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君子动口不动手。身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宫廷乐师巴赫,居然在舞台上不光能动手,还动起脚翩翩起舞。他的乐器甚至还会随时化身乐谱和音符……来自西班牙的舞者们,就这样把狂想变成真实的狂舞。 现代舞:《舞之巴赫》 舞台上,戴着白色发套的巴赫正指挥着乐队。但这位音乐之父灵感迸发作曲之时,“乐器”们又幻化成五线谱上的音符轻灵舞动,然后巴赫本人甚至也加入其中动起来……这不是说梦话,2011年1月,国家大剧院戏剧场的舞台上即将见到这一幕。这就是《舞之巴赫》,这一次《哥德堡变奏曲》、《卡侬》这些名曲不光是用来听,更是用来看的。
巴赫的音乐都听过,可你看过巴赫的音符舞蹈吗?这次西班牙国家舞蹈团访华,没有亮出传统名片弗拉门戈,却带来一部现代舞:《舞之巴赫》。它集合并节选了巴赫二十几首曲子,从《哥德堡变奏曲》到《卡侬》,从静谧的独奏到气势宏大的变奏,巴赫代表作尽收其中。三十多人时而独舞时而群舞,以舞蹈呼应音乐节拍。 “这是年轻有为的西班牙编导纳丘-杜阿多(Nacho Duatol)的作品,在欧洲名气非常大。他不仅在舞蹈上造诣颇深,更很有古典音乐修养,所以《舞之巴赫》能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得异常缜密。整场演出张弛有度,非常耐看。”在国家大剧院演出部舞蹈组项目主管唐碧丹看来,无论是现代舞爱好者还是古典音乐粉丝,《舞之巴赫》都值得一看。 看过《舞之巴赫》,你才知道原来音乐还能用看的。 因为纳丘-杜阿多,1990年,“西班牙国家芭蕾舞团”更名为“西班牙国家舞团”。当时该团刚从荷兰舞蹈剧场将这位驻团编导请回。此后20年,杜阿多带领舞团进行了大量现代舞探索。1999年,德国魏玛城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杜阿多受其委托创作了《舞之巴赫》,不仅赢得了舞蹈界权威奖项“伯努瓦舞蹈奖”,更将西班牙国家舞团推到世界现代舞阵营前列。
为增强《舞之巴赫》的戏剧性,杜阿多找来一名男演员饰演巴赫,他头戴白色假发套,身着18世纪初魏玛宫廷服装,动作出其不意,让人忍俊不禁。唐碧丹特意指出,“这不是一部实验性的沉重舞蹈,没有晦涩压抑或者歇斯底里。观众不必预习任何资料,只要怀着期待惊喜的心情就可以了。” 唐碧丹用“耳目一新”来形容《舞之巴赫》,“你能感到纳丘-杜阿多的小聪明小智慧,舞者随时化身为音符、乐器、乐章,许多创意让人惊喜。另外舞者的肢体动作也很大,很漂亮,看过《舞之巴赫》,你才知道原来音乐还能用看的!” 此外,《舞之巴赫》的舞美设计同样值得期待,黑色、红色、白色的大面积使用,将巴赫音乐中对生之热烈,死之神秘外化出来。“频繁更换的大场景,对第一次观看的观众一定会形成巨大的冲击。”
“弗拉门戈之外,西班牙舞同样精彩” (赫维-巴利托:西班牙国家舞蹈团现任艺术总监) TO:这部舞蹈编舞时你参与了吗? 这部作品创作于1999年,是当时的艺术总监纳丘-杜阿多应德国魏玛城之邀创作的,选择这个题材,是因为魏玛是巴赫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当时我还没有加入舞团,没有参与最初创作,但这部作品是我们舞团的保留剧目,一直在世界各地上演。 TO:这个舞蹈大概有多少人参加? 《舞之巴赫》的演员总数有将近30人,我们全团的舞者都会登场。既有群舞也有双人舞、独舞场面,因为除了扮演巴赫的舞者外,其他的舞者都是乐曲、音符或者乐句,这部作品所有动作和队形的编排都是以音乐为基础的。 TO:这部作品融合了多少舞蹈元素?现在舞团以什么风格为主? 在纳丘-杜阿多的努力下,舞团综合了芭蕾舞、现代舞和他本身的西班牙文化,他是当今世界“跨文化”实践的一位代表性艺术家,在世界当代舞蹈编导中一枝独秀。 TO:以人体为琴的创意太棒了,类似的创意还有什么? 舞者在这部作品中可以是跟音乐相关的任何元素,可以是小提琴、钢琴、管风琴,也有群舞组成的大型管弦乐队。 TO:这次是你们第一次来北京吗?对北京的观众有怎样的期待? 舞团曾在2002年到中国演出过,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再次来到这个国家。希望不跳弗拉门戈的西班牙舞蹈团,一样可以被北京观众喜欢。 TO:听说最近杜阿多离开了团队? 他是非常出色的编舞家,和西班牙国家舞团合作了20年之久,可以说没他就没有舞团的今天。离开后他选择了俄罗斯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也将迎来事业中崭新的一页。
(文:刘思瑶)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