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黄庭坚因参修《神宗实录》被责“疵诋先烈,变乱事实”,遂贬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安置。绍圣二年(1095年)正月,黄庭坚赴贬所,到元符三年(1100年)出峡东归,他在蜀中生活了六年左右。黄庭坚在黔州、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与当地官吏和蜀人时相过从,交游唱和,成为巴蜀地域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有关黄庭坚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大多着眼于诗文的研究及其系年,对其平生交游则缺少专文论述。梳理黄庭坚与蜀中人士的交游,既可概见黄庭坚后期的生活面貌和心理状态,有利于更全面深入认识黄庭坚,同时也可对北宋后期巴蜀地域的文坛轮廓有更细致真切的了解和体会。
黄庭坚谪居黔州、戎州两地的交游人员如下: 1.黔南守曹谱,字伯达,洛阳人。黄庭坚有《送曹黔南口号》诗。 2.黔南守贾使君。贾使君,字信臣,甘肃人。黄庭坚有《赠黔南贾使君》诗。蜀本诗集注云“:贾使君,盖与曹伯达为代者。”即贾信臣是曹谱的继任者。又云:“信臣家世有北园,在崆峒山下,气象雄壮,花木茂密。信臣,贾使君字也。” 3.黔y张拢字茂宗,洛阳人。黄庭坚有《与黔y张茂宗》诗。按蜀本诗集注云:“山谷初到黔南,守曹谱伯达、y张旅宗,待之颇厚。山谷《与大主簿三十三书》云:太守曹供备谱,济阳之侄。通判张拢张景俭孙公休之妻弟。皆贤雅,相顾如骨肉。”山谷《与张叔和书》云:“庭坚至黔南将一月矣,曹守张y相待如骨肉。”又《与杨明叔书》云“:守y皆京洛人,好事尚文,不易得也。”黄庭坚在黔南的时候,曹谱、张露云淦奈友善,也多有照顾。 4.黔中吏杨皓,字明叔,眉州丹(今四川丹县)人,官于黔中,时山谷迁谪与之游。黄庭坚有《次韵杨明叔四首》、《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明叔{示二颂》等诗,与之唱和。黄庭坚赞扬杨皓:“杨明叔不病陋巷而乐其义,不卑小辟而尽其心,强学不已,未易量也。” 5.黔中参军李长倩,南充人。黄庭坚《书枯木道士赋后》云:“南充李长倩,骨清而气秀,是台阁中人也。于世俗事,窥其藩而不入,据其鼎而不尝也。其于儒学,必将升其堂而哜其u者也。长倩之参军事于黔中也,会余以罪窜逐在此,其相见如兄弟亲戚之謦其侧者也。” 6.泸州安抚使王献可,字补之,山西人,《山西通志》卷一二○有传。山谷《书阴真人诗三章》自题云:“书以与王泸州之季子。按:黄庭坚绍圣元年谪涪州时,王献可帅泸,遇之甚厚。献可曾遣其少子至黔省鲍,公集中有与其少子王秀才书,云车马远来,将父命以厚逐客者是已。盖王曾遣其季子至黔。此书相见时书。”《答王补之书》云:“今者不肖得罪简牍,弃绝明时,万死投荒,一身吊影,不复齿于士大夫矣。所以虽闻阁下近在泸南而不敢通书。”《祭王补之安抚文》亦云:“补之,泸州安抚使,使君于我无平生欢,自我投荒,恤予饥寒,有白头新,有倾盖旧,三月渡泸,一笑握手。” 7.戎州守彭道微,应不是蜀人。山谷《与侄朴书》云:“初到戎,彭道微作守,甚有亲亲之意。”但集中无诗及之。 8.戎州通判戴景宪,应不是蜀人。黄庭坚《与宋子茂书》云:“奉议其人,清慎和粹,年虽尚少,有老成之气,久与之游,可爱也。” 9.戎州吏李珍,当为蜀人。黄庭坚《写蔡明远帖与李珍跋尾》云:“戎州旧吏李珍,小心而办事。家有水竹亭馆,亦能婆娑风月,不甚出圭角于群吏间。余之窜戎州,使君彭道微,故人也,又与之有连,每遣珍来调护余逆旅之事,无不可人意。及余蒙恩东归,珍亦用年绩当赴吏部,复调护余行囊下荆州,不漏毛甲。余以疾留荆渚,珍告余而西。珍之勤恪,似不愧蔡明远也,故戏书鲁公明远帖与之。” 10.戎州吏廖琮,字致平,蜀人。黄庭坚为其父作《故僰道廖君画像》云:“廖君翰,字仲良,治生有猗顿之材,知子有朱公之智。初居郁鄢而迁于僰道,推郁鄢之田以业其兄,买山于夷户,即其人以耕,稼不征,其财力数年遂役属数百家,而富以十倍,乃大治产居,延儒学以为子师,礼游士以为子友。命子琮为进士,遂登嘉祐二年进士第。戎人仕于朝,自琮始。”可知廖琮之父廖翰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致富之后,又培养其子习修儒业,使其子科举为官,成为开戎州新风气的第一人。黄庭坚与廖琮交往比较密切,其家有绿枝,曾送与黄庭坚,黄有诗记其事。山谷有《戎州锁江磨崖留题》记载和其游赏锁江荔枝之事。在这篇题名中,黄庭坚提到一同游赏的人还有太守刘广之、张道源、徐天隐、石信道、成履中、文少延、史庆崇、杨中玉、张晦叔、汲南玉等人。此事还见于黄庭坚《书老杜诗真迹跋》。 11.徐_,字天隐。黄庭坚有《以十扇送徐天隐》《碾建溪第一奉邀徐天隐奉议并效建除体》、《再作答徐天隐》、《重赠徐天隐》等诗与之赠答唱和。《福建通志》卷六八有《徐_刑部文集一卷》,不知是否为其人之文集,待考。 12.江安令石谅,字信道,眉州人,家于江津,女嫁山谷之子。《氏族大全》卷八记载:“山谷子相,骨气厚,眉人石信道以女妻之,早岁成婚。”石信道时作泸州江安令。黄庭坚有《石信道诸子字训序》、《答石信道书》。黄庭坚有《次韵石七三六言七首》诗,石七三当是石信道家儿。 13.阆中吏王蕃,字观复,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人,沂公王曾之裔。时多以书从山谷问学。黄庭坚云:“王观复穷而不违仁,达而不病义,读书学文必以古人为师,造次颠沛必求知义者为友。”又《跋砥柱铭后》云:“营丘王蕃观复,居今而好古,抱质而学文,可望以立,不易方人,不知而不愠者也,故书砥柱铭遗之。”唐庚说:“或者便谓涪翁在宜城,观复以书相切磨,涪翁奇之,相与反复论辨,复书柳子厚效渊明古体诗十数解示之。”黄庭坚有《题王观复书后》、《书王观复乐府》、《跋书柳子厚诗》、《题王观复所作文后》、《和王观复洪驹父谒陈无已长句》等与之讨论书法诗文,指导王蕃的文学创作。 14.戎州吏文少激,名抗,临o(今属四川邛崃县)人。黄庭坚有《次韵奉答少激纪赠二首》、《次韵文少激判官祈雨有感》、《次韵少激甘露降太守居桃叶上》等诗。 15.李仔,字任道,蜀人,隐逸之士。山谷《与王观复书》有云:“有李仔任道,本梓人,而寓江津二十余年。其人言行有物,参道得其要,老成人也。”黄庭坚过江津,与李仔善,为其子写字序,有《李大耕大猎字序》云:“东川李任道,名其二子曰大耕大猎。任道,务学之良师,求益者之畏友也。”黄庭坚有《次韵李任道饮锁江亭》、《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三首》、《次韵任道食荔枝有感三首》、《以虎臂杖送李任道二首》、《答李任道谢分豆粥》等诗。此人当与山谷甚为相得,故交往频繁,唱和如许之多。 16.戎州吏黄斌老,潼川永泰(今属四川绵阳盐亭县)人,文与可之妻侄。登科y戎州,适山谷贬戎,遂与定交。其人精通乐谱,善画竹。山谷有《从斌老乞苦笋》、《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次韵谢斌老送墨竹十二韵》、《次韵黄斌老游池亭二首》、《又和二首》、《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二首》、《又和二首》、《次韵斌老冬至书怀示子舟篇末见及之作因以赠子舟归》、《戏题斌老所作两竹梢》、《奉次斌老送瘿木棋局八韵》等诗。黄斌老因为与文与可和苏轼有亲戚关系,且其人也颇有艺术才华,使得黄庭坚颇有亲亲之意,与之交往频繁。 17.黄ぃ字子舟,斌老之弟。其名字初非び胱又郏山谷以其尚气,故取二器以规之,举八行终朝郎郡y。山谷有《用前韵谢子舟为予作风雨竹》、《再用前韵咏子舟所作竹》、《戏咏子舟画两竹两YO》等诗,可见其人也颇通画艺。 18.画家石恪,字子专,成都人。性滑稽,有口辩,工画佛道人物。始师张南本,技进,益纵逸不守绳墨,多作戏笔,人物诡形殊状,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黄庭坚有《题石恪画尝醋翁》、《题石恪画织机图》等诗。 19.士人史应之,名铸,眉山人,客泸戎间。落魄无检,喜作鄙语,人以屠侩目之。黄庭坚有《史应之赞》《戏答史应之三首》、《应之送春花》、《谢应之》等诗。 20.宋完,戎州(今四川宜宾)人。黄庭坚有《宋完字序》,说宋完曾经有志从学于黄庭坚。 21.王公权,四川宜宾人。黄庭坚赞扬其家的荔枝绿酒是戎州第一,并作《荔支绿颂》(为王公权作):“王墙东之美酒,得妙用于六物,三危露以为味,荔支绿以为色,哀白头而投裔,每倾家以继酌,忘螭m之i触,见醉乡之城郭,扬大夫之拓落,陶征君之寂寞,惜此士之殊时,常生尘于尊勺”。刘m《龙云集》中有一篇《王公权墓志铭》,此人名王律,且“王氏世居临川,其后有徙居于庐陵之吉水者”,当知此王公权不是戎州之王公权。 22.成都教授家安国,字复礼,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博学,举进士不第,后随韩存宝征乞第得官,既而诸公举之,得成都教授。有《春秋通义》二十四卷,《平蛮录》三卷,《通义记》,其书均佚不传。有《范文正公祠堂记》文留存,见《成都文类》卷三十四。苏轼有《送安国教授归成都诗》,苏辙有《送家安国赴成都教授三绝》,黄庭坚有《送家安国教授成都》、《戏赠家安国》诗。 23.士人杨琳,字君全,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黄庭坚有《次韵杨君全送酒长句》、《次韵君全送春花》诗。 24.杨唬字景山,青神人,杨琳之弟。黄庭坚有《谢杨景山送惠酒器》、《与杨景山书古乐府因跋其后》。《中岩题字》记其从游云:“元符三年九月已巳,王元直携酒,帅杨君全、景山,酌张子t、介卿、黄鲁直于慈姥之东堂。” 25.眉州吏张祉,字介卿,雅安人,黄庭坚之外弟。山谷之姑是张介卿之母,介卿时为眉州青神尉。黄庭坚有《青神县尉厅葺城头旧屋作借景亭下瞰史家园水竹终日寂然了无人迹又当大木绿阴之间戏作长句奉呈信孺明府介卿少府》诗。黄庭坚《与介卿书》,以《次虎跳题名石刻》参考之,其题云:“涪翁既作武昌盐史,会江涨不能下峡,乃舟至青神省泵氏。元符三年七月辛卯,次虎跳,王颖叔泉起击彘酒,同之者廖养正兄弟┪迦恕⒀钕倘妗⒆S械馈⒌廊舜仍、孙叔慈。”《游中岩行记》云:“元符庚辰季秋之丁丑,尉张祉介卿及其兄搋子谦、┬大同、甥宋正臣端弼,邀予携茗来煮玉泉。同来者杨湛君L、张食衷叮自顷屡来,常若晦冥。是日天地开廓,极目千里。”可见黄庭坚游赏之乐。 26.士人程信孺,眉山人。山谷在青神有《与眉山程信孺帖》。曾与黄庭坚从游中岩。 27.士人蒲泰亨,字志同,青神人。山谷《游中岩行记》云:“九月甲子,与外弟张祉介卿赴蒲志同泰亨中岩之约”。黄庭坚有《和蒲泰亨四首》、《奉谢泰亨送酒》诗。 28.士人石长卿,眉山人。山谷有《试张通笔帖》云:“戎州城南僦舍中,眉山石长卿观书。”黄庭作坚有《送石长卿太学秋补》诗。 29.名士王庠,字周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黄庭坚说:“王庠周,荣州人,行已有耻,不妄取。”宋廉《宋黄庭坚书赠祖元师诗》中说王庠:“皇祐进士梦易之子,师之群,从弟程遵海之门人。七岁能文,后举八行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授潼川府教授,辞{,谥贤节先生。东坡、颖滨及范忠宣公皆称其人。所著有《冰集》二十卷,亦一知名之士。漫附及之,非惟见居士择友之精,而师之昆季,清标雅望,足以承居士崇奖之重,庶几览之者有所发哉。”黄庭坚有《戏用题元上人此君轩诗韵奉答周彦起予之作病眼空花句不及律书不成字》诗、《与王庠周彦书》。 30.居士吴元祥,眉山人。黄庭坚《陶兀居士赞》云:“眉山吴元祥,得意于酒,与世相忘者。史应之赞之曰:兀兀陶陶,陶陶兀兀,是醒是醉,布衣簪绂。涪翁乃名之陶兀居士而增赞之。” 31.冯寿,似为今重庆市江津人。黄庭坚过江津,与冯寿、李仔善,并为其作《乐间堂记》。 32.杨素翁,丹棱人。黄庭坚在戎州与之游,曾助黄庭坚刻杜子美巴蜀诗,建大雅堂。黄庭坚《刻杜子美巴蜀诗序》与《大雅堂记》皆记述其事。 33.荣州祖元大师,和义人。黄庭坚《书赠祖元师诗》中云:“师,和义人,族王氏,能用五行书察人休祥,性尤嗜琴,学之二十年弗厌。”黄庭坚有《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诗》、《元师自荣州来追送余于泸之江安绵水驿因复用旧所赋此君轩诗韵赠之并简元师从弟周彦公》诗。 34、简州景运戮醴兜廊耍城东道友,住景栽海其家风十二时似赵州东院西池,种竹两枝于宴坐轩中。黄庭坚有《觉范师种竹颂》、《题也足轩》(又作《H竹诗》)。 35、忠州太守王圣涂。王圣涂,名辟之,圣涂是其字也,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人。黄庭坚有《王圣涂二亭歌》诗。黄庭坚的《忠州复古记》云;“绍圣二年正月,知州事营丘王君辟之圣涂下车问民疾苦”。《书乐天忠州诗遗王圣徒》云:“营丘王圣徒守忠州,其治民事如庖丁之解牛”,云云。 36.万州太守{仲本,应不是蜀人。仲本,名宿。山谷过万州,高为太守。黄庭坚《西山南浦行记》云:“某蒙恩西归,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实与其从事谭处道俱来。”《香山寺行记》云:“太守高仲本率南昌黄鲁直、垫江谭处道同来。”有《万州太守高仲本宿约游岑公洞而夜雨连明戏作二首》《和高仲本喜相见》诗。 37.居士王朴,字子厚,隐居嘉州。明曹学佺缱《蜀中广记》卷一百八:“真休者,汉嘉僧,山谷所与游。清闲居士王朴之子也,善摸人物如真。”黄庭坚有《走笔谢王朴居士拄杖》、《戏答王居士送文石》诗。 38.李尧臣,字元叔,长林人。黄庭坚《李元叔墓志铭》云:“元叔李氏,讳尧臣,世为长林人。”李尧臣继室张氏,是黄庭坚姨母之女。黄庭坚《祭李元叔文》云:“我迁黔戎,形影相吊。衣我食我,岁使交道。” 39.李汉臣,字仲良,李尧臣之弟。李汉臣对黄庭坚颇多照顾。黄庭坚作有《李仲良墓志铭》、《祭李仲良长官文》。在《与欧阳元老书》中云“:如仲良于不肖,亲厚无可言者。”可见黄庭坚贬黔州时,李元叔仲良兄弟相继周之。 40.刘静翁,富顺(今属四川自贡)人。《别刘静翁序》:“富顺刘静翁,自成都来,集于僰道。”有《赠刘静翁颂四首》序云:“郑明举赠刘静翁四颂,劝之舍俗出家,词旨高迈,玩之不能释手。然静翁在家出家,无俗可舍,因戏作四颂以赠行。”其四云“:净名庞老总垂须,君幸元无免破除。心若出家身若住,何须更觅剃头书。”还有《再答静翁并以H竹一枝赠行四首》等。由此可知刘静翁似是居士,可能与黄庭坚谈论佛理。 41.蔺大节,字持正,涪陵(今属重庆市)人,似是富商。《朋乐堂记》“:涪陵蔺大节持正,喜延士大夫,宾礼之,甚有意。盖欲琢磨砻错,大成就其子弟也。” 42.士子于说,字习之,潼川(今四川绵阳)人。《朋乐堂记》:“有潼川于说习之来过予,求就学之地而不能也。” 43.赵B、蔡相、张溥、廖铎,蜀中士子。这四人与黄庭坚相游于戎州。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三首》云:“赵B子智者,荣人。蔡相次律、张溥宽夫,自不肖到戎州,朝夕相亲近。”又云:“廖铎宣叔者,尝东学京师,才性明利,甚不在人下,来相师用之意甚笃。” 黄庭坚在放还之日,因为江水涨潮未能出峡,于是他从戎州到青神探其姑母,与蜀中士人游会,这批人除了上面提到的人以外,还有:廖养正兄弟侄五人,杨咸孺(杨|),祝有道(祝林宗),道人慈元,孙叔慈,了贤,王箴元直,蒲锿コ迹石充君美,史戡彦祖等。 黄庭坚出峡时,在合江泛舟游安乐山。同游之人有:合江令尹白宗愈原道,索继万希一,文苑颍见黄庭坚《游泸州合江县安乐山行记》。 44.范廖,字信中,蜀人。范信中因黄庭坚在蜀中之时无缘相识相从,就不远万里从蜀来到宜州贬所陪伴黄庭坚。范信中在《乙酉家乘序》中云:“崇宁甲申秋,余客建康,闻山谷先生谪居岭表,恨不识之,遂大江,历湓浦,舍舟于洞庭,取道荆湘以趋八桂,至乙酉三月十四日始达宜州,寓宿崇宁寺,翌日谒先生于僦舍。于是忘其道涂之劳,亦不知瘴疠之可畏耳。自比日奉杖屦,至五月七日同徙居于南楼,围棋诵书,对榻夜语,举酒浩歌,跬步不相舍。”范信中渡江乘舟不顾道途艰难来到宜州,陪侍左右,堪称倾慕至深。黄庭坚去世之时,亲人弟子无一人在其侧,是范信中为之经理后事。而后,范信中还把黄庭坚所著《乙酉家乘》“镂板”传之于世人,让黄庭坚高洁的人格风神为众人所知晓。范信中于黄庭坚,其深情厚谊可为万代世人之表率.黄庭坚有《和范信中寓居崇宁遇雨二首》,其中有“当年游侠成都路,黄犬苍鹰伐狐兔。二十始肯为儒生,行寻丈人奉巾屦”之句,可见范信中的早年性格和生活轨迹。黄庭坚还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范信中千里追随他于宜州的事迹:“范公来寻八桂路,走避俗人如脱兔。衣囊夜雨寄禅家,行潦升阶漂两屦。”在黄庭坚的笔下,范信中就是一位超凡脱俗的豪侠之士。 黄庭坚的诗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版本是蜀人刻印本,最早为黄庭坚诗集作注的也是蜀人。蜀人的注本在后来也无人出其右者。清人说黄庭坚的诗集“皆赖注本以传耳”。蜀人对黄庭坚之情可谓厚,蜀人对黄庭坚之功也可谓大矣。
从黄庭坚在蜀中的交游可以见到,黄庭坚虽然被贬谪荒远落后的黔州戎州,在政治上受到压抑和打击,但他在蜀地并未受到冷落和非人的待遇。无论是黔州官吏还是戎州官吏,都对黄庭坚极为友善厚待,对其生活也颇为照顾,并没有把黄庭坚当做罪人进行管制。如在黔州,黔守曹谱、黔y张戮投曰仆ゼ峒其亲善,并与其游赏唱和。在戎州,戎守彭道微经常派府吏李珍去照顾黄庭坚。在蜀中其他地方的官员也对黄庭坚极为亲近。如泸州帅王献可不仅主动结交黄庭坚,还派其子亲自到黔州探望。王蕃在阆州为官,经常与黄庭坚书信往来问学,切磋诗文。黄庭坚出蜀滞留荆州时,王蕃亲往荆州相见。黄庭坚在蜀时交往最多的还是蜀中人士,他们中有为官者,如杨明叔、黄斌老、文少激、廖致平,也有普通的士子,如杨君全、杨景山、杨素翁,有隐居之士,如李任道、王朴,有方外之人,如祖元大师、觉范、慈元等,还有很多普通平民。蜀中士人对黄庭坚可谓厚礼有加。如石信道不顾黄庭坚的政治身份,与之结为姻亲。黄庭坚离蜀,祖元不远七百里路之遥亲往泸川为黄庭坚饯别。更有甚者,当黄庭坚贬谪宜州之时,蜀人范信中不畏艰难千里追随黄庭坚于蛮荒之地,陪伴黄庭坚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周季凤《山谷集序》云“:山谷先生罹史,谪涪徙戎,两川士从之游。”明人曹学佺缢祷仆ゼ嵩谑竦亍胺爬松剿间,初不知有迁谪困穷之意”。魏了翁也曾经有过对比“:前辈谪居,类为州县长吏所不礼,甚者恫疑虚喝,或又从而加害焉。太史(指黄庭坚)居黔中,守贰曹伯达、张茂宗既善遇之,虽一掾曹亦致蔬笋之馈,风味良不浅矣。”的确,在蜀人的心目中,没有迁谪之罪臣,只有倾心向慕之文化名士。他们把黄庭坚看做是老师和亲友,向他请学问道,讨教诗文做法,并请黄庭坚为其子女取字作序,送给黄庭坚蔬菜、春花、美酒和酒器,和他一道登临游览,诗文酬唱。他们没有政治上的避忌,与黄庭坚自由亲切交往。这实际上正体现出蜀人独特的性格气质(不循规蹈矩)和巴蜀地域的传统文化精神(崇文)。巴蜀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醇美的风土人情,也在此得到真切而又具体的展现。 黄庭坚的蜀中交游,使他在残酷的政治打击之下保持着良好的心态,最终能“生出瞿塘滟预关”。蜀中官吏的友好相待,蜀中士人的尊师向学,以及与方外之人的谈佛论道,都冲淡了黄庭坚的压抑心情和精神痛苦。他在没有歧视和侮辱的友好环境中平复着创伤,养心治性,不仅个人性情修养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而且其文学观念也再次发生转变。而巴蜀地域尤其是黔州戎州地域稀薄的文化风气也因黄庭坚的到来得到逐步改变。一时之间,冷落荒芜的黔州戎州之地,因为士子的从游问学而变得热闹起来,以至于吸引了一些市井之人也来从学门下。不仅如此,黄庭坚的文学盛名,也推动了黔州戎州地区文人之间的诗酒雅会。如戎州太守刘广之就在锁江亭举行荔枝宴饮之会,参与者甚众。这样的文人诗酒雅会定然不只一次,从黄庭坚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官吏生日还是各种节日,都应该会举行集会,文人之间也相互有诗词唱和。文人诗酒唱和自然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并有力地刺激了世人的向学之风。 黄庭坚除了参与文人集会,诗词唱酬,还积极从事文化传播和教育活动。《刻杜子美巴蜀诗序》言“:自予谪居黔州,欲属一奇士而有力者,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夔州诗,使大雅之音久湮没而复盈三巴之耳”,但“目前所见碌碌,不能办事”,即找不到热心此事之人,所以只能暂时搁置。后来有丹杨素翁“扁舟,蹴犍为,略陵云,下郁鄢”,来戎州访问黄庭坚,“闻之欣然”,“请攻坚石,摹善工”,“作堂以宇之”,完成了黄庭坚的心愿,成为“西州之盛事”。黄庭坚为之题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表彰杨素翁之功德。这是黄庭坚对当地文化建设的一项积极贡献。 黄庭坚抛开个人之遭遇,为两川士子勤奋讲学。《豫章传》“:与后生讲学,孜孜不担两川人士争从之游,经公指授,下笔皆有可观。”《宋史》本传亦云:“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黄庭坚谆谆教诲蜀中士子,培养了一批蜀中文学队伍,形成所谓“蜀江西君子”群体。巴蜀文学在北宋后期曾涌现大量的作家,再次掀起文学高潮,这与黄庭坚的贡献密不可分。杨皓(明叔)是黄庭坚在蜀门人中较为显著者,他曾说:“杨明叔惠诗,格律词意皆薰沐,去其旧习,予为之喜而不寐……明叔言行有法,当官又敏于事而恤民,故予期之以远者大者”,并因之托付其传承“斯文”之重任。蜀人范祖禹的儿子范温也曾学诗于黄庭坚。吕本中《紫薇诗话》云:“表叔范元实既从山谷学诗,要字字有来处。”范元实即范温,他学诗于黄庭坚,可见他对黄庭坚诗法的继承。由此种种,皆可见黄庭坚对蜀中后学之影响 黄庭坚在戎州生活困顿,虽然慕名求学者甚多,但却从不收受任何“束”。黄庭坚的高尚人品和渊博学识,以及对蜀中士人的深情厚谊,赢得了蜀人的衷心爱戴和尊崇。蜀人把他和苏轼相配,并称“苏黄”。就此而言,黄庭坚于巴蜀文学在北宋后期的发展和影响,应该说深具影响力。他在蜀地的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巴蜀地域的向化之风。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