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寺 发表于 2019-12-31 06:19:00

冬闲年货生产忙 富了农民浓了年味

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本报记者于丽爽通讯员焦硕
  寒冬腊月,本是农闲季节。可春节临近,在传统文化日益回暖的今天,“村味儿”年货一年比一年走俏。这不,京郊山村里,一些加工企业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生产。富了农民,浓了年味。
  手工灯笼走进地坛庙会
  九渡河镇东宫村的灯笼厂里,工人们正忙着给地坛庙会生产200盏花灯,菱形的灯笼、明黄色绸子灯面、红色的“吉”字组合在一起,节日气氛浓郁。
  东宫灯笼厂的前身是红庙灯笼厂,红庙灯笼厂2006年成立,规模扩大后,红庙村的场地不够用,于2010年收购了东宫村灯笼厂,也把生产车间搬到了东宫村。如今厂房面积1000多平方米,就这,厂长闫万军还嫌不够用。
  “提前生产出来备着,有订单拿了就走。你看这些大红灯笼,都是提前赶出来的,用不了几天就能卖完。”在二层库房里,闫万军指着那些生产好的成品说。那些大红灯笼收起来立在那儿一人多高,撑开了需要三个人才能合抱,看着又结实又喜庆。二层库房的屋顶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地上还堆着一些灯彩。顾客来了,可以看样下单。
  红庙村的灯笼是有专利的。最早,闫万军去河北学做灯笼,回来后,复员军人出身的他潜心钻研,对灯笼骨架进行革新,用铁盘、钢管、冷拔丝做支撑,灯笼更加坚固,抗风能力大大增强。灯面掉色破损以后,还能拆下来翻新,骨架可以反复使用。闫万军为此申请了灯笼骨架专利。
  近些年,一种机械化生产的亚克力材质灯笼对手工灯笼形成冲击,但闫万军仍在坚守,他相信,只有传统手工灯笼才更能传达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
  和他想法一样的大有人在。颐和园景区就长期与东宫灯笼厂合作,地坛庙会也和东宫灯笼厂合作了十来年。今年,朝阳十八里店、房山良乡也订购了东宫灯笼厂的灯笼,车间里正在抓紧生产。
  陶瓷彩绘扮靓外国节日
  走进怀柔区庙城镇高两河村陶瓷彩绘厂,开敞的生产车间里暖意融融,阳光从玻璃窗洒进来,桌子上、窗台上,一盆盆水仙香气四溢。
  长条工作台前,大婶大嫂们都在目不转睛地干着手里的活儿:有的在画图案,有的往白胎上添彩。她们在做的是托盘,图案有喜鹊登枝、并蒂花开、鸳鸯戏水等,喜庆热闹;笔下的颜色大红大绿,活泼欢快。
  “这批订单是给新加坡生产的,主要是茶具、箭筒等,有200多套。茶具包括一个托盘、一个茶壶、两个杯子,加起来就是800多件。箭筒现在不放箭,主要放一些字画。”厂长高林荣介绍。
  高两河陶瓷彩绘厂颇有历史。1979年建厂,风风雨雨40年。如今,随着国家对传统工艺的重视,厂子迎来新发展。
  “过去产品比较单一,主要是花瓶、罐子什么的,风格也是仿古的,色彩素雅。现在年轻人喜欢实用化的产品,喜欢艳丽的色彩,我们就请专业设计,生产牙缸等卫生洁具、收纳盒、台灯等,还有农村婚礼上要用的鸡毛掸子瓶。”高林荣介绍。今年“双十一”,网上销售额就达2万多元。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想要亲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伴随怀柔国际会都建设,走进高两河陶瓷彩绘厂参观的国际友人多了起来,很多人因此成了这里的顾客。
  “有澳大利亚的、美国的、南非的、阿根廷的,还有捷克的。”高林荣翻着桌上的名片给记者介绍。万圣节彩蛋、带有圣诞树和圣诞老人图案的杯子,都是最近刚给这些国际客户生产的。一些中外交流机构也喜欢订购陶瓷纪念品,12月25日,德中友好协会就提走了一批纪念方盘。
  舌尖上的年味儿越来越浓
  山乡工艺品走俏,“村味儿”美食从来就热度不减。
  凌晨2点,怀北镇大水峪村胡中明家乡肠加工厂已经点火燃灶。备馅料、制灌肠、水煮、烟熏……胡中明和几位大姐手法娴熟、分工有序,碗盆的叮当声在氤氲的水汽里显得无比热闹,一根根软糯可口、油而不腻、回味绵长的大水峪家乡肠出锅上架。
  在大水峪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制家乡肠的历史,尤其是春节期间,家乡肠更是餐桌上的必备佳肴。胡中明是大水峪家乡肠传承人之一,2010年,她创办了占地600平方米的大水峪家乡肠加工厂,家乡肠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也让这传承百年的“乡味儿”走出小山村,奔向大市场。
  为保证口感正宗,加工厂在原料、加工环境、制作间设计、设施与设备、卫生管理、人员管理、检验规范等10个方面一丝不苟。而且还秉承古法制作,每一盘配料都是人工调制的,不添加色素和防腐剂。
  经过多年努力,家乡肠远近知名。平常的节假日,每天销售量都在1000斤左右,临近春节,每天能卖出7000斤还供不应求。冬天农闲,却是家乡肠厂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喇叭沟门乡对角沟门村的大煎饼、杨宋镇北年丰村的小磨香油、渤海镇农家特色冻豆腐……浓浓的年味正从山乡飘进千家万户,乡愁越来越浓,年,越来越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冬闲年货生产忙 富了农民浓了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