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源自:《经理人》 原文标题:厦门市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来源:中国经济网近年来,厦门以“三师共管”团队服务为特色,重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成居民与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一起签约的单个医疗服务链模式,为分级诊疗探索出新蓝本。截至目前,厦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77.89万人,签约覆盖率32.28%;重点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服务15.32万人,签约率70.05%。
厦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积极探索厦门特色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医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签约居民在基层就诊既减轻了去大医院排队的辛苦,而且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药费支出更少。签约居民综合满意度95.22%,在签约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意愿达89.46%,信息准确率达到96.01%,夯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石。公卫+家签组合推进后,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局面,医生居民双方互动、信任度增加,管理更加有效,签约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率达到63.74%;签约65岁以上老年人在基层就诊率达到67.33%;签约高血压患者在基层就诊率高达87.46%;签约糖尿病患者在基层就诊率高达88.47%。厦门市在2018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省级绩效评价中排名第一。
厦门市家庭医生签约方案优先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服务,签约居民可享受个性化健康管理、慢病患者延长处方用药、优先预约大医院专家门诊、日常随访、健康咨询、用药指导以及签约人员在基层门诊就医减免医保起付线、由家庭医生推荐转诊的住院医疗费不设二次及以上起付标准等“多快好省”品牌服务,居民看病更便捷、签约更实惠。厦门市基于医疗健康大数据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和手机APP──“厦门i健康”,搭建了医生与居民互动交流管理平台,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电子签约与管理。
以多种形式医联体促进上下联动
厦门市岛内两个行政区,由三家三甲医院牵头分别组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紧密型医疗集团。岛外四个行政区,以区域中心三级医院与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在同安区建设以区级三级公立医院为中心的紧密型医共体,实行统一的行政领导和业务管理,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健全行政、人事、财务、设备、药品、医疗、信息等管理长效机制。同时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积极发挥专科优势,横向组建专科联盟。通过医联体实现大医院“人才下沉、资源下沉”,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让群众就近就医,家门口享受到大医院一样的同质化服务。
以慢病一体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厦门市以高血压、糖尿病“下沉”社区为突破口,并将规范化管理扩展到冠心病、慢性肾病、慢阻肺、慢性胃肠病等慢性病,建立专病防治中心规范疾病诊疗路径和双向转诊标准,以此带动常见病、多发病、稳定的慢性病到基层首诊。将“防”与“治”有机结合,将大医院与基层、专业卫生机构三方联动,有效构建了上下一体的服务机制和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基层诊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巩固了慢病防控成效。2019年,厦门市开展高危人群慢阻肺筛查及适龄人群大肠癌筛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慢阻肺和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和临床初步诊断,后续健康及随访管理优先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好呼吸系统疾病和肠道疾病的基层初诊,提高了呼吸疾病、胃肠道疾病早诊覆盖率,有效促进慢性病早诊早治。目前厦门市6个区已经建成4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2个福建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现了全市慢病示范区全覆盖及同质化。
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
以强基层为重点,一方面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大医院通过积极开展专家人员下派、业务指导等帮扶方式,带动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提升,同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在全市卫生系统中实行单列,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护理、公共卫生医师、中医药、药剂等卫技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家庭医生在签约中历练和成长,具备了看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同时做好居民的健康管理、预防保健、上下转诊等一体化服务,做好辖区群众健康“守门人”的底气越来越足。另一方面完善基层考核激励机制。2016年,厦门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激励机制的通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任务并通过考核后,其收入结余部分可用于在职人员激励,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有效激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的落实,提升了家庭医生的收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庭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助力基层医疗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厦门市每年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有序诊疗、重点人群管理、普通签约居民管理、慢病患者管理质量、医保管理、签约服务知晓率和满意度等纳入考核体系,并请第三方定期进行签约服务满意度评测,激励与考核挂钩,保证基层服务质量。(林晋 郑文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