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6 10:57|查看: 79|评论: 0|原作者: 张更生|来自: 中国民族宗教网

试谈民族民间舞蹈“穿花”的源流及其发展

“穿花”是咸丰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悼亡舞蹈。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形成了一种独特、古朴的艺术风格,至今流传不衰,是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束鲜葩。

“穿花”这一民族民间舞蹈究竟起源何时何地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穿花”的由来和它所表现的形式及内容。

“穿花”是佛教“打葬尸”①和“做道场”中的一个附坛。在“做道场”中,“穿花”是在“狱堂”②内进行的,因而称之为“绕狱堂”;在“打葬尸”中,“穿花”是围绕棺材进行的,故又称其为“绕棺”,但因两者的动作特点是穿:穿各式各样的花,穿各种不同的字,穿各式各样的形体动态图,因而又统称为“穿花”。

佛教“打葬尸”和“做道场”是为死人开路度亡的。这种活动始于南朝梁武帝(肖衍)时期,所谓“创仪立教梁武皇帝,说法度人志公禅师”③乃指此事。而穿插在“打葬尸”和“做道场”中的“穿花”活动,也就随着“打葬尸”和“做道场”的产生而产生了。

那末,“打葬尸”和“做道场”以及穿插在二者中的“穿花”又是怎样形成呢?据民间传,这是根据“目连寻母”演变而来的。

据《瑜伽剖血金科》云:“夫目连者,乃王舍城相长者之子,乳名罗卜,因母青堤,在生之日不修善果,不敬三宝,杀生害命,悭吝布施造诸恶孽,因修天堂之路,多遭地狱之衍。

一日无常来到,死于地狱,受千般之苦楚,坠万劫之轮徊,永入阿鼻,无由出离,故子知母受苦,投佛出家,拜往灵山,道号目连,遍游地府,寻救母亲。

一日往到羽州追阳县,见一血盆池地狱,阔八万四千由旬,池中有一百二十件事:铁棒、铁柱、铁家、铁锁。见南阎浮堤,女人许多,披头散发,长枷扭手,在地狱中受大苦恼。鬼王狱卒,一日三度驱勒罪人饮其污血。此时罪人不敢伏吃,遂被狱主将铁棒捶打,叫声震地……

目连悲哀,遂问狱主:‘将何报答阿娘产生之恩,出离地狱,免受血湖之苦?’狱主答日:‘惟有孝顺男女,修建道场,斋戒布施。更为何娘剖血盆,竭苦海,乃给血盆胜会,于家请善,转诵血盆草经,洗涤罪垢,满日仍散,便有船若舡,载过奈河江岸,罪人看见血盆池内,有五色莲花出现,罪人欢喜,修生福地,出离血盆苦难,方此报答阿娘养育之恩,’是时,目连尊者祷告灵山,奉劝世间:南阎浮堤,信男善女,早觉修取,大辨前程。

是以谨遵释范,建立血湖。遵目连之遗训,效剖辟之故事,印版能仁,持金锡而震破幽关,舒放毫而照干苦海。母魂升天,孝眷蒙恩,愿降血堂,主荫功德。法众虔诚,歌扬颂德。”

于是,“后人遵佛祖之遗规,演师授之科法”,演出了“打葬尸”和“做道场”这场法事。

我们看到,在参加“穿花”的七人中,有一人持灯,一人持锡杖,一人扛引魂幡,余者各持鼓、钹、锣。持灯意在“放毫光而照干苦海”,持锡杖和四件铜器击乐意在“震破幽关”。而“穿花”的目的就是用“大众七成道”来“穿破此丧堂”④。按照民间艺人的说法,穿花还是按一定的规矩进行的,主要表现了穿破地狱,穿破网丝城,救亡人出离苦海,因而,它在“打葬尸”的盖灯中进行和“做道场”的“破狱”前进行,正说明了它与这一宗教悼亡活动是紧密联系的。

可以这样说:“穿花”是随着“打葬尸”和“做道场”的产生而产生的,这是它的源。

当然,“穿花”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这么富有艺术感染力,而只不过是一种雏形。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由简单到繁富,由低级到高级,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穿花”也按这一规律发展的。

对“穿花”在封建社会阶段时的发展情况,我们无史可查,无据可考,因为封建社会各时代的正史和野史都不会记载这些名不见传的乡风民俗。但是,我们可以从佛教的发展来窥斑“穿花”的兴衰,因为“穿花”是穿插在佛教“打葬尸”和“做道场”中的。

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立寺造像成风,封建迷信(特别是佛教)风气很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晚唐诗人杜牧的这两句诗,准确地概括了当时那种浓烈的信教之风。

在隋朝,隋文帝大力倡佛,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普诏天下,听任出家,仍以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⑤。

在元朝,“……喇嘛教作佛事时,僧人与‘倡优百戏’一起唱歌跳舞,个别喇嘛甚至畜女乐,这固然使得‘侈观听’的世俗歌舞随着宗教的推行而获得传播,然而同时也表现了喇嘛教这种作风不符合早以流行于汉族的佛教的清规戒律⑥。

清末民国初,“人死率用僧道,木鱼、铙鼓、诵经礼佛。初死日开路,继日绕棺”⑦。

由此可见,佛教的传播已经非常普遍了,对于流传在民间的丧礼佛事“打葬尸”和“做道场”更是日趋兴盛,而作为“穿花”这一既能悼奠死者又能供人娱乐的活动则极其自然的得以流传和发展。

此外,从“穿花”这一舞蹈动作的表现特征,我们也可以找出它得以充实和发展的原因。

从现已收集的五十多个“穿花”动作中,仅有“拜四礼”、“观音坐莲”、“打谦”、“破四门”、“兰花手”、“链子扣”等七八个舞蹈动作表现了佛礼和破地狱行为外,余者都与此无关。无疑,这七八个表现佛礼和穿破地狱的动作,是从“穿花”形成的初期就有的,但其它大多数富有特点、最能代表这一舞蹈特点的动作,则是广大土家族,苗族以及其它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挖掘、吸收和发展,并在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民族习俗影响下,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加工和提炼而逐步形成的,并使之日臻完美。如“鹤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痒”、“鹭鸶伸腿”、“野鸡翻坳”等是在狩猎活动中,模仿动物的形态和动作而成的;“五梅花”、“挽巴折”、“单双一字”、“海底摸螺丝”、“怀中抱月”、“古树盘根”等是在生产和生活以及日常的所见所闻中提炼加工而成的;“雪花盖顶”、“黄龙缠腰”、“双龙抱柱”等则是从民间舞蹈九字鞭、“傩舞”中借用过来的。这些动作,生活气息浓郁,民族特点突出,艺术感染力强,是“穿花”中极富特点的主要成分,是舞蹈中的精华,有了这些动作,才使“穿花”具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才能独具丰姿,引人入胜。

如上所述,我们试作这样的结论:民族民间舞蹈“穿花”起源子南朝梁武皇帝时期,是随着佛教“打葬尸”和“做道场”的产生而产生的;它的发展是从两方面得到发展的。其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佛教”的发展,特别是佛教的悼奠活动“打葬尸”和“做道场”在民间的广为盛行和流传而相应得到发展;而更主要的是经过广大土家族、苗族及其它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实践中,经过数千百年的挖掘、提炼、加工而发展,并逐渐提高,使之日臻完善,成为具有民族地方色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它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结晶。

§ 参考文献

①“打葬尸”是民间的一种丧葬仪式,它的整套法事包括“开路”、“开五方”、“盖灯”、“上山”等。

②“狱堂”是“做道场”中“破狱”法事里的一个特定场景,即在院坝内用石灰粉画成图案,中央置一张方桌,分别在图案上标上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即为“狱堂”。

③民间艺人杨福章,魏西成等人所述,并声言是他们做法事的书上这么写的。

④“大众成七层道,穿破此丧堂”是“穿花”开始前的两句唱词。

⑤《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

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小组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三·七一三页。

⑦民国三年《咸丰县志》卷三《礼教》四四页。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8:52,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