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民族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11-24 01:54|查看: 85|评论: 0|原作者: 宋明|来自: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德昌傈僳族:最后的火草麻布

8月28日,李文华、熊国秀夫妇带着女儿、女婿和外孙,从德昌县城来到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文化室,把自己收藏的火草麻布原材料和以火草麻布为主的上百套傈僳族服装挂上墙,还让女儿、女婿和几位晚辈穿上老式麻布衣服表演。原来,这是李文华夫妇在为《德昌傈僳族最后的火草麻布》专题片,作最后的拍摄。


收集 用新衣服和族人置换

作为德昌傈僳族学会会长,李文华除了打理维持一家生存的小百货生意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本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中。其中,收集整理傈僳族火草麻布工艺,成了他们夫妇近年来最重要事情之一。

说起火草麻布,李文华感到非常亲切:“小时候,我们穿着母亲织的火草麻布衣裤,感到无比的温暖舒适。而村里的男女老幼,也以火草麻布抵御寒冬。”“傈僳女儿不勤快,傈僳男儿无衣穿”,这是当地的谚语。每到农闲时,村里的妇女们便忙着种麻、捻麻、扯火草,织布、纺衣。

如今,机制布因为成本低、产量大,而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火草麻布。为此,李文华十分担忧:“火草麻布是傈僳族的文化遗产,照这样下去,要不了5年可能会失传。”

德昌傈僳族现有6000多人,从2006年开始,夫妇俩开始收集火草麻布服装,用新衣服和族人进行置换,“一件换一件”。这些服装最远有清代的,而更多的是民国时期的,最有名的服饰是族长张万顺的一件褂子。


工艺 半麻半火草交织而成

据介绍,火草麻布仅存在德昌傈僳族和云南彝族的一支──他留人里。其工艺十分独特,编织时有两梭,一梭为麻线,一梭为火草线,然后交织而成。火草线是用山上生长的一种当地人称火草的植物叶背上的白色绒毛,晾干或晒干后捻成线,织入布中,形成独特的麻布。旧时,人们从植物叶子背面取下绒毛放在石头上,用铁火镰与石头撞击产生火花点燃绒毛,然后用嘴吹火以引火用,火草之名便由此而来。

在当地,百姓间还流传着许多火草歌歌谣。“傈僳儿女们,六月好时光。火草叶面绿,背面白晃晃。叶儿闪悠悠,火草窝儿旺。六月不扯草,过时无用场……”熊国秀即兴唱起了一首《扯火草歌》,并告诉笔者,火草麻布绵软洁白,结实耐磨,冬暖夏凉,因此是麻布中的极品。

这种麻布制作过程工序多,从割麻、制麻线到织布,就有几十个工序,十分费时。“织一件衣服,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熊国秀说。


保存 影像记录制作过程

李文华夫妇除了收集麻布和麻布服饰外,还想收集“制作过程”──把整个制作过程拍成影像保存下来。而如今,全县傈僳人中只有几分地种有麻,这种工艺已经鲜有人做了,很难看到制作过程。“这就更需要抢救拍摄。”李文华没有摄像机,自己又不会摄,正在他感到焦虑之时,德昌县音源电器老板叶旭伸出了援手:决定派出工作人员谷小红支持拍摄。

2009年6月,他们的拍摄计划开始了。李文华一边卖东西,一边编写拍摄提纲;而熊国秀亲自去南山傈僳族乡,在晚辈谷绍珍家种几分麻。从布谷鸟叫开始,种麻、扯火草、织布、做衣等环节,熊国秀都带着谷小红爬上高高的村寨,组织人员拍摄30多次,真实再现火草麻布整个采集、生产加工过程。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20:27,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