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兰查梅不是那种有很强烈肢体表演欲的钢琴家,演出时,他只在必要的时候移动一下位置。但是他指间的漂亮动作却让人着迷,变换和弦和弹奏连续半音的方式尤其带有明显的个人标志。在中山音乐堂的两台斯坦威钢琴中,他选择了很有些年纪的一台,钢琴的键盘有明显的磨损,音量和音色都难以在协奏演出中凸显出来,不过胜在拥有温暖的光泽。贝特兰用它将观众带回了百余年前李斯特在瑞士与意大利的旅行岁月。 钢琴家贝特兰查梅 时逢李斯特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名声远播,作品知晓度却相对较低的伟大作曲家、钢琴家,贝特兰极有勇气地选择呈现全本《旅行岁月》,将近三小时的钢琴独奏,无论对演奏者还是观众,都是耐力的考验。他告诉《外滩画报》:“此前一些媒体对选曲有疑问,认为这部作品太大了,而且中国观众对它不如欧洲观众熟悉,但是我认为中国观众无需再等十年,等‘准备好了’才去迎接这样的好作品。” 《旅行岁月》是李斯特比较特殊的一部作品集,灵感来源于他在欧洲游历和巡演的经历,被称为自传式的钢琴音诗。1935年,李斯特与有夫之妇玛丽达古尔特伯爵夫人私奔前往瑞士,其间,他将瑞士的草原、暴风雨和山泉等都写入了旅行专辑(Album d’unoyageur)中,1848到1855年,他又对这部作品做出修订,收敛了狂热的情绪,成为现在《旅行岁月》的第一集《瑞士游记》。1838年,李斯特又与达古尔特伯爵夫人来到意大利,受到意大利文学和艺术的启迪,他开始了第二部分《意大利游记》的创作,这一部分的灵感来源包括彼得拉克的三首十四行诗和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弗兰切斯卡与保罗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这一时期,李斯特与伯爵夫人的感情逐渐破裂、最终结束,因此最后一首《但丁读后感》实际上也是他自己心境的反映。第三集则是自由选择的题材,冥想的成分比前两集更重。 无论作为作曲家还是钢琴家,李斯特都喜欢炫技,《但丁读后感》呈现出的后半部分正是他这种个性的极致体现,他安排左手在大跳音程中弹奏,在右手两侧来回跳跃,使演奏者很难控制准确度。令人讶异的是,贝特兰从今年年初才开始学习这首曲子,在演出中却表现得极其流畅,不过他承认这是一首很有挑战性的曲子:“如果你想把它呈现得足够有力,而不是用一个轻松的方式,如果百分百地投入,真的感觉它会摧毁你。”这位看起来有些羞涩的年轻钢琴家,其实有着不小的野心,他在年仅20岁时就决心告别钢琴比赛,而通过演出来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10年间,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演出形式多种多样、演奏的曲目跨越各个派别,他总是迎着挑战而去。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