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人艺复排曹禺大戏,以人性为切入点,对剧作进行了新处理。实际早在几年前,王延松便已提出回归人性基点的口号,“剔除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本月上戏和上海话艺出品的全新解读版《雷雨》将在国家大剧院登台。 2月24日~27日,国家大剧院 所谓全新解读,其关键在一个“人”字,“因为曹禺笔下的人物真有戏,真给力,对当下剧场艺术写人、演人真有好处。”在王延松看来,《雷雨》主线就是一个男人和先后两个女人情爱故事的循环再现:父亲周朴园、侍萍、繁漪以及儿子周萍、繁漪、四凤的情爱关系。 因此,角色特有的精神困扰和情感迷失、情爱与伦理的内心冲突成为王延松着力表现的重点,“不是出于什么‘反封建’或‘暴露大家庭的罪恶’或‘社会问题剧’的目的性。我要观众看到《雷雨》中的情爱──犹如一群野性脱缰的“羸马”,如何深沉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虽然把近85000字的原剧本删改为33000字,但仍选择将很少与观众见面的序幕和尾声两部分放入其中。 此外,在舞台调度上,王延松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进行大手笔调整,加入了唱诗班。依据剧本“开幕时,外面远处有钟声。教堂内合唱颂主歌同大风琴声”的提示,王延松大胆起用唱诗班,以音乐推进观众的情绪,使话剧更具感染力。所唱歌词则为曹禺青年时代的所作诗句:“啊,父啊,不久我将冷硬硬地睡在衰草里。我的灵儿永在,深林间为你歌唱……” 在空间处理上,有效利用层高,将空间切割为三层,首层周公馆依据本原意,安置了法国落地窗、柜子、沙发、油画;二层为过渡层,唱诗班站在城堡般幽暗的廊道上,渲染着《雷雨》古稀。腊悲剧的精神气质;三层则象征天堂和希望,剧终时死去的青年站在其上,穹顶打开,阳光投射进来,“让他们出现在最接近上天的地方,通过死亡,看见重生!” (文:刘思瑶)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