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文化艺术艺术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9-13 04:19|查看: 83|评论: 0

“太湖画派”学术座谈会发言摘登

《无锡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培育创立具有无锡特色、广泛影响的‘太湖画派’”。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创设“太湖画派”。


写在前面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有她的独特气质。

作为一个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江南名城,无锡的文化振兴也是“正在进行时”。

2007年《无锡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创立太湖画派”。《无锡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再次明确提出,要“培育创立具有无锡特色、广泛影响的‘太湖画派’”。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创设“太湖画派”。市委市政府多次要求创立和打造“太湖画派”,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与内涵。

在无锡的历史上,绘画大师辈出、人才济济、群星闪耀,先后涌现了顾恺之、倪云林、王绂、王问、徐悲鸿、钱松弧⑽夤谥械戎诙嗷坛的领军人物,无锡作为中国的“书画之乡”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由于缺乏总结与归纳,缺少一个提纲挈领的概括,造成了无锡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与其辉煌的艺术传统和实践不相吻合的局面。创立和打造“太湖画派”的构想,是城市文化、尤其是城市绘画历史传统在新时期的一个客观总结。

近年来,无锡文艺界多次有过关于无锡“画派”问题的思考和动议,伴随着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梳理,对“太湖画派”立论依据的研究,我们对无锡书画如何传承弘扬,有了比以往更加深入的思考、探索和积累,使我们对“太湖画派”的源流关系、艺术特征、呈现方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创立和打造“太湖画派”,是为更好地挖掘整理、继承弘扬具有无锡地域特质的书画艺术,进一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彰显无锡文化底蕴和魅力,扩大无锡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繁荣发展,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在8月25日召开的“太湖画派”学术座谈会上,长期致力于绘画艺术创作和绘画艺术评论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和总结“太湖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学术体系、画学理论、历史价值,探讨无锡如何打造“太湖画派”这张城市的文化新名片等课题。


串珍珠成光彩夺目的项链
▲尹石(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中国美术看江苏,江苏美术看“太湖”,而太湖流域的代表画家许多都集中在无锡。从这个意义上说,创立和打造太湖画派,为太湖画派定名定性,具有空前的开拓性。此举能够填补千百年来无锡籍画家“有派无名”的空缺,正好比将一盘散落在千百年间各个时空领域的珍珠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充分体现了无锡人民的博大胸襟。全力打造太湖画派,是继承和发扬太湖流域艺术事业的新起点,是保持和发扬无锡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领域地位的新要求,也是激励创作更多作品的新希望,更是凝聚合力、培养新人的新平台。

在我看来,相关领导机构可以成立专业的太湖画派研究会,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此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另外,开足宣传马力,围绕太湖画派出版专门的刊物,让太湖画派有定期的“声音”可发。

打造太湖画派是大势所趋,把这项工作做好,让我们前对得起古人,后无愧于来者!


在多元文化时代光大“太湖画派”
▲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美术与设计》主编)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无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涌现出的著名画家灿若星河,但相比于周边的南京、扬州、常州和上海,无锡的绘画成就却从未以“画派”冠名,无锡对于绘画艺术强大的地域影响也“有实无名”。故此,确立太湖画派的概念,梳理太湖画派的历史,对以“水文化”为基础和特质的绘画风格进行理论总结,创立和打造太湖画派,既是对太湖流域绘画文化艺术的深入挖掘,又是对当下无锡城市新名片的大力塑造。

正如以唯美、细腻、温情为标志的“江南特征”并不局限在江南一隅,作为一个艺术范畴,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概念,太湖画派也大可不必局限在无锡一地,而是把其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带到其他地方去,融汇到多种风格和艺术形式中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特征,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上攫取太湖画派的美学本质和意义,唯有如此,才能在多元文化的时代环境中,将太湖画派发扬光大。


百年大计,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
▲李小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批评家)

虽然太湖地区的绘画艺术传承底蕴丰厚,但作为一个派系而言,太湖画派却仍是“后起之秀”。站在巨人肩上,我们能看得更远,在创立和打造“太湖画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追溯过去,以此确认发展之基,但在坐拥历史财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打造出新时代的“新太湖画派”。顾恺之、倪云林,甚至连徐悲鸿、吴冠中这些大师们艺术创作的生态环境已经无法复制,那么新一代的太湖画派“掌门人”应该如何培养?不同于城市硬件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软环境和软实力,文化土壤的培育和文化生态的养成是百年大计,绝无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和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画派传承,重在发现和弘扬
▲周积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太湖画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发现并弘扬其中的精髓。

“画派”这个名词在我看来,是一个中性词,它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形成的具有鲜明独特艺术面貌的画家群体,它突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集聚绘画艺术人才,搭建文化建设平台;但从画史上看,很多画派由于流派的门第之见,以及门内在出了几个领军人物后,后人鲜有突破,最终都逐渐消亡。

清代的“新安四家”之一的弘仁学倪云林,就是学习了倪云林的笔法去描绘黄山,创出了自己的独有风格,最终成为一代大家。所以我认为,一个画派要想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后人不能单纯的去临摹作品,而是要在学中体悟前人的理论境界、取其精华,做到“不似之似”。只有这样,“太湖画派”才能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打造太湖画派正当时
▲崔见(江苏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著名画家)

无锡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无锡籍的画家、名家、大家数不胜数,无锡理应有一个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和在中国美术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相匹配的画派,现在无锡市委市政府推进创立和打造太湖画派很是有力,并且是“正当时”。

确立和打造太湖画派,我认为一方面需要吸纳人才。吸引在外地工作的无锡籍著名画家回流,吸纳全国有志于成为太湖画派一员的著名画家来无锡生活、创作。另一方面,设立艺术平台,为画派的成长提供契机。无锡可以举办“太湖艺术节”或“太湖双年展”,在艺术节期间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文化品牌促进经济繁荣。只有在无锡深厚的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融合进开放的、多元的、现代的全新理念,才能打造出具有包容性、前瞻性的太湖画派。

[次页标题= 该是亮出旗帜的时候了=]


该是亮出旗帜的时候了
▲许墨林(无锡文化学者)

打造“太湖画派”,无锡有这个底气和自信。无锡的画展、书画活动频繁,中青年骨干队伍已经形成,民间的书画院、研究会如雨后春笋,对外交流与日俱增,出书、定研究课题,对无锡籍画家的有关资料深入发掘和整理,正在深入推进。时不待我,该是亮出旗帜的时候了!

打造“太湖画派”是个工程,需要磨合、需要积累、更需要出有影响的人才、作品、理论,关键在我们自身,当然,也离不开众多专家、学者的指点、支持。其一,成立领导组织机构,负责全面协调、整合、推进工作,拟订三年或五年的规划,环绕着人才培养、深入生活、组织创作活动、举办展览、理论研讨、对外交流等切实可行的工作去做,注重实效。其二,提倡兼容并蓄、互相激励、友好竞争的团队精神。其三,重点是培养中青年画家,形成梯队式结构,组织深入生活,轮流为他们举办汇报展。适当时期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举办“太湖画派中青年画家作品展”。其四,活跃艺术切磋、理论研讨的空气,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其五,成立“太湖画派基金会”,政府主导,吸收民间基金捐助、入股,保证“太湖画派”各项活动有力推进。


千古风流,终归太湖一脉
▲严克勤(市广电集团总裁)

千百年来,尤其是近现代,众多无锡籍画家从画脉兴盛的故乡出发,带着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中国画界的中坚。这里走出的人物,能成为某一流派的开山宗师,或是开创一代风气的巨匠,但无锡的画界,始终不以流派为念,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不建派,我觉得这是一道地域命题,对于“太湖画派”而言,这似乎是一种潜在艺术理念的宣读,显示出一种无拘无束的作风,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恰如太湖的气象万千、变化莫测,又如太湖的包孕吴越,广大宽容。

建派,仍旧需要回归地域特征。漫步在五里湖岸,晨霭暮烟之间,一幅云林山水。“太湖画人”千百年来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开放创新的气派,恰恰是其终极美学精神之所在。千古风流,终归太湖一脉。


追求“太湖”的精神内涵
▲吴宇华(江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太湖画派”的定义在界定上可以拓展一些,即“太湖画派”不仅仅是一个山水画流派,而是山水、花鸟、人物多门类并举。以期能更好地发挥广大画家的群体作用,使无锡地区的绘画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艺术家的思想、思考方式、语言表达都会受到地域的影响,太湖是这方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画家的精神母体,太湖山水充分体现出了江南的地域特点,它大气而秀雅,外柔而内刚,与其他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域文化有着较大的不同。所以,“太湖画派”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指导思想,就是在作品审美内涵上对于太湖山水的文化精神有自觉的追求。这种追求应当是多角度、有个性的,重个人体悟的。我认为从事其它画种的艺术家们不妨也把太湖的精神内涵、特质作为自己创作上的参照。

综观无锡前辈名家艺术上的成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艺术思想和实践上极具创新求变精神,有师承、有追求,和而不同,并非一味蹈袭前人,这一点是筑基于他们开阔的艺术眼光、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扎实的笔墨语言基本功上的。

今天我们提出“太湖画派”这个名称,目标是在于无锡当下的文化艺术建设。我们不妨提出这样一个构想,即沿着前辈创建的艺术道路,大力促进艺术思想的活跃,形成一个志同道合有共同追求的画家群体,不断开展相关的艺术活动,为无锡的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家”对“太湖”情有独钟
▲杨德贤(市文联原党组书记)

为什么不叫“无锡画派”、“梁溪画派”,而要打造“太湖画派”?太湖不仅是无锡的一张名片,更是无锡书画家创作的重要源泉。“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太湖天下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太湖流域人民的性格中就包孕了柔情、智慧、细腻和博学的文化精神。无锡的著名书画家,如徐悲鸿、吴冠中等等,他们无不对太湖情有独钟,都是以太湖的山为骨,太湖的云为衣,太湖的水为神,画出了不少传世之作。

也有人认为“只要有脉,不一定要有派”,认为“流派是以一个有着共性特征的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分野,但一旦有派,有影响力的同时也就有了内在的局限性”。所以结论是“无愧于无派,有幸于有脉”。对于这个结论,我不敢苟同。不讲全国,就说我们周边城市,上海有“海上画派”、苏州有“吴门画派”、南京有“金陵画派”,周边各城市为什么不要脉,偏偏要派,事实说明派比脉好。

至于无锡打造画派用什么名称?几年前,我曾与水彩画大师程及先生议论过,他也认为打造“太湖画派”好。他说:“海派是江浙两省著名画家为骨干所组成的一个流派,叫海纳百川。我们称‘太湖画派’,也可以湖纳百川,可以欢迎有成就的书画家加入我们的队伍嘛!”


画派“领军人物”不可或缺
▲王建源(市文联副主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创立“太湖画派”,无锡已经筹备多年,如今可说是水到渠成。

每个画派都有领军人物,比如吴门画派的沈周,常州画派的恽南田,虞山画派的黄公望,太湖画派亦不可缺少领军人物。“太湖画派”的领军人物在我看来,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当之无愧。

倪云林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倪氏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简远淡逸的审美趣味,成为明清乃至近现代中国文人山水画难以逾越的最高境界。当时,以倪云林为核心的一大批画家在无锡地区频繁地活动,如常熟的黄公望,客居无锡的周砥、王逢,经常往来于吴门与无锡之间的书画家张雨、杨维桢、陈惟允兄弟、陈植等。由于他们都与倪云林交往密切,倪家的“清s阁”成为当时太湖地区最为有名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倪云林提出“聊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艺术思想,使得绘画的本质由忠于客观真实的描绘转为抒写个人的主观意兴,兴意所致,画境自出。这一思想对此后的文人画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被无数画家挂在嘴边津津乐道。其次,他生长在太湖畔,常年流连于五湖三泖之间,太湖成为滋养他创作的源泉。此外,他的诗书画均有相当高的造诣,尤其是其《清s阁全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湖画派在一代代接力中永生
▲梁元(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最近几年,无锡的国画界出现了回归现象,即开始重视对本土资源艺术的挖掘和研究,这是艺术创新的需要,也是在经历了种种艺术思潮后的寻根问祖。这不是为了复古,而是新图式、新创作、新变革的需要。

无锡的国画界人士也在理性地回顾和反思美术界普遍存在的繁荣背后的浮躁和虚假:对艺术本体所下功夫的欠缺,自我艺术语言的欠缺,商品画的泛滥,大师、院长头衔满天飞,急功近利,炒作成风,艺术诚信的流失等等。沉潜下来,读书作画,十年磨剑,是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无锡有太多的画家在离开家乡后,去大城市成为全国、全省名家,但更多的本土老中青国画作者在自己的画室中,思考、研习、实践,年复一年地在为着自己的艺术之梦不懈地求索。他们中的大部分注定此生会默默无闻,他们也知艺术之路遥遥无期,但无锡的画家们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因为故乡是中国画巨匠的摇篮,这里有艺术遗传基因,有千年画脉涌动,艺术的接力棒会相传下去,一如太湖波涛生生不息。


无锡画坛群星璀璨
▲陈瑞农(市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无锡与苏州紧邻,但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却远不如苏州,甚至连太仓、常熟、松江等地都不如。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无疑与本埠始终没能建立一个成熟的画派密切相关。

最早提出“太湖画派”这一概念的,好像是无锡籍画家董欣宾先生。他生前主张将无锡地区从古至今近两千年的绘画实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太湖画派”。很显然,他们所说的这个“太湖画派”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涵盖的是所有无锡籍的画家;其次,它跨越了从东晋至当代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提法虽然被一些论者赞为“气象雄大”、“识见宏远”,但终究因跨度太广、范围太大,而显得过于笼统和所指含糊。

其实,近现代的无锡画坛更是群星璀璨,出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徐悲鸿、钱松恰⒑靥旖⑶瘦铁、秦古柳、吴冠中,名家之多令人赞叹,并且无一不是名垂青史的佼佼者。无锡画坛的这种繁荣局面,直至今日仍不显衰势。所以,以“太湖画派”这一概念来指代二十世纪以来的无锡籍画家亦不无可行之处。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7 17:39,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