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历史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6-9 10:36|查看: 124|评论: 0|来自: 《文史杂志》2011年第2期

三星堆纵目与参目头像新考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青铜立人像1尊,青铜人头像54尊,青铜面具20多件。[1]本文主要研究青铜像的头像,重点是头像的鼻口耳。为了叙述方便,故将立人像、人头像、面具的脸面部分都称为头像,包括人头像、兽头像或半人半兽的头像。以下将对几种头像的形态、名称、内涵及宗教意义进行考析。


一:三星堆的纵目头像

《华阳国志》有“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山海经·海内北经》有“|,其为人身黑首纵目。《楚辞大招》有“豕首纵目”。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注:“纵,一作从。”五臣注云“从,竖也。”《山海经·海外北经》载:烛龙“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郭璞注“直目,目从也”。

《史记·楚世家》载:“十一年,苏秦约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从长,即六国合纵的纵长。合纵,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东西为横,秦地偏西,六国在东,六国服从秦国谓之连横。

《辞海》对“纵”的一项释义为“亦作从,直,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南北之间。”人眼的横轴线与水平线基本重合,这样的平常眼可称为平目。三星堆出土的头像有这样的平目。纵目,从词义上讲应该与平目有区别的一种直目或竖目,其横轴线从上到下竖着。三星堆出土的多数头像,其眼睛的横轴线约呈30~45度上扬。这样的眼睛虽不是竖直成90度,也可以称为纵目。

尤其是那高1.80米的青铜立人像,多数学者认为是蜀族祖先蚕丛之像,或者是最尊贵天神与蜀族祖先合而为一的神像。其眼睛的横轴线也成倒八字上扬,也可称为纵目。这与《华阳国志》“蜀侯蚕丛,其目纵”的记载是一致的。


二:三星堆的参目头像

《招魂》是屈原以巫阳的口吻招楚怀王的亡魂。巫阳劝阻怀王亡魂不要去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也不要去天上和地下,其辞有云:“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豺狼纵目……往恐危身些!”“君天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参目虎首……恐自遗灾些!”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注:“言土伯之头,其貌如虎,而有三目。”此说不妥。《招魂》是说,天上有纵目的豺狼,地下有参目虎首的土伯。在这里说得十分明确,“纵目”与“参目”并存,“纵目”就是纵目,“参目”就是参目,两者绝不能混淆,也不能互代。这里,“参目”是相对于“纵目”而言。纵目的豺狼居于天上。大概古人认为,天上有太阳,比较炎热,人兽容易出汗,纵目与相应的纵眉,可使汗水流淌于鼻下而不浸入眼睛。还有一个可能是天上的豺狼向下看,地上的人感觉那眼睛是竖(纵)的。《蜀王本纪》说:“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在传说中,望帝杜宇是从天上下来的,那么,蜀族始祖蚕丛也应是从天上下来的。蚕丛纵目、蚕丛国的人都是纵目,可能与“从天堕”有关。

“参目虎首”的土伯在地下幽府。参,可作高出、长出解。《庄子·大宗师》有“玄冥之参寥”,杜甫《古柏行》有“黛色参天二千尺”,其中的参,是高出的意思。张衡《思玄赋》有“长余佩之参参”,参,是长的意思。参目,应该是眼球高出或长出眼眶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眼睛。参目虎首的土伯居于地下幽都,应是阴冷黑暗场所。大概古人认为要长出参目(眼球柱柄状凸出)才能看清事物。这可能具有生物学上的依据。水中能见度低,居于水下的虾和蟹的眼睛就需柱柄状凸出,大概与光照的强弱有关。

蟹与虾是节肢动物,都有一双柱柄状凸出的眼睛。李林思说:河蟹有“复眼一对,系由数百甚至上千个以上的六角形的单眼镶嵌组成,复眼中心为色素较深的视网膜部分。复眼具眼柄,眼柄分两节,节间有关节相连,既可直立,又可横卧,活动自如。直立时,将眼高举,利于旋视各方;卧倒时,借眼外侧的毛可以擦去眼睛表面的不洁之物。”姚国成说:“河虾‘额角’基部两侧有一对带柄的复眼,眼球(或为角膜)由许多个眼组成,眼柄基部能随意转动,在不扭转身体的情况下,能看见周围物体。”

三星堆二号埋藏坑出土三件柄状凸目青铜面具,大的一件高65厘米,宽138厘米,眼球向眼眶外柱柄状凸出16.5厘米,直径13.5厘米,中部有宽2.8厘米所谓箍。小的一件高82.5厘米,宽78厘米,眼球向眼眶外柱柄状凸出9厘米。另一件高84.3厘米,其他尺寸与小件相同。这类眼球向眼眶外柱柄状凸出的眼睛,可称为参目。

非常有意思的是,16.5厘米长的柱柄状凸目中间有一个2.8厘米宽的被称为“箍”的环形节,把凸目分成上下两部分,就与河蟹的带柄凸目非常相似。

河蟹的凸目也分为两节,中间有个关节相连,能自由转动、伸直和弯曲。据此,青铜头像参目中间的“环节”(箍)的作用也是把上下两部分连接起来,也能自由转动、伸直和弯曲,以扩大视野,保护眼球。否则,直棱棱的不能动的凸目,不但视野受限,而且易受伤害。这大概就是凸目有“箍”的秘密所在。

在士以上贵族的楚墓中,常有一种镇墓兽。胡雅丽《楚人宗教信仰刍议》说:“头为扁圆或椭圆形,双眼突出,口吐长舌,头插鹿角……长舌、突眼亦是主要表现形态。”埋在地下的古代楚墓中的镇墓兽,具有凸眼,口吐长舌,与《招魂》的土伯及三星堆的柱柄状凸目头像,有诸多相似,这恐怕不是偶然的。湖北江陵雨台山174号墓出土的单头镇墓兽,其图见张正明《楚文化史)图版。[4]包括高至喜主编《楚文物图典》所载镇墓兽在内,它们都与《招魂》“参目虎首”的土伯相似,与三星堆参目头像相似,因此,它们都可能是土伯,或土伯一类的神兽。这样来看,其“镇墓兽”的称谓似有可商之处。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头像,就眼睛的形态而言,可分为三种,即:平目、纵目、参目。可是,眼球成柱柄状凸的参目头像,在考古发掘刚刚露出土层时,就被称作纵目头像了。

1989年四川省文管会等《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称上述三件眼球柱状凸出的参目头像为“人面像”。[5]1992年,四川省文化厅等主编《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逊(巴蜀书社出版)将上述头像称作“纵目人面像”。屈小强等主编《三星堆文化》第七章:“青铜纵目人面像,正是蜀人祭祀的祖先神,也即《华阳国志》等典籍中记载的蚕丛的形象,是古蜀人的祖先偶像。”[6]嗣后,上述观点从者渐众。

1992年,陈德安先生《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青铜面具研究》提出兽面具的新观点,说:“此件青铜兽面具和同时出土的青铜人面具相去甚远,而非人面具……长而尖的兽耳似大象耳朵,口缝很大、吐舌、鼻翼成漩涡状卷起似牛鼻,下颌向前伸长等,这些都是兽类特征,可看作该族类的标志;至于眼睛成柱状向外长突,那更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怪兽形象……若果真兽面具是蚕丛象征,则仅说明蚕丛是从自然神转化为祖先神的,那也算后人‘宠神其祖’了,并非是蜀人祖先之偶像……这些‘百物之形’或兽面具代表着各种自然神灵……”[7]上述见解很有价值,值得重视。尽管《山海经》的《海外南经》有“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有“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南山经》有“其神皆龙身而人面”等,但是,三星堆出土有高1.8米的青铜立人像(图三)和多件青铜人头像,所以,这三件大耳阔口的兽类特征鲜明的“面具”,不会是蜀人祖先的偶像。

既然多数学者已将大型青铜立人像及多件青铜人头像称之为纵目,那么,眼球呈柱柄状凸出的青铜头像就该有个新称谓。这个柱柄状凸目应是屈原《招魂》“参目虎首”的参目。考虑到历史上已有纵目与参目的名称,而纵目已被沿用,那么,沿用参目,将是合情合理之事。


三:纵目、参目头像的宗教意义

据屈原《招魂》所述,在天上守关的是纵目的豺狼和虎豹,在地下幽府主宰的是土伯。这种土伯被描绘为像牛身体、虎头、参目(柱柄状凸目),有尖利角、血腥爪的四不像的怪异神兽。

陈德安说:三星堆的三件参目头像“口阔而深”,“口中舌微往外吐”、“兽耳,略成矩形,耳尖成桃尖状……短鼻梁,鼻翼成牛鼻状向上内卷”等。[8]它们可能是柱柄状凸目的牛首、虎首、豕首或其他兽头中的一种。严格地说,这三件仅仅是“面具”,而不是完整的实物,它们应该有身躯、四肢和头颅,可惜,这些都未能发现。如果这三件“面具”是《招魂》中土伯的头像,它们应有虎一般的大口和耳朵,还应有尖利的角、血腥爪和像牛的身躯。

对《招魂》“土伯九约”,汉王逸注:“约,屈也……言地有土伯,执卫门户,其身九屈”。这个注释是错误的;因为身体像牛,就不会像蛇一样九屈。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译为:“地神九位,手拿着绳索,头像老虎身像牛”[9],就没有说土伯身体九屈。《招魂》说天上有九关,有虎豹豺狼守关;地府有九门,有土伯把门。如一个门有一个土伯,该有九个。三星堆出土的参目头像只有三件,应该不是全部。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作出推测:三星堆先民有一座神殿、一座宗庙(或二者合一),其中陈设着天神、地祇、人鬼(祖先)的众多雕塑像。就空间而言,可以分为三种(三界),即天界、地界、地下幽府。其宗教意义是敬神的赐福,驱妖消灾,规劝世人修德行善。

三星堆出土一件定名为“铜鸟脚人像”的器物,是一个人双脚站在鸟头上(人腰以上,鸟颈以下皆残缺),我曾建议改名为“立人踏鸟青铜像”。这种鸟大概是屈原《离骚》中的凤凰、鸾鸟一类瑞鸟,它应该是寓意承托修德行善之人死后的灵魂升入天庭。1973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人物龙凤帛画》也表达了龙凤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内容。

三星堆还出土若干跪人像。这些跪人像可能是损德作恶造孽之人死后的魂魄被打入地府受惩罚的形象。《汉书·古今人表》载:“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因兹以列九等之序。”该表以德善标准把人分成九等,第一等是“上上圣人”,有尧、舜、禹等,第九等是“下下愚人”,有蚩尤、殷纣王、妲己、褒姒、吴王夫差、楚怀王夫人郑袖等。第一等人会升入天庭成神,第九等人可能会被打入地府跪着受罚。三星堆跪人像制作时代有可能是奴隶制时代;跪人中可能有奴隶或战俘,还会有损德作恶受罚之人。


四:结语

我们认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眼睛的横轴线与水平线呈30~45度,是纵目头像;眼球呈柱柄状凸出于眼眶之外的,是参目头像。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众多人头像、各式人面像,是神殿或宗庙中的天神、地祇、人鬼(祖先)的雕塑之像。参目头像是地下幽府土伯一类的怪异神兽的面像。还有其他祭器、动植物类器物,其数量惊人,说明神殿或宗庙规模很大。现在出土的器物,可能只有原物的三分之一。可能还有三分之二埋在三星堆,或由于异族劫掠或本族搬运而埋藏于异地。

史载楚族的巫风极盛。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说:“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汉书·地理志》:楚地之民“信巫鬼,重淫祀”。考古学界认为楚文化与古蜀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显示,古蜀国人崇巫信神习俗,与楚人相比,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者简介:
四川省科协(成都)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20:27,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