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文化艺术艺术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9-13 03:49|查看: 44|评论: 0|来自: 东方早报

西方藏家巨资收藏“孩子的当代艺术”

由当代艺术家赵半狄发起、在河南美术馆内举办的“用我们的创造力换一座孤老院”活动作品展上,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藏家乌里-希克拿出100万元,买下了部分作品。

乌里-希克将100万元支票交给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

乌里-希克将100万元支票交给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

11月14日下午,由当代艺术家赵半狄发起、在河南美术馆内举办的“用我们的创造力换一座孤老院”活动作品展上,所有作品在售出后,所得钱款将用于建造孤老院。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藏家乌里-希克拿出100万元,买下了部分作品。

过杰沉默地趴在桌子上,和他的父母一起鼓捣一台旧VCD机。十分钟前,这台机器还在播放一盘光盘,里面有过杰对着镜头说的一段话。这台VCD机和一台破旧的电视机一起,组成了过杰的装置艺术作品“熊猫变形金刚”的头部。“变形金刚”,由旧轮胎、旧音响、旧洗衣机组成,被旧电线串起来的塑料瓶和易拉罐是它的披风。作为关键部分的这个VCD现在暂时“罢工”了,而第二天下午,过杰人生中参加的第一次艺术大展就要开幕。

11月14日下午,由当代艺术家赵半狄发起、在河南美术馆内举办的“用我们的创造力换一座孤老院”活动作品展,倾注了过杰这样的孩子半年多以来的大量心血。

修好VCD后,过杰的情绪好了起来。这个13岁的孩子,和收废品为生的父母一起住在郑州西郊的城乡接合部。他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把父母收集来打算卖掉的废品变成了变形金刚,重要的是,现在它是一件“艺术品”。而且,过杰说虽然父母的职业让人看不起,但现在他已经“不自卑”。

过杰的装置艺术作品“熊猫变形金刚”

过杰的装置艺术作品“熊猫变形金刚”

赵半狄将当代艺术引向一群孩子,显然是一场冒险──主要对孩子而言。过杰借此摆脱因家庭阶层而导致的自卑感,但也可能有别的孩子从此做起了不切实际的梦想。展览现场可以看到,1500平方米的展厅里布满了来自河南、四川、北京、武汉、甘肃以及台湾地区的孩子们创作的五花八门的作品。尽管赵半狄规定了“熊猫”主题,这些作品还是具有相当的创造力──熊猫版的“蒙娜丽莎”,熊猫版的“最后的晚餐”,还有“清明上河图”里所有的人物都变成了熊猫。

尽管如此,孩子们会不会从此一心一意做起了艺术梦,或者以为做艺术家就是这么简单呢?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有很多甚至还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就在一个省级美术馆里参加了艺术展览,这种现象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甚至有四位中学女生,组成了一个“熊猫微笑”歌唱组合,创作出一首名为《熊猫梦想》的单曲,灌制成了唱片。在展览现场,她们像明星发片一样现场签售。或许,在这个热闹非凡的艺术活动闭幕之后,她们将要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并承受一些现实挫折。

有批评者指赵半狄此举“绑架了孩子”。但赵半狄并不这么看,在整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他一直强调“慈善”──作品售出所得钱款用于建造孤老院。赵半狄认为“这才是重点”。

但卖艺术作品从来不那么简单,何况是一群孩子的作品。“对国内藏家,我很失望。”赵半狄表示。在“上海当代”博览会期间,遇见了不少国内藏家,他们都极力吹捧,认为这个活动十分有意义,孩子们的作品也很好。有些藏家回到北京之后,还打电话要求“留两件作品”。但是展览开幕了,这些藏家都“蒸发”了。“有的说有事情不能过来,有的说自己在国外”,最后一刻挺了赵半狄一把的,是西方藏家。一位列支敦士登藏家,也是达沃斯论坛的发起人之一,买下了孩子们黄河边裸奔的图片。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藏家乌里希克拿出100万元人民币,也买下了部分作品。现在这笔钱已经躺在了河南省美术馆的账户上,100余万元到手后,赵半狄终于不用担心“搞砸”。他开始构想下一步,那座“黄河边的孤老院”。

赵半狄打算从孩子们的创意中征集建筑外形设计,然后配备专业的建筑师团队去实现设计方案。兰考县和开封县都对这个孤老院表示了欢迎,但赵半狄还没有决定。他正在畅想,“当这些孩子长大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孤老院,可以指着铭牌上的名字说,‘爸小时候就做过这么牛的事情。’”


效果也是一种标准

其实,赵半狄已经是个让大多媒体避之不及的人物。他所做的种种雷人举措,如在KTV与三陪小姐饮酒暧昧、发起行动抵制《功夫熊猫》、四处慰问社会弱势群体,包括这次发动孩子创作有关熊猫的艺术作品。这些行为,用惯常的艺术标准衡量,不够学术;用恶俗的标准衡量,又比不上凤姐。因此,他面临一种传播意义上的尴尬。

但假如抛开对赵半狄的偏见,将他视作一个平常的艺术家。或者将整个“主流”艺术家群体“赵半狄化”,就会发现当代艺术其实并没有标准可供参照,所谓标准也完全取决于一些批评家撰写的大量阐释文章。在这样的学术门槛之下,当代艺术的意义更多体现在一个接一个的、和公众无关的大型展览,或者是拍卖市场上的天价数字。

既然这样,虚无缥缈的学术标准,和实实在在即将落成的一座孤老院,谁更有意义呢?既然高悬的概念和尘埃中的现实之间距离那么遥远,那么艺术作用于社会的实际效果,或许也不失为一种标准。

就赵半狄个人而言,他在大众视野里的各种“劣行”,他用社会本身制造出的恶俗作为素材做出恶俗的作品,让他背负了沉重的社会污名。而殿堂里的艺术家,因为对公众使用了学术化的遮蔽,而得以戴上艺术家的花冠。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19:54,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