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文化艺术演艺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9-13 06:25|查看: 57|评论: 0

英剧上位的时代来了

最近吸引美国人的是什么?不是《绯闻女孩》,也不是《吸血鬼日记》,而是《皮囊》,如今它已成为吸引美国人打开电视的最强药剂。然而,随着剧情的展开,人们却发现英剧原版更深刻更邪恶,而综观近年的英剧,大抵也有这样尖酸刻薄的本事,但这便是它的独特之处。

“安德森,你知不知道你的出现拉低了整个街区的智商!”~这句近乎刻雹搞笑又傲慢的台词来自2010年最著名的英剧《神探夏洛克》,从而言简意赅、形神兼备地概括出了英伦半岛所出品的影视文化业的气质:满坑满谷的创意无限与尖刻幽默,同时兼带着英国人民永不放弃的傲慢与偏见。

《小不列颠》当年让众多人领略了英剧的疯狂与黑色幽默

《小不列颠》当年让众多人领略了英剧的疯狂与黑色幽默


“精美怪味小吃”

世人接触英剧的入口不尽相同,有些是被酣畅淋漓的英式青春《皮囊》震惊,有些是被嘴贱的尖锐喜剧《布莱克书店》或者《小不列颠》所吸引,有些则是沉浸在如《福尔摩斯》或者《大侦探波罗》等古典探案剧多年。虽然入口途径并不相同,但英剧跌宕曲折的情节,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被剧迷们比喻成:吃过了铺天盖地的机制汉堡包,突然在街角尝到了精美小餐厅里的怪味小吃。

而时至今日,这个比喻似乎因为英剧的火爆蔓延而显得过时起来,如今,英剧和人文、古典及大胆依然挂钩,但却离小众、晦涩与片面越来越远,美剧越发流程化和创意重复的时代,充满超前意识和重口味的英剧在逐渐上位,从《神探夏洛克》成为2010年的年度剧集起,从《梅林传奇》与《皮囊》的粉丝以吨位的重量级增加开始,从《屋事生非》得到了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盛赞,不知不觉中,携带着与美剧风格迥异却娱乐精神一致的内核,英剧开始展现自我、荒诞却又维持本色的气质,一边在独特的小众世界里充满个性地不亦乐乎,一边却又无心插柳般地种出庞大的粉丝群。

《IT狂人》英国的幽默正是“以一本正经的态度不着调”,短短的25分钟Channel 4喜剧充满笑点,在某种意义上好笑程度完全不输《生活大爆炸》。

《IT狂人》英国的幽默正是“以一本正经的态度不着调”,短短的25分钟Channel 4喜剧充满笑点,在某种意义上好笑程度完全不输《生活大爆炸》。


傲慢的古典情怀

其实,雾气浓重的大不列颠半岛上只有5个包括BBC在内的公众电视台,播出规模实在无法和电视文化输出大国美国相提并论。在世界范畴内包括中国,美剧的传播率和红火度在现阶段一定大超英剧,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人民的娱乐精神欠奉。作为戏剧的鼻祖之乡,英剧之与众不同也是不容小觑的,某种意义上,英国影视文化的优势不在于高量输出,而在于其无比坚持的文化底蕴和傲慢情怀。

亚瑟王、福尔摩斯、莎士比亚、亨利八世、伊丽莎白的传说、王尔德以及简-奥斯汀的名著一直是英伦文化人乐此不疲的改编对象,以上这些相关改编作品不仅常年出现在英国的舞台剧上,也常用各种形式现身电视屏幕。以BBC为首的精工电视网曾出品过《傲慢与偏见》、《简爱》、《雾都孤儿》、《莎士比亚的重现》、《小妇人》、《艾玛》等名著改编迷你剧集,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英伦古典风范:平静内敛、精工细作,如《小杜丽》、《小妇人》等剧集也被好莱坞拿去翻拍,但英国古典剧集有着自己的坚持与格调,骨子里那股沉着与傲慢几乎是在英剧荧幕之外无从复制的产物。

同时,对于传说和英式代表人物的热爱也催生了更多类型的相关英剧衍生,如两部如今在国内都很火辣的剧集《梅林传奇》与《神探夏洛克》都是英国年轻一代对于“亚瑟传奇”和“福尔摩斯”爱的延展,梅林化身为青春少年辅佐青年亚瑟王成就伟业,而福尔摩斯则喜欢给华生发短信以及两人挤兑对方的方式都非常有爱。


外冷内热的英式幽默

但是,不要以为英剧仅仅是由古典皇宫、魔幻传说或者名侦探组成,这是一个摇滚史与莎翁史同样重要的国家,所有的英国人都有着外表冷静内心狂热的色彩。而这种人文景观折射到影视文化中就出现了各式的冷热交替,脱掉了华丽的中世纪服装,他们也有《皮囊》、《IT狂人》、《小不列颠》,无论是肥皂剧还是偶像剧,抑或是长篇累牍的严肃题材,都无一例外地以冷幽默夹带人文气息,打上了“英国制造”的烙印。

英国的喜剧和青春剧与全球剧迷所习惯的美剧氛围大相径庭,一无温暖煽情,二无说教励志,主角身上落实的是戏剧化的夸张与阴郁,无论是活泼枯燥的《办公室》、神经兮兮的《小不列颠》,还是愤世嫉俗却脆弱不羁的《皮囊》,英国人都善于在角色身上进行超脱于主流价值观的个性雕琢,因而英剧的主角大多洒脱傲慢或者神经邪典,这种独辟蹊径让英国人的满腔智慧和讽刺跃然银幕之上,就算是最简单的情景喜剧也常极尽讽刺奚落之能事。

另一方面,英剧长于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寻觅笑点,也善于在英伦古典和文化隐喻中取得平衡,剧中人一本正经地说出逵猩竦奶ù剩这种怪异的反差本身就是自成一体的戏剧,比起好莱坞式的“大团圆”和“英雄救世”的癖好,英剧更热爱拿主角或者自己人开涮,不避讳与不逃避也体现了他们对于自我的解读与反思。

(来源:新视线 撰文:小托)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1 18:08,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