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文化艺术演艺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9-13 06:38|查看: 93|评论: 0

成也列文,败也列文

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大都会,并积极地消灭公开形象中的一切私人元素。在大都会那强大宣传机器的保护下,列文从不评论自己的私生活,有限地接受访谈时只谈音乐和歌剧。

列文

列文

歌剧作为一种综合且挑战性极强的艺术,在美国的两个世纪中鲜有人能像大都会歌剧院的音乐总监詹姆斯列文(James Levine)那样维持统治地位。

列文执掌大都会歌剧院已40年,年度亏损额常常超过美国最大公司的全年预算。列文重新制定了曲库,升级了乐团,培养了一大批从初试啼声到全球闻名的美国歌手。从他棒下诞生的明星名册即可窥见他的超感能力:从动人心弦的凯瑟琳巴特尔(KathleenBattle)、凯瑟琳玛菲塔诺(Catherine Malfitano)、塞缪尔拉梅(SamuelRamey)到宁静致远的芮内弗莱明(Renée Fleming)、托马斯汉普森(Thomas Hampson)、詹姆斯莫里斯(JamesMorris)。

截至1996年,列文(出生于1943年)指挥的歌剧演出已超过大都会历史上的任何指挥(68部作品、1500场演出),他从不东张西望,从不分心。新书《詹姆斯列文:在大都会歌剧院的40年》中引用了列文的话:“对一个美国孩子来说,大都会就是歌剧的麦加圣殿。我已经做了一生的承诺。”到达里程碑之际可不能轻易掉链子,于是同事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溢美之词,塞进这本充斥了演出照和来自所谓“朋友们”的赞美的书里。这可一点儿也说明不了列文如斯芬克斯般的公众形象。

人们常说最好的音乐家把音乐放在第一位。就列文来说,根本无法知道第二位是什么,因为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大都会,并积极地消灭公开形象中的一切私人元素。在大都会那强大宣传机器的保护下,列文从不评论自己的私生活,有限地接受访谈时只谈音乐和歌剧。人们对这位美国最显赫的歌剧指挥的认知,比曝光最少的歌剧红伶还要少。列文不自然地成为后现代悖论:无名的名人。一位纽约出版商本来打算出版列文与作家哈维萨奇斯(HarveySachs)合作的回忆录,最后却打了退堂鼓,原因是“詹姆斯不会透露任何自我”。

有些人发现这种沉默是金的品格在大师中绝无仅有。列文既没有为安妮莱博维茨(《名利撤大牌摄影师)拗过造型,也没有穿过HugoBoss。他的招牌配饰是一条浴巾,功能是排练时披在肩上吸汗。他阻挠一切唱片公司为他打扮的努力,他的唱片从未大热。20年前,他未能接替卡拉扬成为柏林爱乐的指挥,于是渐渐放弃了国际事业,在大都会深深扎下了根。

大都会1990-2006年的总经理约瑟夫沃尔普(JosephVolpe)是著名的火暴脾气,他回忆说:“我们很少有分歧。有问题出现时,我会说我的看法,詹姆斯会说他的看法。当然他的看法更有说服力,更有远见,也更见多识广。如果他能说服我,我们就按他的办法来;如果不能,我会再度重申我的看法,然后我们会达成一定的理解和共识。”彼得盖伯是沃尔普的继任,他欣然享受了列文处理自我膨胀的歌手们的成果,并称他为“一种兴奋而宽慰的力量”。列文的确有一种软化作用,从没有人见过他大发雷霆。

年初刚去世的作曲家米尔顿巴比特(MiltonBabbitt)回忆列文曾是个辛辛那提来的古怪犹太小孩,他在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为坏脾气大师乔治塞尔当过6年助理。塞尔教会了列文如何锤炼出优雅的乐队之声,如何从每位乐手身上引出个性和精准。他还提醒过列文要注意那些马虎草率的公司比如大都会歌剧院,他们因缺乏排练而毁了艺术(塞尔本人在上世纪40年代担任过大都会首席指挥)。1971年6月,列文被邀请指挥一场周六下午的《托斯卡》,时年27岁的列文有些犹豫,但细心谨慎(列文的第二招牌)的他很快被接受了。

接下来他指挥了《路易萨米勒》和《法斯塔夫》(后者是紧急救场,仅有一次排练),1973年起任大都会首席指挥,自此他树立的权威仅有一战前的托斯卡尼尼才能比肩。他的经纪人罗纳德维尔福德(RonaldWilford)同时铺设了一条音乐会道路,但列文对交响音乐的影响不那么显著。对于付钱听音乐会的观众来说,列文总是埋首乐谱,无法与阿巴多、穆蒂的优雅或是伯恩斯坦的魅力相提并论。而指挥歌剧时,他完全理解艺术的需要和观众的耐力。

在列文治下,本性保守的大都会战战兢兢接受了勋伯格和贝尔格的无调性音乐。70年未上演的雅纳切克也成了票房大热。格什温的《波吉和贝丝》终于找到了方向。委约创作的新歌剧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从约翰哈比森(John Harbison)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谭盾的《秦始皇》到约翰亚当斯的《原子博士》。一周又一周,莫扎特和罗西尼、威尔第和普契尼、瓦格纳和施特劳斯的歌剧坚持了选角和制作上的高度连贯性,这是任何城市所能期待的最高水平。

这些是列文的恒久成就,此外都是边缘活动。他在慕尼黑爱乐担任过一段指挥(1999-2004),有几个夏天在瑞士山顶指挥过青年乐团,他在欧洲几乎没有留下印记。因为“个人困难”,他17年未在伦敦舞台上露过面。

2001年他开始有坐骨神经痛和手部颤抖,2004年他踌躇许久后决定在大都会任职的同时接替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他的计划令人印象深刻,集中于当代音乐,给这支疲倦且暴躁的乐团带来了新鲜空气。

然而他的背痛导致了2006年在舞台上摔倒,接着他不断取消音乐会。在媒体猜测和公众的不满情绪中,列文拒绝宣布自己的未来计划。2010年他得到了新合同,却决定暂缓签署。波士顿交响乐团的董事会或乐手都不知道列文到底还是不是音乐总监。周复一周他仍然拒绝决定,这摧垮了乐手的信心,疏远了观众,也削弱了他曾经努力赢来的名誉。

上个月,他的经纪人终于宣布了他的辞呈,波士顿下一季的音乐会则毫无计划。大都会几乎遭遇了同样的崩溃,本季《莱茵的黄金》和《茶花女》被取消,而保持上演的《沃采克》则毫无生气。列文依然是美国最重要的歌剧领袖,但他的至高地位已经令大都会陷入险境,阻碍了任何讨论计划的有序进行。

列文的成就毋庸置疑。但如果为了保护突然变得脆弱的大师的感情而拒绝任何转型战略,那么歌剧的黄金时代将在混乱和不满中终结。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8 08:50,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