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文化艺术演艺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9-13 06:29|查看: 45|评论: 0

国王的口吃

在刚刚出炉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国王的口吃源于深层的心理障碍。但迄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成功治愈口吃,电影中的乔治六世着实是个令人惊喜的意外。

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

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

几个世纪以来,对口吃成因的揣测颇多。公元2世纪,古罗马时期著名的盖伦医生(古罗马医生、哲学家)将之归罪于舌头的干燥。17世纪,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科学之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口吃源于舌头的僵硬。到了19世纪,外科医生一致推定是舌头太长才引发了口吃。20世纪对口吃成因的解释则集中在父母的关怀缺失。

对口吃的相关疗法也令人眼花缭乱。盖伦医生笃信用浸润了生菜汁的布条缠绕于舌头之上可以解决舌头干燥的问题,进而缓解口吃症状;培根建议用酒替代生菜汁;维多利亚时期的外科大夫直接用手术刀切除一部分舌头以期根治口吃;近代的精神科医生们将病人安置在治疗室沙发上,希望用循循善诱的内心疗法清除舌头的麻烦。

口吃研究现状

近期,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华盛顿举办的年会上,一种对于口吃成因的新解释问世。这种解释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卢克-德-尼尔博士,大体是基于大脑解剖学和基因学得出的新结论。德-尼尔博士通过X线断层摄影术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详细观察了口吃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经过细致比照后发现,口吃患者的神经系统中,语言成形部分的细胞活跃性比正常人更为强烈,但感知声音部分的细胞活跃性则相对较弱。在大脑结构方面,较之正常人,口吃患者的脑部结构中,声音加工处理并产生语言的部分密集地排列了更多的灰质。如此看来,口吃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细胞活跃性及大脑解剖结构都与正常人有细微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必然蕴藏着更深层的原因。长久以来,这种深层次原因究竟是来自基因的影响还是来自环境的影响一直没有定论。

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丹尼斯-德拉尼亚是基因影响理论的支持者。他在会上表示,对于长期的口吃患者而言,有一部分原因必然与基因遗传有关。一般来说,口吃病症会在一个家庭中屡屡出现。在对收养孩童的研究中发现,由口吃患者家长所收养的孩子和正常家长收养的孩子在口吃罹患率上并无差别。

为了进一步明确哪些基因可能引发口吃,德拉尼亚博士对44个巴基斯坦家庭进行了考察。表亲之间的婚姻在巴基斯坦极为普遍,这种近亲繁殖直接提高了其后代遗传紊乱的概率。德拉尼亚博士的研究表明,口吃与一种叫做“GNPTAB”的基因变异有关,这一推测在其后对口吃病人的具体基因分析中得到了证实。在这些来自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口吃病人中都发现了这一基因的变异情况。今年1月份,德拉尼亚博士和他的同事在《人类遗传学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跟踪此种基因变异直至回溯到600代之前,结果发现这种变异及其变种均来自于生活在大约14000年前的同一个祖先。

真正原因尚未发现

在对亚洲南部人种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还有两种基因也发生了变异:分别是“GNPTG”和“NAGPA”,这两种变异在口吃患者中均有所体现。而上述所提及的三种变异基因之所以会引发病症,归根到底在于变异的基因影响了其对酶类物质的处理能力,即影响了其帮助细胞中的微小结构“溶酶体”分解营养物质的能力。一般来说,患有溶酶体缺陷的人会产生新陈代谢紊乱,而在引发口吃的三种变异基因中,GNPTAB和GNPTG的变异同时也是引发“粘脂糖症”这种罕见疾病的原因。粘脂糖症是一种严重的新陈代谢紊乱疾病,严重的粘脂糖症儿童通常活不过10岁;即便是轻微的变异也会引发各种病症,如骨骼的不正常发育,或者是精神系统的发育延迟。幸运的是,在对口吃患者基因变异的调查中均未发现粘脂糖症状。德拉尼亚博士提出了大胆的猜测,口吃和粘脂糖恐怕都源于上文所提及的酶的错误折叠,只是错误细节有所不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病因,德拉尼亚博士目前正打算将人类口吃患者变异的基因片段拼接到老鼠的DNA中。但这项实验又会产生一个问题:对于人类正常的听力而言,口吃的老鼠和非口吃的老鼠叫起来恐怕毫无差别。毕竟,大部分鼠科动物的叫声频率都很高,尖锐的声音并不为人类所感知。超声波探测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幸运的话,口吃的真正原因会在不久得到更详尽的解释。(文:《经济学人》,译/刘荦)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1 18:20,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