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肖邦诞辰200周年”之势,李云迪在沉寂两年后重回公众视野。 豪气的唱片大厂牌DG把李云迪彻头彻尾地包装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在与DG解约,再签约EMI的两年内,李云迪始终保持低调。但今年,因肖邦诞辰200周年的特殊年份,李云迪借势重回公众视线──除了一些有关肖邦的纪念活动与商业活动之外,仅“云迪年~肖邦年”系列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国内外就超过90场。 对于李云迪,我曾戏言:“他是一位开着法拉利跑车,追寻出贝多芬‘锤子键琴’奏鸣曲真实速度的钢琴家。”2006年,我们第一次碰面时,他已经不是那个举止笨拙、身形瘦削、乱蓬蓬的头发上压着一顶棒球帽的青年。取而代之的,是上等的西装、整洁的外表和处处小心的举止。豪气的唱片大厂牌DG把李云迪彻头彻尾地包装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也是从那时起,李云迪开始表示自己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对奢侈品的消费。为了给自己“辩护”,他提到了卡拉扬玩飞机和开跑车。他觉得这并非“腐化”,而是一种愉悦精神的手段,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这些光鲜华美的物质享受激发音乐上的灵感。他相信,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类似于所谓的“通感”。 自2000年李云迪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桂冠到现在,已整整十年。这种所谓的“通感”或许已经深深地与他的血脉相融──一面为各种奢侈品牌代言,一面潜心研究作曲家的伟大作品,无疑是一种精神境界。也许,李云迪真的在那金钱堆积的精神世界里寻找到如何演绎作品的灵感,只可惜他的老东家DG未能摸清其中的端倪,导致了最终的解约。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就在今年,李云迪成功跳槽,成为古典音乐另一大品牌EMI的旗下艺人。 12月8日,在李云迪“云迪年~肖邦年”上海独奏音乐会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有幸在时隔4年后又一次采访他。为了完美地面对当天到场的沪上媒体,李云迪仅在化妆修饰上就花去了半个小时~这或许是他近年来拍摄各类广告、面对各种高端场合所养成的谨慎习惯。可见明星的包装是如此重要,其重要性似乎已超越了一位古典音乐演奏家的自身价值。 李云迪今年加盟EMI后的首张专辑《肖邦夜曲全集》于4月面市,新专辑的海报上,他依然是不温不火的表情,衣着却一反以往的高贵形象,将衬衫领口拉低。这是一张反响褒贬不一的专辑。乐评人们最常见的说法是:中规中矩,没有突破。面对这种评论,李云迪回答得很淡然:“对于艺术家的演奏,好坏评价很正常。这次选择夜曲,也是为了更加贴近群众,让他们能从中走进肖邦的音乐世界。” 如此看来,李云迪正在为普及古典音乐而努力。就像他在许多媒体面前所说的那样:“我只希望自己是一个音乐的传播者,希望因为我的音乐,可以有更多的人喜爱古典音乐、喜爱钢琴演奏、喜爱音乐艺术、热爱生活。”出于这一点考虑,或许就是他在演奏肖邦夜曲时过于单纯、缺乏深入思考的原因?那么所谓音乐诠释中的艺术修养、个性正在谋求一场“大逃亡”?但矛盾在于,李云迪同样说过:“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做任何事都希望做到最好。比如音乐会当时听起来感觉是完美的,可是再演奏时又会有新的表现。追求完美有时是会比别人更累些,但我认为,作为钢琴演奏家和从事音乐演奏职业的人,应当对自己苛刻一些。这样自己弹奏出的音乐才更加趋于完美。”在钢琴演奏史上,如果演奏被称之完美,那将是非比寻常的美誉──就如迪奴-李帕蒂演奏巴赫、克拉拉-哈斯基尔演奏莫扎特、弗拉基米尔-索夫罗尼斯基演奏斯克里亚宾那样。然而对于李云迪,完美的定义是迎合听众的品味,还是力求提高自己的艺术成就?至少在他的肖邦夜曲中,人们感受不到他寻求音乐真谛的迹象,反而像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来阐述夜曲的内涵。 波兰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EMI“老参考”系列中留下肖邦夜曲的录音,之后为了达到更高的演奏境界,又反复录制。当记者问及多年之后,会不会像鲁宾斯坦那样重新录制肖邦夜曲,李云迪表示:“如果今后有这番心情,或许会考虑。”他签约EMI之后的计划是,录制所有的肖邦独奏曲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李云迪正处于演奏生涯的决策点,世界上的乐评家、乐迷乃至竞争对手都在关注他如何创造肖邦大赛冠军之后的另一个奇迹。 12月27日,李云迪将在上海大剧院为2010“肖邦年”画上句号。音乐会曲目中,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应该是他今年首次公开演出,这首具有肖邦综合艺术特点的奏鸣曲将是音乐会的重头戏,其次则是被他称谓“伟大之作”的《行板与大波兰舞曲》。当然,乐迷们期待李云迪创造奇迹,展现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但当排除了“明星效应”后,这位追求完美的钢琴家的演奏艺术价值还有多少可以得到体现,人们将拭目以待。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