作实践中实现着理论上的提高和发展。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始终关注民族理论的发展,各自就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原则、中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发表过许多重要的讲话和文章。具体负责民族工作的一些领导人,如李维汉等也就民族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过深入阐述。这些领导人的讲话和文章等也成为中国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实际的密切结合是其他学科所少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期,民族理论配合党的工作在具体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阐发宣传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在诸如民族定义和民族形成等基本理论问题上突破陈规,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和实践框架。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左”的思想影响,提出过一些错误的观点,学术视野不够开阔,学科建设也不够规范。改革开放以后,民族理论界逐步摆脱了“左”的束缚,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扩大基本理论研究的范围,注重学科建设,注重国际问题和国内民族问题的联系,注重国外民族理论的引入和消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理论界的探索范围大大扩展,一些问题的研究明显深入,出现了大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局势和民族主义浪潮对国内民族问题影响的研究,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思想的研究,民族意识和民族素质的研究,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发展研究等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在指导民族工作实践和学术建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关于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也提上日程,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教材和读物。如今,作为一个学科,民族理论的研究框架主要在下述几方面显现出来: 1.关于民族理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的研究和阐发。 2.民族概念、特征及形态的研究,包括定义、表征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素质、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层次和类别、民族结构和属性等内容。 3.关于民族过程的研究,包括民族形成、发展、消亡过程的研究,民族自在和自觉的状态,以及中国民族过程和世界民族过程的研究等。 4.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包括两者的定义、区别及内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的关系问题,民族问题的主要矛盾,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及世界民族问题等。 5.民族政治理论,包括国家类型和民族结构、殖民地问题和民族民主革命、民族主义问题、现代国家的民族建设、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与国家制度等。 6.中国民族工作理论及实践,包括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机构和职能,民族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教育和文化工作等。 7.民族理论的学科建设研究,包括研究对象和范围、学科性质和职能等。 从这个框架可以看出,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服务于民族工作实践是这一学科鲜明的特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发展理论,这是民族理论研究的一个方法,也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此外也可看出,民族理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交叉关系尤其明显,这就决定了民族理论研究必须涉及多学科的内容,吸收多学科的理论成果,也需要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近年来,随着民族问题在经济领域和国际领域的突出,民族理论向这些领域拓展也有了更多的需要。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