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由于魏玛时期的文化成就太过灿烂,电影《大都会》开映后遭到了大量负面评价,票房远远抵不上支出,Pommer的野心算是彻底破灭了,电影帝国乌发也陷入了破产的困境,《大都会》成为了德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绝唱。在另一个方面,《大都会》也成为有声电影时代来临前的一个重重的休止符。 本南丹蒂 《大都会》成为有声电影时代来临前的一个重重的休止符 复数的《大都会》 根据Thomas Elsaesser的考察,《大都会》在最初公映阶段主要有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1927年1月10日柏林首映后的首轮公映版,这也是《大都会》最长的一个版本,在1926年11月13日,以4189米的胶片长度获得审查委员会的通过。这个版本长久以来一直只是一个传说,直到2008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资料馆发现一个损毁严重的这个版本的16mm拷贝。这个首映版一直是电影史学界和电影修复界孜孜以求试图重现的版本。 第二个版本是美国的剪辑发行版。柏林首映之前,《大都会》的另一份负片拷贝被乌发电影公司的美国代表带去了纽约。但是由于《大都会》里没有明星,而它的故事也让派拉蒙公司的高管们理解不能,而且两个半小时的放映时间也不符合影院通常的排片习惯,因此派拉蒙拒绝照样放映,决定将其缩减到105分钟左右。 第三个版本是德国第二轮放映的版本。由于首映后,《大都会》的票房表现不佳,因此根据美国版,乌发在1927年8月5日向审查委员会提交了一个3241米长的版本,通过后于同年8月26日再次上映。而原来的首映版本则被雪藏起来了,由于当时电影遗产保护只在迷影运动和一些教育机构中有所动作,尚未在整个电影界和文化界形成共识,制片公司毫无电影保存概念,所以导致后来首映版本长期被认为永远的消失了。 重建《大都会》 对于《大都会》的修复,最早源自于经典化运动。二战后,联邦德国试图重新恢复魏玛时代的社会传统,将那个时代的德国电影重新发行,将它们赋予经典电影的地位。 随着上世纪70年代,电影修复实践的陆续出现,《大都会》凭借着其无可比拟的经典地位和它复杂的历史背景,首当其冲地成为了首批进入修复领域的电影。 最初一次不成功的修复尝试是1969年到1972年间,民主德国国家电影资料馆尝试复原派拉蒙版《大都会》,但是并没有进行多少版本比对,也没有借助Huppertz为《大都会》做的配乐乐谱以及其他很多周边材料。因此,这次尝试很难称得上一次严格意义的电影修复,虽然这个修复版之后在德国被广泛地传播和放映。 更为严肃的修复工作,首先要确认一个这部电影的“最完整”或者“最完美”版本。对于《大都会》,基本共识就是1927年1月10日的柏林首映版。这是电影史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圣杯。这时,《大都会》之后修复工作的灵魂人物,时任慕尼黑电影博物馆馆长的Enno Patalas介入了这项工作。 Patalas从1975年开始对于《大都会》的研究和修复,他广泛地寻找一切可能的材料,在这些材料的帮助下,1987年慕尼黑修复版诞生了,这个版本总长3152米,与那个理想的首映版还是有距离的。 果然十年后,1998年,又一轮对《大都会》的修复工作开始进行了。虽然那个被派拉蒙剪掉的四分之一影片仍然没能找到,但是这次在茂瑙基金会的支持下,修复得到了最先进的修复实验室的帮助,使画面得以近乎完美的状态出现。而且由于一些新的周边材料和相关研究的挖掘,这个版本相对于慕尼黑版还做了一些调整。 这个修复版在2001年柏林电影节上首映,并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工程。 近十年后,远在地球另一个角落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电影资料馆员突然发现自己看过的《大都会》特别长,于是一卷几乎完整的16mm《大都会》拷贝在资料馆深处被挖掘了出来。虽然受损严重,但是那些著名的在2001年时被认为已经永远消失了的片段大多数都还能看到。 之后的修复工作依然是由2001年修复版的Martin Koerber和茂瑙基金会主持,不过由于这个拷贝是16mm的,放大到35mm必定会有画质损失,而且由于保存环境问题,有一些片段依然无法修复。但是重新编排修复的版本在2010年柏林电影节上公映依然受到了极力的推崇。 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的就是2010年修复版。该版本可以说是电影修复的某种典范。但无论如何,正如Patalas在1980年代所说的,《大都会》的修复将永远进行下去,或许再过十年,我们又会有一个新的《大都会》修复版。(作者系影评人)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