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军政制度,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首创,贯穿整个清代。“我朝定鼎以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屯驻京师,以绿营兵隶督抚、提镇,分驻各省。其紧要地方更设立驻防旗营。”国部分驻防地突破“旗营”限制,宛如“城”,时人称为“满城”。成都满城即为其一。
“满城”城在府西头,特为旗人发帑修。 仿佛营规何日起?康熙五十七年秋。 这是清人吴好山的一首竹枝词。嘉庆《成都县志》卷一记载:“满城,在成都府城西,康熙五十七年建筑。”《大清圣祖仁康熙徨帝实录六》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八月庚寅,“四川巡抚年羹尧疏言:‘川省地居边远,内有土司番人聚处,外与青海西藏接壤,最为紧要。虽经设有提镇,而选取兵丁,外省人多,本省人少,以致心意不同,难以训练。见今驻扎成都之荆州满洲兵丁,与民甚是相安。请将此满洲兵丁酌量留于成都。省城西门外空地造房,可驻兵一千。若添设副都统一员管辖,再将章京等官照兵数量选留驻,则边疆既可宣威,内地亦资防守。第今正值用兵之时,应将此事暂缓,其修葺城墙,盖造兵丁住房之处,理应预为料理。’得旨:‘年羹尧欲于四川设立满洲兵丁,似属甚是。著议政大臣等会议面奏。’至是,议复:‘……其盖造兵丁住房等项,交年羹尧预为料理。’从之。”由此可见,上引吴好山的竹枝词所记成都满城建城时间,当属可信。 湖北“荆州”拨火烟,成都旗众胜于前。 康熙六十升平日,自楚移来是在年。 此竹枝词记移民事。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二载:“康熙六十年,由湖北荆州拨防来川时满洲蒙古共二千余户,丁口五千名余。”三峨樵子注解杨燮《锦城竹枝词》有“康熙五十七年(1718),以分防披甲兵丁散住不齐,始于成都之西角筑为‘满城’,今‘支机石庙’碑有云:‘我旗人自康熙六十年间,由楚移蜀’云云,是又由湖北荆州移来者也。” 不将散处失深谋,蒙古兵丁杂“满洲”。 四里五分城筑就,胡同巷里息貌豺。 成都“满城”的人口由满洲、蒙古八旗构成。“康熙六十年,由湖北荆州拨防来川时满洲蒙古共二千余户,丁口五千名余。”满蒙八旗兵以三甲为一旗,共二十四旗。嘉庆《四川通志》卷二十四载:“城垣周四里五分。计八百一十一丈七尺三寸。高一丈三尺八寸”。八旗兵住在“胡同巷里”。“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条。”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却说胡同是三十二条。其实,后来由于人口增多,又新建了一些坊巷,兵丁胡同达到四十二条。众多的胡同,以今长顺街为线,左翼东四旗,右翼西四旗。傅崇矩《成都通览》称满城“以形势观之有如蜈蚣形状:将军帅府,居蜈蚣之头;大街一条直达北门,如蜈蚣之身;各胡同左右排比,如蜈蚣之足。” 满城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空间,四周城墙,规定只能八旗人居住,禁止民人入内,禁止旗民与汉族通婚等等。
作为相对独立的满城,它与成都城有无联系? 本是“芙蓉城”一座,“蓉城”以内请分明。 “满城”又共“皇城”在,三座城成一座城。 秦惠文王时,张仪、张若仿咸阳筑大城,并在大城西侧筑少城。隋代,蜀王秀在城西南二隅增筑少城。唐僖宗时,高骄又筑罗城。明初,朱椿修建蜀王府城。至清代,人们在明城基础上重建大城,蜀王府被改建为贡院,并四面筑城墙,即“皇城”。西南隅“满城”修建后,就形成以皇城为中心,大城包满城,城套城的三重城格局。 “鼓楼”西望“满城”宽,“鼓楼”南望“王城”蟠。 “鼓楼”东望人烟密,“鼓楼”北望号营盘。 南文北武各争奇,东富西贫试可疑。 一座城中同住下,然何分别竟如斯? 前一首作者杨燮以“鼓楼”为立脚点,展现出全城的直观映像:满城众多狭长的胡同,体现其城宽。“王城”(皇城)盛大。东面是大城,工商业聚集,“人烟密”。北为绿营练兵场地营盘)。此竹枝词所言与同治《重修成都县志》中省城图基本符合。而后一首作者吴好山则对成都城市社会功能分区有较深认识:南边是文人汇聚之地,北边则为军事驻地场所;满城内的旗人相对东边汉城的人生活较为贫困。此说与清朝中后期旗人严重的生计问题是一致的。 傍“陕西街”回子窠,中间水达“满城”河。 三交界处音尤杂,京话秦腔“默德那”。 应金华《天府首邑──成都》一文中也提到,清朝当局将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省的一些回民迁移成都,在满城东侧与宫苑之间设回民区。旗人、汉人、回回人交界,“音尤杂”,体现出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满城与外部有一定联系。
满城的生活环境及旗人的社会生活面貌自有它独特之处。竹枝词以其风趣幽默的形式对社会生活关注较多,弥补了正史之不足。 右“半边桥”作妾观,左“半边桥”当郎看。 筑城桥上水流下,同一桥身见面难。 “城根”内外“半边”存,满汉分开莫乱论。 铁桥作桥真个好,“小东门”又“水西六。” 两首词均以“半边桥”为切入点。同治《重修成都县志》云:“半边桥,半满城内,跨金水河。”上引第一首是比喻,满城城墙骑桥而筑,桥的一半在满城,一半在汉城。后一首“城根”,指位于满城城墙边的大街(东城根街和西城根街)。两条城根街之间的区域即为满城,之外为汉城。嘉庆《成都县志》说:满城“门五:大东门、小东门、北门、南门、大城西门”。“小东门”,位于半边桥边。出小东门,即为大城内的“水西门”。“满汉分开莫乱论”,乃点精之笔,一语道出满城的封闭性。徐孝恢遗稿《关于成都“满城”的回忆点滴》中也提到“在宣统以前,汉人很少进入少城游览,旗下人也少到大城活动,彼此界线森严。 “满洲城”静不繁华,种树栽花各有涯。 好景一年看不尽,炎天“武庙”赏荷花。 旗人爱种树、栽花,满城内一年四季景色秀美。荷花是其一大特色。同治《重修成都县志》载:“武庙,在满城军署前,国朝乾隆憋卯年(1783)建修,名关帝庙。左有莲池,右有太极池。引金水河由正殿前横过。”傅崇矩在《成都通览》中对满城环境也有类似描述:“城内景物清幽,花木甚多,空气清新,鸠声树影,令人神畅。” “小东门”与“娘娘庙”,“安顺桥”头花市分。 卖尽千筐供佛少,日高齐上万乌云。 小东门,是满城的一道城门。同治《重修成都县志》说,娘娘庙“在满城内都统街。正白旗二甲建。”旗人爱花,有固定地点的花市自不足为怪。 “西教潮兵旗下家,一心崇俭黜浮华。 马肠零截小猪肉,难等关钱贱卖花。 “西教潮是八旗兵练武场所。清中后期的旗人“崇俭黜浮华”,生活简单朴素,卖花成为谋生手段之一。为了能吃上“马肠零截小猪肉”,等不及关钱即将花贱卖。 父母心肠皆爱子,学文原来可粗疏。 从头尾起连篇去,好看旗童倒读书。 各家字体各家风,自古莺龙异样雄。 试看旗人开笔阵,清书不与汉书同。 康熙移驻旗人来,嘉庆八年旗学开。 《满汉四书》念时艺,蓝衫骑马伴游回。 前两首力图体现满文与汉文的显著不同。满文与汉文虽均为竖排,但汉文从右往左看;满文却是从左往右看,因此谓“倒读书”。后一首交代嘉庆八年(1803)开始设旗学,将汉人的经典著作《四书》翻译成满文供旗人学习。这些都表明统治者对旗人教育相当重视,坚持使用自己的语言,并勤练“骑射”,保持满族的纯正。 综上所述,成都竹枝词较为翔实地展现了成都满城的修建、满城与成都城的关系以及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风貌,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清代成都历史文化与满、汉交流史开拓了新的视野。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成都)硕士研究生 |
『主编』 雷康 电话:1308 6666 318, 180 8010 2770 - 邮箱:3214616@QQ.com (如有侵权,务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