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6 11:00|查看: 108|评论: 0|来自: 中国民族宗教网

黑龙江垦区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黑龙江垦区是全国机械化程度最高、耕地面积最大的国有农场经济区域。据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黑龙江垦区少数民族人口为35 774人,少数民族成分达38 个。

黑龙江垦区少数民族的来源,一是历史上就生活在北大荒的世居民族,主要有满、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柯尔克孜等民族。二是转业官兵中的少数民族。从1956 年3 月开始,铁道兵7 个师和军官预备队共17 400 人,陆续开进北大荒,成为垦区最早的一批转业官兵。1958 年3月,解放军总部、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北京、广州、武汉、成都、福州、南京军区各部共10 万官兵转业,其中有从南方入伍的壮、土家、仫佬、高山、侗、布依等24 个少数民族的军人,共3 309人。三是支边青年和下乡知青。1955 年4月,四川省一批青年为支援边疆建设,迁来垦区。1959 年9 月,山东支边青年34 804 人陆续来到垦区。1960 年6 月,这些支边青年亲属4 000 余户约20 000 人于垦区落户,其中有2 100 人是少数民族。四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大学本科、专科、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来到垦区。其中也有不少是少数民族,现已成为农垦战线的技术骨干。

黑龙江垦区副厅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有5人,正处级以上干部有43 人,少数民族党员有3 006人。在垦区各级班子中都有少数民族的代表; 垦区少数民族还分别参加了地方政府的各级各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妇代会、工代会; 在垦区少数民族中还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等。总局统战部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齐齐哈尔分局查哈阳农场金光分场( 朝鲜族屯) 第五生产队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柯尔克孜族干部吴占柱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黑龙江垦区的少数民族在经济发展中作出了贡献。全垦区有16 个少数民族生产队,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产上发挥了突出作用。

海林农场十三队( 朝鲜族生产队)。1956 年春,海林县在新安乡的水田示范农场与海林农场合并。3 月5 日,原水田示范农场场长玄龙鹤( 朝鲜族) 带领水田示范农场全体职工100 余人来到海林农场举行合并仪式。由于他们都是朝鲜族,有种植水稻的经验,农场就以这部分职工为主体,建立了水田队( 现十三队)。到4 月上旬,盖起了临时办公室和集体宿舍,共开出水田2 250 亩,顺利地完成了春播任务。这一年包括原示范农场在内共播种水田3 000 亩,亩产400 斤。1957 年,又在水田队盖了40 栋住宅,将家属搬了过去。这便是海林农场的朝鲜族水田队。

海林农场一队( 朝鲜族生产队)。海林农场一队的朝鲜族与海林农场十三队的朝鲜族同来自于一个地区。1956 年春,海林县在新安乡的水田示范农场与海林农场合并。3 月5 日,水田示范农场全体职工100 余人来海林农场举行合并仪式。其中的一部分朝鲜族人形成了一队) ) ) 朝鲜族生产队。当时,朝鲜族人口很多,后来有的调到相邻的场部,有的外出打工,只剩下少量的朝鲜族。

海伦农场回民屯( 回族生产队)。海伦农场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东北部,距县城36 公里,土地面积3618 万亩,总人口12 883 人,有6 个民族。其中汉族12 113 人,占全场总人口的94101% ; 其次是回族,共有518 人,占总人口的412%。

1947 年,海伦县在土地改革高潮中,县政府把全县回族人召集起来,动员广大回族群众到县城东北36 公里外的地方/ 上荒0( 当时管开荒叫做上荒)。经过县政府的号召和动员,1948 年初来了第一部分回族移民,有谷玉峰、杨耀生、张春和、刘春江、韩同珍、韩同祥等30 余户,人口200 多人。1949 年,取名叫双录乡新兴社。1956 年,又从哈尔滨移民来一批回族人,有马玉领、王殿甲、马占元等人,海伦县来的有杨登双、韩来升、张锡强等人,拜泉县来的张奎友、王振泉等20 余户。这时来到双录乡新兴社的回族共计40 余户,人口350 多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村委会,取名叫海伦县双录乡东升大队回民村。村长张奎发,会计韩来升。1958 年12 月,划归海伦农场避理,取名叫回民屯,书记王界平,主任张奎发,会计韩来升。从建场到现在,该队有回族党员14 名,提干的有12 名,其中科级1 名,队长级7 名。1984 年以来,农场有少数回族人到外地打工,户口没有迁出农场,他们还是以农场为家,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

庆阳农场七队( 原名韩国屯)。1948 年,有朝鲜族200 多人迁到了现七队,组建了一个村屯,由于这个屯朝鲜族人多,被外界称为韩国屯,又称为护林屯。1960 年,划归农场避理。1989 年,获农场上交商品粮先进单位; 1991 年获场级文明单位、先进集体、改造低产田先进单位; 1992 年获农垦哈尔滨分局劳模大会先进集体,获农场计划生育标兵。

查哈阳农场金光分场五队( 朝鲜族生产队)。查哈阳农场金光分场五队的朝鲜族是1945 年春季来到查哈阳地区的。1947 年冬,经过土地改革后,朝鲜族聚居的几个自然屯成立了兴隆村,隶属于甘南平阳区管辖,第一任村长金泽秀,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金铁仁。1955 年,由于农场扩大经营规模,清理场区,经县、区政府说服动员,朝鲜族居民全部搬住东火犁地,重新建立一个联光屯、农业合作化后叫联光社,归甘南县十一区红星乡管辖。1958 年,红星乡全部划归农场,朝鲜族联光社也全部并入农场建制。农场在金光分场西部甘平公路北侧七号地建立了朝鲜族队,盖了一批砖瓦结构的居民住宅,特拨专款建筑了500 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朝鲜族学校,建立了卫生所、商店等生活福利设施。到1990 年底,该朝鲜族队有朝鲜族居民178 户、697 人。

友谊农场六分场六队( 朝鲜族生产队)。友谊农场六分场六队的朝鲜族人是1951 年从集贤县太阳屯迁来的,主要原因是友谊农场六分场六队这里靠近七星河,适宜种植水稻。友谊农场六分场建场后,划归农场。据2003 年统计,六队总人口503 人,其中男247 人,占49% ; 女256 人,占51%。

友谊农场六分场八队( 朝鲜族生产队)。友谊农场六分场八队的朝鲜族也是1951 年从集贤县太阳屯迁来的。主要原因是太阳屯人多地少,不适宜种植水稻。那时,三五九旅在这里垦荒时建有一座大马架,部队离开后,怕开垦的地荒弃,遂迁来八九户朝鲜族人。后来由于人口增多建立了生产队。友谊农场六分场建场后,划归农场。据2003 年统计,八队总人口为465 人,其中男251人,占54%; 女214 人,占46%。

和平牧场八队、九队( 蒙古族生产队)。1959年12 月23 日,肇州县人民政府发出了/ 关于建立和平牧场0的通知。通知决定:以肇州县卫星牧场三分场为基础,把新主人民公社所属的新青、新平、新合、先锋4 个管理区和新主管理区的第五生产队( 六合堡) 划出,组建县营牧场。1960 年1 月1 日正式组建,命名为和平牧场。八队、九队的蒙古族人划归和平牧场。建场初期,八队、九队分别属火箭分尝燎原分场管辖。据2004 年调查,和平牧场八队有114 户,总人口为290 余人,其中,蒙古族15 户、65 人; 和平牧场九队有195 户、575人,其中,蒙古族有55 户、116 人。

宝泉岭农场五队( 朝鲜族生产队)。宝泉岭农场五队的朝鲜族最早是于1953 年迁到这里来的。当时只有两户,即韩熙哲和金万斗。后来因投亲靠友、联姻等原因迁到这里的朝鲜族越来越多,到1960 年,达40 多户、近200 人。改革开放以后,外出打工和调出的朝鲜族人也呈上升趋势,到现在仅有朝鲜族7 户、20 多人了。

红色边疆农场少数民族生产队。红色边疆农场是全垦区少数民族生产队分布最多的一个农场。据1993 年农垦总局统计,共有5 个少数民族生产队。分别是七队蒙古族生产队,十队蒙古族生产队,十二队蒙古族生产队,八队蒙古族、达斡尔族生产队和九队蒙古族、达斡尔族生产队。

经最近调查,红色边疆农场少数民族生产队冠以的/ 蒙古族0 应更改为/ 满族0为确。同时,因为红色边疆农场少数民族生产队有4 个是分布在两个村屯之中,即一个村屯中分布着2 个少数民族生产队。

七队、十队分布在红色边疆农场的大五家子屯。大五家子屯位于爱辉县南部,1984 年有居民706 人,其中,满族人口236 人,占全屯居民的1/3,是满族人聚居的村屯。在满族人中,富、吴、臧、关、杨氏人口较多。2003 年统计:十队有415 人,其中,少数民族有189 人,占十队人口总数的45%。在少数民族中,满族有155 人,达斡尔族有28 人。七队人口为477 人,其中,少数民族有194人,占七队人口总数的40%,其中满族126 人、达斡尔族49 人。

八队、九队满族人分布在红色边疆农场的下马厂屯。据2003 年统计,八队现有人口814 人,其中,少数民族有501 人,占八队人口总数的6115%,其中,满族418 人、达斡尔族73 人。

十二队1984 年底有68 户、236 人,其中满族80 人,占全队人口的1/ 3,有拖拉机9 台,收割机7 台,耕地1126 万亩。屯内有商店1 处,小学1所。据2003 年统计,十二队人口数为121 人,而满族人数则下降到10 人。

在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2003 年红色边疆农场统战部没有把九队统计为少数民族生产队,把二队统计到了少数民族生产队队列。

二队满族生产队分布在红色边疆农场的小五家子屯。小五家子屯又叫后小五家子屯( 满语/ 艾吉胡呼路托克索0)、东小五家子( 满语/ 歪力杰艾吉胡呼路托克索0),位于太阳河入黑龙江河口上游1公里处,紧靠黑龙江。该屯相对于大五家子而得名。1955 年至1968 年,小五家子屯是农场场部所在地。这一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使该屯很快发展起来。1956 年,组建了第二生产队。1958 年,建了粮油加工厂。1967 年,重建了面粉车间。1968 年,建了制油车间。1983 年,建了制材车间。至1984年底,屯内有农业实验站、油库、制材厂、场职业高中、场第一初级中学、场址附属小学等单位,另有场属商店一所、个体食杂店4 处。

场农业实验站占据了村屯的北半部,有队部、农具尝实验室、麦常全站有66 户、262 人,职工101 人,耕地5 100 亩,1984 年粮豆总产5617 万公斤。1985 年场社合并时,二队划归红色边疆农场。2003 年统计,二队现有人口721 人,少数民族273 人,占二队人口总数的3718%,其中,满族225 人、达斡尔族32 人。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3:03,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