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文化艺术艺术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9-13 03:31|查看: 47|评论: 0

赵无极:艺术市场硬通货

导语:在刚刚落槌的香港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与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夜间拍卖上,之前备受关注的赵无极作品《02-01-65》、《14-3-59》均拍出了2082万港元的高价。作为此次香港佳士得春拍拍品的一大亮点,这两幅赵无极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众藏家的眼球,它们的高价成交也再度向世人彰显着大师的市场号召力。

赵无极《14-3-59》成交价:2082万港元

赵无极《14-3-59》成交价:2082万港元


别样创作别样风采

作为国际级艺术大师,赵无极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一直都居于领先地位,而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当属大师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比如,创作于该时期的作品《Hommage Tou-Fou》,就曾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以4546万港元成交,成为当年最昂贵的华人艺术家绘画作品之一。而在不久前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创作于高峰时期的另一作品《4-4-1959》,也以2080万港元的身价成交。

赵无极创作高峰期一般是指1955年至上世纪60年代,在这个时期,艺术家创作了“甲骨文系列”作品以及“抽象风景”等。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也是他创作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按赵无极的自述,是“绘画一个阶段的结束,或更正确地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新阶段的开始”。有如开天辟地般,画家超脱了过去对风景、器物的叙述意趣,以不同的眼光去观察万物和创作,以宇宙自然、生命大气、时间嬗变为他的创作主题,开始描绘各种看不见的东西。同时糅合了中国山水画、甲骨文、书法、铭文、雕刻等抽象线条及表现元素。

这一时期的创作,无论艺术成就还是产量都十分丰硕。赵无极很多珍贵的、为知名美术馆永久收藏的、极富代表意义的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该时期作品有一部分也被艺术家本人收藏,其他的都在当时被著名美术馆和机构购入,成为永久珍藏。前面提及的《14-3-59》及《02-01-65》两幅作品,就是该时期不多见能在市场上流通的作品。


市场抗跌力一流

自2008年以来,艺术品市场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不少艺术家作品都出现了缩水情况。但是,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赵无极,他的作品却并不受太大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师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在金融危机前的身价一般都在千万元左右。如《16.4.59》就以740万港元成交;而1956年创作的《京戏》也已有706万港元的身价。在2009年秋拍中,《17.4.64》作品成交额高达近3817万港元;作品《19-11-59》以3034万港元高价成交。今年香港佳士得推出的《02-01-65》、《14-3-59》,也均拍出了2082万港元的高价,由此可见大师作品的抗跌性。


艺术市场上的硬通货

赵无极的作品得到充分认知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画廊开始注意赵无极的作品。90年代后期,赵无极作品开始频频现身拍卖市场,而且不时地书写和刷新成交记录。

目前赵无极作品的最高成交价者是创作于1956年的《Hommage Tou-Fou》,身价高达4546万港元。这件多次出版著录并参展的作品,堪为艺术家高峰时期的力作,摘得头筹也是情理之中的。此外,大师其他时期创作的佳作也成了市场上热捧的对象。如1985年创作的《June-October 85》,是一件尺幅巨大的作品,极好地展现了中国传统书画的磅礴气势,不愧为大师的巅峰之作。该作品在2005年时,以1804万港元的高价易主。再如1978年创作的《10-3-78》,在2010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也创造了1522万港元的佳绩。

值得一提的是,在内地拍卖市场上,赵无极的作品还属稀罕物,不像香港拍场那样,每季都是常客。不过,近两年这一状况有所改观,而且也屡屡有不俗的表现。像2008年现身北京保利拍场的《1.12.81》,就在藏家的争夺中,取得了1097.6万元的战绩;而艺术家创作于2001年至2002年的《31.08.2001-09.09.2002》作品,在翰海拍场上以705.6万元的高价成交,让人瞩目。由此可见,赵无极堪为艺术市场上的蓝筹股,其后市值得期待。


相关阅读;赵无极生平

赵无极(1921-),旅法画家。

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平一书香世家。其家族渊源久远,族谱可直溯宋朝皇燕王。赵无极自小即天资聪颖、对文学、中外历史极感兴趣。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和叔父,对绘画艺术都十分重视。他的父亲常不厌其烦地从美学及技巧的观点向子女解释一幅作品的伪劣,他的叔父则经常从巴黎带回一些仿制名画的明信片送给赵无极。在一个知识份子家庭中,大家都对绘画艺术倍感兴趣与好奇,他便是在这种环境下激发起成为画家的抱负。

1935年14岁时,他入杭州美专就读,六年之中,由素描石膏像、素描模特儿到画油画,其中也学习国画临蘑画法理论及西洋艺术等课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马蒂斯、毕加索为师,画风比较接近西方印象派。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具象”时期。1941年,赵无极举行首次个展,但他不满意明清以降的传统中国画。他盼望有一种更令他满意的训练。于是他在1948年与第一任妻子谢景兰前往巴黎。在巴黎的日子里,他结识了许多画家,如拉吉、哈同、布兰姆等人,与当时的巴黎塞尔努奇美术馆长艾利塞夫熟悉,与诗人米修结为莫逆,而他与第三任妻子梵思娃也在巴黎结识。

他的绘画在巴黎获得全面开展,1949年5月即在克滋画廊举办首次个展。他一面作画、一面思索,西方绘画发亦已达到一个必须突破的关口,于是他由克利的画中得到启示,一跃而入抽象的世界。

他继续探索绘画的可能性,而在中国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间观念中得到认识,将他的绘画带到另一个阶段。之后,他的画以色彩和空间分配,领着观者进入一个似无形又有形的无限世界。

赵无极从塞尚、毕卡索过渡到克利,此时艺术也从架构一个完整的世界过渡到随机创作的阶段。至此,观众已无法直接从视觉形象来定义作品的内涵,1952年的作品“静物”,即是此类转型作品的典范。画面中随意置放一些乾树枝及杂物,造型奇特且充满荒凉、神秘的气氛。对艺术家而言,静物是色彩与符号,在一定光线下,配上各种冷暖色调的合,他摆脱了具象画风,从分解主观的外表,使客观的形体以简单的形式出现。1958年的作品“云”之后,赵无极的作品不再有标题,他仅在画布背面注明创作日期。

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逐渐摆脱一切法则,恣意地挥洒他的自由,以各种创新组合的方式去表达内在的需求与感受。

赵无极在其80年代以后的作品,随著年龄及阅历的增长,注入了较多的温情与灵逸。激情与对立则逐渐溶进云彩或水气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马谛斯致敬”,人们可以发现他的改变,他较注重画面的调和,色彩更为流畅。如果说文字符号是他们创作的里程碑,则色彩的运用则扩张了艺术家的绘画语言。

一直到今天,年届80多的赵无极仍孜孜不倦地创作,他曾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

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与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4 17:16,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