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熊猫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5熊猫网 学术文献历史 详细内容
发布者: 金达莱|2011-5-31 11:50|查看: 196|评论: 0|来自: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一一年第二期

东晋时期侨置巴西郡诸问题考

大量侨置州郡县是东晋南朝时期行政建置的突出特点。据统计,东晋、宋、齐时期侨置州、郡、县的数量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巴西郡设于东汉末,郡治阆中,东晋时期也曾侨置他处。对于侨置的具体情况,史载不详且歧见纷出,莫衷一是。本文拟对东晋侨置巴西郡的时间、郡治及原因三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巴西郡的侨置时间

最早记述巴西郡侨置事件的是沈约《宋书州郡志四》:“北巴西太守,《何志》不注置立,《宋起居注》:文帝元嘉十二年于剑南立北巴西郡,属益州,今益州无此郡,又《永初郡国》、何、徐梁州并有北巴西而益州无,疑是益部侨立,寻剩梁州北巴西是晋末所立”。这段文字将巴西郡、北巴西郡,益州、梁州混淆,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为后代巴西郡侨置问题聚讼不绝之源。胡阿祥先生指出:“《考表》谓:据志文,东晋末所立、《永初郡国》及何徐并有之梁州北巴西郡为实郡,即晋旧巴西郡;此实郡之沿革,《宋志》误记在益州刺史巴西太守条。”同时胡阿祥认为《宋书州郡志四》的“益州巴西太守”条应移至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条下。虽然如此,《宋书》仍然明确表示侨置巴西郡的时间在晋末。

龙显昭先生根据《宋书州郡志四》“巴西太守”条中有“晋武帝立”之语认为“晋武帝”当为“晋孝武帝”之误。因为晋武帝时天下未乱,不当侨置州郡,晋孝武帝时(373~396)晋朝夺回梁益二州恢复行政建制,故侨置当在此时。

胡阿祥先生在其《宋书州郡志汇释》一书中指出,侨巴西郡置立的确切时间不详,但在永和三年(347)之前。

笔者认为,历史文献中关于巴西郡侨置问题的记载虽然简略且有舛误,但如果仔细推敲还是可以确定巴西郡侨置时间的。《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载永嘉四年(310)谯登进据涪城时,“巴蜀为语曰:‘谯登治涪城,文石在巴西,张罗守合水,巴氐那得前’”,此处将涪城与巴西并列,显然巴西郡仍治阆中。谯登占领涪城之事在《十六国春秋》《蜀鉴》《资治通鉴》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内容基本相同,当为信史。可见,在公元310年前后,巴西郡仍治阆中。

公元304年,李雄称成都王,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338年,李寿立,改国号汉,史称成汉,347年3、4月间,成汉为桓温所灭。成汉政权统治的40多年时间里,巴蜀地区战乱频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存,成汉政权与当地土著之间的关系始终势如水火,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成汉政权有兴趣、有精力、有能力设置侨郡管理流亡的巴蜀土著。虽然成汉时期曾在邛崃山外侨立过汉原、沈黎两郡,但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在巴蜀土著集中的四川盆地内尚无侨置郡县的记载,因此在成汉政权期间侨置巴西郡于涪城(详下)是不可能的。

南宋郭允蹈《蜀鉴》卷五记载:“永和三年(347)梓潼郡侨置巴西,治今绵州”。宋代的绵州州治即东晋时期的涪城。这条文献表明,永和三年梓潼郡侨置涪城时,涪城已属巴西郡(涪城此前属广汉郡),而且巴西郡的侨置在梓潼郡之前。《蜀鉴》卷五记同年12月:“振威护军萧敬文杀杨谦于涪城,遂取巴西”。亦可证此时巴西已侨置涪城。

综上,巴西郡侨置涪城的时间在成汉政权灭亡之后,又在梓潼郡侨置涪城之前,而两件事均发生在永和三年,因此,巴西郡侨置涪城的时间可锁定为永和三年,即347年。

《宋书州郡四》说巴西太守“晋武帝立”,龙显昭先生已指出晋武帝当为晋孝武帝之误,有《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神泉县,本汉涪县地,晋孝武帝于此侨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的记载为证,当无异议。但前文已经述及侨置巴西郡的时间是在永和三年(347),而不是晋孝武帝(373~396)时,对此该如何理解?

由于桓温志不在蜀,在成都仅呆了一个月即返回江陵。成汉灭亡后,东晋任命周抚为益州刺史,但成汉残余势力在王誓、邓定、隗文等率领下不断起兵反叛,直到349年,周抚才重新平定益州,351年又镇压了萧敬文的反叛。366年晋朝宗室司马勋又发动叛乱,次年被平定。司马勋被镇压不久,前秦苻坚又率兵攻取梁、益二州,直到385年东晋才得以重新控制梁、益二州。因此,在成汉灭亡以后的30多年间,东晋在巴蜀地区的统治长期不稳。直到385年以后,东晋政权才稍得喘息,在涪县附近设置了西充、汉昌二侨县,属侨巴西郡。可能此举被史家误解为巴西郡的侨置,这才有了侨巴西郡为晋末所立的看法。


二:侨巴西郡的郡治

关于侨巴西郡的郡治,似乎是不争的话题,其实不然。虽然学术界多认为在益州的涪城(今绵阳涪城区),而任乃强先生独将其置于今巴中附近,称为北巴西郡,郡治阆中的仍为巴西郡,且将侨置时间定为刘宋时期。

笔者认为,任乃强先生不仅将巴西郡侨置的时间和侨郡名称弄错,把侨巴西郡郡治置于巴中一带也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第一,据《蜀鉴》卷四“李寿纵獠于蜀”记载:“晋康帝建元元年(343),蜀李寿从牂牁引獠入蜀”。同卷:“蜀本无獠,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家”。《晋书》卷八十四《殷仲堪传》载东晋时期“巴宕二郡为群獠所复,城邑空虚,士庶流亡,要害膏腴,皆为獠有”。巴中即位于巴西、渠川、宕渠一带,为僚人较早入蜀的地区,也是僚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一方面原住民大量流出,另一方面僚人汹涌入境,《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九“巴州”记载:“巴州清化郡……李特孙寿时有群獠十余万从南越入蜀汉间,散居山谷,因流布在此地,后遂为獠所据,历代羁縻,不置郡县”。明言因僚人占据未置郡县,何来侨巴西郡?相反,刘宋时期为加强对该地僚人管理,“乃于巴岭南置归化、北水二郡,以领獠户”,《魏书》卷一百一“獠”也载:北魏占领巴西郡时期“乃立巴州以统诸獠”,这些事实都说明在巴中一带侨置巴西郡是不可能的。

第二,涪县多为平原、丘陵,涪城一带为涪江冲积平原,适合居住,地形地貌与阆中非常相似,甚至三面环水之态亦颇类阆中。部分巴西郡民流亡并停留在此的可能性很大。由于谯氏是巴西著名大姓,有较强的号召力,因此谯登招募的士兵中当有不少同族同乡。同时,谯登在袭杀巴西太守马脱后从宕渠进据涪城,需经过巴西,此行也会带走相当数量的族人甚至其他巴西百姓。《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绵州”条记有谯周墓,即是谯氏流寓该地的证明。

第三,在阆中复置巴西郡时,为区别侨郡而加上一个“北”字,从而被称为“北巴西郡”。从地理方位看,阆中在巴中之西南,绵阳之东稍偏北。虽然从纬度看,阆中仅仅比绵阳稍偏北一点,但从交通路线看,古代从阆中到涪城需要先南行至南部境内再转西行经盐亭到涪城,所以时人视阆中在涪城之北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历史文献中提及涪城(涪县或绵州)巴西郡的颇多。如《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绵州昌明县”:“本汉涪县地,晋孝武帝自白沙戍移汉昌县侨理于此,仍属巴西郡”。又如,《舆地广记》卷二十九“成都府路上”:“上绵州,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晋宋齐属梓潼郡,后置巴西郡”,《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十三“绵州”条:“三国汉改属梓潼郡,晋曰涪城。永嘉后,徙梓潼郡来治,后又移巴西郡于涪城”,这些文献均明确表示侨巴西郡郡治在涪城。

值得注意的是,侨巴西郡郡治还有一说,此说长期为学界忽略。《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九“临江县”:“本汉旧县也,属巴郡,梁立郡于此,县本以临江川为名,东溪水在郡东南三里,源自南宾县,南流于江。故石城在县东一百里,当江岷之北岸,李雄之乱,巴西郡寄治此城,其城四面悬绝焉。”《蜀中广记》卷十九:“按《寰宇記》,石城在临江县东百里,岷江之北岸,李雄之乱,巴西郡寄理于此。城四面悬绝,亦谓之巴子城矣”。清陶澍《蜀輶日记》嘉庆十五年十月初九日记:“自忠州东下五十里有黄华洲,一曰皇华城,在大江中,周遭十余里,四面悬绝……李雄之乱,巴西郡亦寄理于此”。此说颇值得怀疑,一则皇华城距忠州仅五十里,不合百里之数;二则皇华城“四面悬绝”之势并不明显;三则皇华城处于大江之中,实为江中之洲,并不在“江岷之北岸”。其实,关于“石城”的记载早在《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就有:“江水又东得黄华水口,江浦也,左迳石城南”。由此可知,石城在黄华水口下游,稽核该地区地形地貌,恰石宝寨所在山体符合条件。石宝寨在长江北岸,距忠州水路32公里,陆路45公里,约合汉魏百里之数,且孤峰突起、四面悬绝之势也完全符合文献记载。

三峡地区“石城”不止石宝寨一处,《华阳国志》说朐忍有“大小石城”,任桂园先生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大石城”为云阳磨盘寨,“小石城”为万州天生城。

笔者认为,这两个“石城”皆不符合《太平寰宇记》所载“石城”的条件:一则两石城距忠州均远超百里,稍近的天生城即达88公里(指水路,陆路更远),磨盘寨则在100公里以上;二则天生城仅三面悬绝,南面有缓坡可上,地形地貌亦有所不符。由于巴蜀之民在成汉时期大量逃亡到荆湘地区(详下),因此,梁、益二州及其不少郡县曾侨置于此,如梁州就曾侨置于尽。州的襄阳。巴西郡人在成汉时期流亡荆湘地区的也较多,故巴西郡曾一度侨置于忠县石宝寨也不无可能,只是由于文献不足征,尚难定论。


三:侨置巴西郡的原因

巴西郡的侨置在我国州郡侨置历史上是较早的。巴西、梓潼两郡同治一处,是为双头郡,胡阿祥认为这是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双头郡。

东晋时期,江南一带侨置郡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民南下。巴西郡远在巴蜀盆地,与江南相距甚远,历史背景有所不同,其侨置的具体原因也当有异。笔者认为,侨置巴西郡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连年战争导致巴西郡人口大量逃亡

巴西郡一带从东汉顺帝时期板楯蛮造反开始,历经东汉末的蜀魏之争、流民之乱、桓温平蜀等大规模兵燹,其间除大量人员死亡外,也有不少百姓逃亡。据学术界估计,梁、益二州逃往云南、荆湘等地的户数约10余万至20万户,数量达六七十万人。成汉时期,成汉政权与晋在巴西郡一带展开拉锯战,巴西土著惨遭荼毒,或被杀,或逃亡。如前所述,巴西郡土著有不少迁往涪城,这为在涪城侨置巴西郡准备了基础条件。

(二)李寿纵僚于蜀

李寿篡位后,因巴蜀大地人口流失严重,无法支撑政权和军队,同时为了不让东晋政权拥有牂牁一带的人口,李寿决定大量招引这一带的僚人入蜀。饱受战乱之苦的僚人自此便势如潮水般进入巴蜀大地,短短几年时间,巴蜀地区即弥山跨谷,尽是僚人。“蜀本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家。”巴西郡首当其冲,情况十分突出,“巴宕二郡为群僚所复,城邑空虚,士庶流亡,要害膏腴,皆为僚有。”

由于士庶流亡和僚人入侵,巴西郡在成汉政权晚期已物是人非,尚处于氏族社会阶段的僚人根本不适合郡县制管理,加之战乱频仍,成汉政权也无暇顾及,所以巴西郡此时已名存实亡,东晋政权不得已在巴西郡流民较集中的涪县侨置新的巴西郡,此举既有安抚巴西流民之意,也是对当年谯登英勇守城抗汉壮举之旌表。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赵炳清先生热情帮助,谨致谢忱!)


作者简介:
蒋晓春(1974~),男,四川华蓥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巴蜀文化研究。

己到尾 ●● 已到头

最新评论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8:49,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