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歌喉与音乐情调,佤族原声与独弦琴以及珞巴族的轻快歌声,并附上每首歌曲背后的传说,每一首乐曲都诉说一场最美丽,最丰盛,最沧桑的音乐传奇。 每一首乐曲都诉说一场最美丽音乐传奇 得了沈从文真传的汪曾祺先生在自己的短篇小说《晚饭花》里有这么一个人物,剃头的时福海,他会唱曲子,曲词比昆曲还要古,有《薤露》、《蒿里》遗意,很可能是元代的散曲,至于《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期的小曲,更是平常人不唱,唱的多是理发的、搓澡的、修脚的、裁缝、做豆腐的年轻子弟。汪先生小说的年代背景是日本侵华前那阵,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曲子更是连影子也不可能有了。 云南、广西的大山里、西藏高原上那些少数民族的口耳相传的天籁之音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要不是那个创作《走西口》、《同一首歌》的陈哲,这些被称为原生态音乐的民间小调不知还能传几代人。陈哲为原生态音乐努力了20年,到普米族、傈僳族、彝族、壮族、白族、侗族、苗族的村寨里采歌,成立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这些都是为原生态音乐的存活和发展,尝试着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还有一个人是赖广昌,他只是上海某高校的一名教师,但是在客家人圈子里做音乐颇有名气,因为他本人就是客家人。赖广昌觉得,广东话和闽南语的歌曲传唱甚广,可作为七大方言之一的客家话歌曲却少有耳闻,他认为他有种责任,把客家山歌带出去。现实是就连客家话也成了世界上流失最严重的语言之一,赖广昌想采用歌曲的方式,让大家来唱客家话歌曲,流失速度也许能减缓。时至今日,赖广昌先生竟然收集并演绎了千来首的客家原生态民歌。 萨顶顶则与这些收集原生态音乐的人不同,她唱原生态音乐唱红了,她的成功证明了原生态音乐有着潜在的生命力。传统赛事青歌赛也趁势推出了原生态大赛,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在青歌赛上,而看了青歌赛原生态决赛,免不了心里有一番震撼和感慨,那些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且也不以此为生的嗓子里唱出的曲子,让人觉得任何一首都是好的,长到不能再长的长音,和声绝妙的配合,来自不同地域的唱法,干净的眼神,淳朴的话语,像是久渴的人咕咚咚饮了一勺清冽的山泉,从内心里欢喜这些音乐。 目前,原生态已经是一种艺术趋势了,市面上有那么几张原生态音乐的专辑不妨收藏了来,以后商业因素越来越多干预进来,可就再也听不到这么原汁原味、不加修饰的歌了。 07年出的专辑是颇值得收藏的,那年的最佳专辑中有一张叫做《触摸草原》的,里面的“呼麦”唱法有着蒙古的独特壮美,是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纯净的“长调”、和着悠扬激越的“马头琴”声,咏唱着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千年的传奇。而《原声传奇》是一张合集,囊括了西藏阿姐的高沛歌声,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歌喉与音乐情调,佤族原声与独弦琴以及珞巴族的轻快歌声,并附上每首歌曲背后的传说,每一首乐曲都诉说一场最美丽,最丰盛,最沧桑的音乐传奇,让发烧爱好者在这最古老,最神秘,最美丽,最沧桑的音乐中完成一场中国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的传奇之旅,感受来自天地间最原始的震撼。 工业文明冲进印第安人的原著地时,把Moccasin(印第安软皮鞋)带了出来,它是被美洲原住民穿了几百年的鞋款,如今它成了时尚偶像的大爱和必备单品,让它免于消亡的命运并从此获得永生,可是当工业文明把中国西南大山也侵蚀透的时候,能有几样东西和这双印第安软皮鞋同样的幸运呢?希望原生态音乐在其中吧。(文:孙小宇)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