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区初为古蜀国蚕丛氏活动区域,蜀人以“南中为园苑,汶山为畜牧”。大约从传说中人皇时期至战国时期,蚕丛氏氐羌人即以松潘江源为轴心,向下迁徙,在历经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的演变过程后,逐渐完成了从游牧到狩猎又转事耕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夏商时期,羌区属梁州之域,松潘为梁州西北境。周代属冉部落境域,隶蜀国。公元前316年,巴蜀地区正式并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5年,蜀地实行郡县制,置湔氐道隶蜀郡,其疆界北到松潘,西到大渡河商河,羌区纳入中国版图。 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以冉地域设汶山郡,治地今茂县凤仪镇北,领绵县、广柔县、汶江县、蚕陵县、湔氐道等五县(道)。[1](P. 139)北川县属广柔县属地[2](P. 70),理县为广柔县属地[3](P. 69),松潘县属湔氐道[4](P. 2),汶川县属绵县[5](P. 59),黑水县属蚕陵县,茂县属汶江县、蚕陵县[6](P. 59)。公元前67年,省汶山郡,领五县(道)并于蜀郡,隶治成都。124年,复设汶山郡,仍领原五县(道)。三国蜀汉政权沿袭之,并新设都安(今都江堰市)、白马(今松潘县南部)、平康(今黑水县知木乡)三县,羌区松潘县南部地区改由白马县领属,黑水县由蚕陵、平康辖治。265年,绵县改名汶山县,汶江改广阳,湔氐改升迁,羌区建置顺隶之。 成汉政权治蜀,汶山郡沿袭旧制,无所拓展。随着成汉与东晋斗争日趋激烈,战乱频仍,羌区郡县荒芜。347年,成汉亡,蜀入东晋,汶山郡废广阳,侨置升迁县于今双流县境内的宁蜀郡。东晋年间,羌区已为中央政权所不及。420年,刘宋取晋,羌区未入版图。汶山郡仅领两县侨置都江堰,升迁侨置双流。南方僚人进入巴蜀,扩展到岷江上游地区,废蚕陵、平康二县,在今松潘境内僚人居地置甘松僚郡,黑水县由复置的蚕陵县领属。[7](P. 43)南齐在汶山县地设置北部都尉。南梁据蜀,除故侨置郡县外,籍内置汶川县,属汶山郡,其版图拓至汶、茂,其余无建置,此为汶川县名之始。[5](P. 63)522年,置绳州,辖汶山郡和新由北部都尉改置的北部郡,北部郡辖复置的广阳一县,北川属广阳县境域。 西魏改汶山郡隶益州,绳州仅辖北部郡一郡,汶山少有拓展。西魏初年,邓至国内附,赐封甘松开国子,以其地置甘松县,设郡隶绳州。北周初袭西魏旧制,至武帝,汶山建制才有所变更和拓展。564年,以绳州改汶州,仍领北部郡和汶山郡,羌区俱归版图。566年,于北部郡新置北川县,此为北川建县之始。[2](P. 71)同年,北周讨蚕陵,置冀州。569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迁治寒水驿。512年,郡上设总管府,长官称总管,代表朝廷管理地方,于龙固设抚州总管府,境域包括今汶、茂、松、理、黑片区。隋朝,蜀西北仍置抚州总管府,领郡县。583年,推行州县二级制,撤销汶山郡和北部郡,以汶州、扶州合并设置蜀州,以州辖县,羌区均隶蜀州。585年,改蜀州名会州,羌族地区隶会州。607年,罢州设郡,会州、翼州、覃州合并置汶山郡,领北周及隋初时所设置汶山、北川、汶川、交川、通化、左封、平康、翼水、翼针、江源、通轨十一县,汶山县为郡治地[6](P. 59),羌区悉归辖制。
唐代,由于吐蕃的崛起及其势力向东扩张,羌人独占羌区局面开始发生变化,羌区成为唐蕃势力的交汇地,其归属建置随着唐吐势力的交替而变化。618年,罢郡设州,复改汶山郡为会州,增置松州。621年,更会州为南会州。[5](P. 63)624年,白苟羌内附,于理县杂谷脑置维州。634年,改南会州名茂州,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北川、石泉两县仍隶茂州。唐高宗永徽年间,生羌相继或降或叛,羌区建置屡有废置。651年,并北川县入石泉县,石泉县仍隶茂州。[8](P. 146)742年,罢州设郡,茂州改称通化郡,改松州为交川郡,改维州为维川郡。 758年,复为茂州,改交川郡为松州,属剑南道。[4](P. 81)763年,吐蕃东进,羌区为唐吐争夺区域,隶属变更频繁。770年,吐蕃完全占领今松潘、理县、黑水一带。783年,清水结盟,剑南西川岷山以西,大渡河西、南皆为吐蕃,唯茂州、维州以西仍有争议。和平不久,双方又开战,其间各自辖地时归时丢,建置也时时更转。821年,“逻些会盟”规定,唐、蕃双方边界以“清水会盟”划定的地段为准,茂州以西皆为吐蕃地。“长庆会盟”后,西山茂州以西诸州,皆为吐蕃军事领地,羌区成为唐蕃势力的交汇地带。 唐末五代十国,今四川地区先后为十国中的前蜀和后蜀所辖,仍置茂州,领汶山县、汶川县、通化县、石泉县,羌区除松潘、黑水一带外,均在治内。宋代承袭唐、蕃结盟时的划界,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地区,即原茂州、维州地域,由宋王朝管辖,其余地域为吐蕃领地,双方关系稳定,建置无大变动。1001年,划四川地区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楚州路,总称为四川路,仍置茂州、维州,属益州路管辖。1059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今羌族地区随隶之。1076年,石泉县改隶绵州。1117年,于石泉县置石泉军。石泉军辖石泉、龙安、神泉三县,隶成都府路。1121年,石泉军降为军使,仍隶成都府路,军使不辖县,原辖三县还隶绵州。1125年,升石泉军使为石泉军,仍辖石泉、龙安、神泉三县,隶成都府路。[8](P. 147)1255年,石泉军迁治龙安县。
元朝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及军民府、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羌区正式出现由封建王朝正式册封的大批土司。元初,设松潘客迭威茂等处军民安抚司,治所今松潘县进安镇,属陕西等处行中书剩1260年,置“陕西四川行中书时。1264年,仍置威州,升石泉军为安州,石泉县隶安州,安州均隶成都府路。[8](P. 147)1272年,属吐蕃宣慰司,世祖至元中仍置茂州,属成都路,领汶山。1282年废,后又复置汶山、汶川二县。[6](P. 59)1286年,正式建立“四川行中书时,改“陕西四川行中书时为“陕西等处行中书时。1283年,改松潘客迭威茂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宣抚司,迁治汶川县,后还治今松潘县进安镇,羌区归其统辖。 有明一代,中央政府为稳定藏区,高度重视对羌区一代的行政建制与政治、军事控制,大量汉民也在此时开始进入羌区。羌区仍置茂州、安州、威州,隶属于成都府,仍置松州,属陕西行剩1374年,降安州为安县,石泉县与安县均隶成都府。1379年,并松州、潘州为松潘卫。[4](P. 81)1387年,设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改属四川都司。1047年,置杂谷安抚司。1566年,石泉县改隶龙安府。[8](P. 147)清初,仍置茂州、威州、石泉县,隶成都府。1652年,松潘卫入清版图。1674年,三藩叛乱期间,松潘卫随吴三桂叛清。1680年,收复松潘卫。1727年,省威州,升茂州为直隶州,属松茂道。1279年,设松潘厅。1752年,灭杂谷土司,实行改土归流,置杂谷厅,其土司所属领地重新划分,其中杂谷土司直属辖地,划为杂谷屯、甘堡屯、上孟屯、下孟屯、九子屯。二十五年,升松潘厅、杂谷厅为直隶厅。1803年,改杂谷直隶厅为理番直隶厅。[1](P. 161)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剩1913年又“废省澳道”,以道辖县,四川划为7道,羌区属川西道,次年改为西川道。同年,改茂州为茂县,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改理番直隶厅为理番县。1916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设置在后,乃复名北川县,隶西川道。[2](P. 71)1921年起,四川军阀割据的“防区制”正式形成,县级政区均由驻防军阀管辖,盛道形同虚设,羌区先后为邓锡侯、杨森、田颂尧等大、小军阀的防区。1921年,四川省正式撤道,各县均隶剩1927年,在今茂县设置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将松潘、理番、懋功、茂县、汶川五县和抚边、绥靖、崇化三屯划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屯殖区,归二十八军治理,军长邓锡侯兼督办。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羌区期间,设立“松理茂赤区”革命根据地、平南县和北川县苏维埃政府、茂县苏维埃政府、汶川县苏维埃政府、理番县苏维埃政府等,均隶属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1935年,川政统一,四川军阀混战中形成的防区制暂告结束,羌区由国民政府直辖。1936年,羌区置行政督察区,北川县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其余羌区均属设置于茂县的第十六行政督察区。1946年1月,改理番厅为理县。川政一统后,国民政府在羌区推行县、区、乡(镇)保甲制,区域包括岷江上游的今汶川、茂县以及理县的部分地区,主要在汉藏、汉羌杂居地及交通大道沿线地带,其余大部地区仍通过土司、头人、守备进行管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底,成都地区解放。次年1月,羌族地区相继解放。同年,撤销四川省,设立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政区。今羌族地区除北川县外均隶属于茂县专区,北川隶剑阁专区,两专区均属川西行政区管辖。1952年8月,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政区,复设四川省,茂县专区改隶四川省藏族自治区。同年,汶川县城自寒水驿迁往威州镇至今。1953年1月,剑阁专区改称广元专区,北川随属之。3月,广元专区撤销,北川县隶绵阳专区。3月14日,撤销茂县专区。4月27日,设立黑水县,以黑水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到1953年,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等羌族地区均由四川省藏族自治区辖制。 1954年3月,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首府由茂县凤仪镇迁往刷经寺。1955年11月9日,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1956年4月,撤销四川省藏族自治区办事处,设立马尔康县。1958年4月20日,撤销茂县、汶川两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以茂县、汶川两县及理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县治威州镇。1958年5月,阿坝藏族自治州州府驻地由刷经寺迁马尔康。 1960年8月,撤销理县,设立红原县,以刷经寺以北之上、中、下壤口和草地六寨、龙日等地为行政区域。理县的杂谷脑、米亚罗两个区并入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6月,汶川县恢复,以原汶川县并入茂汶羌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划为其行政区划,驻威州镇;恢复理县,以原理县并入茂汶羌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驻杂谷脑镇。1968年,北绵阳专区改称绵阳地区,北川隶属之。1985年5月,绵阳地区撤销,分置绵阳、广元、遂宁三市,北川县隶绵阳市。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州同时更名为茂县。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2008年5月12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治所曲山镇因大地震夷为平地。5月22日,北川县委县政府在安昌镇挂牌设立临时办事处。11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审查通过了北川新县城选址,新址位于安县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命名为永昌镇。 § 参考文献 : [1]阿坝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阿坝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2]北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北川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3]理县志编纂委员会.理县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4]松潘县志编纂委员会.松潘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5]汶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汶川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6]茂汶羌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茂汶羌族自治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 [7]黑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水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8]绵阳市志编撰委员会.绵阳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