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侃 发表于 2019-12-30 22:19:00

BBS 往事:人们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之前的「连接」

源自:极客公园 原文标题:BBS 往事:人们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之前的「连接」
  摘要
  Suess 的离世让人们再一次想起,在 1978年的那场暴风雪中,先驱们悄然发起的一场「互联网」连接革命。
  「在人与人之间在线交流这件事上,一切都可以追溯到 Randy 和他的 BBS。」计算机史学家 Jason Scott 这样悼念刚去世的互联网先驱 Randy Suess。据《纽约时报》,Suess 12月 10日在芝加哥去世,享年 74 岁。世界上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拨号 BBS 诞生于 1978年 2月 16日,Suess 就是它的发明者之一。
  对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人来说,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布告栏系统)是一段蒙满灰尘的「史前」故事。关于 BBS,人们更多谈起的往往是论坛(Forum),一种在 BBS 基础上经过多番改良的,不再限于纯文字交流的平台。Suess 的离世再一次唤起人们的记忆,他是「互联网」连接革命的发起者,而这场革命早在 1978年就开始了。
  生于暴风雪
  1978年年初,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五大湖地区,芝加哥被超过 1米的积雪覆盖。城市停止了运转,人们暂时不用去工作。终于闲暇下来的 IBM 工程师 Ward Christensen 打通了 Suess 的电话。随后,这对在家用电脑爱好者俱乐部上相识的好友,开始着手开发他们此前一直在讨论的新型信息交流系统。

  CBBS 的两位发明者|BBS:The Documentary 预告片截图
  他们的想法就是先建造一台中央电脑,然后俱乐部成员可以用各自的电脑拨号接进来,发布通告,交换关于会议、新想法和新项目的信息。打个比方,这套计算机系统就像是杂货店墙上供人们张贴传单的公告板。
  据 Christensen 的回忆,仅靠二人合作──Christensen 负责编写软件,Suess 负责组装硬,搭建系统只用了两周。系统工作的具体流程是,他们在一台名为 S-100 的个人电脑中嵌入一个可以通过电话线发送、接收数据的 modem(调制解调器)后,Suess 还将其他硬件和电脑焊接在一起。这些硬件的作用是自动重启机器,每当有人拨号接入 S-100 的时候,机器就会开始加载 Christensen 编写的软件。
  就这样,CBBS(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上线,世界上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拨号 BBS 诞生,后来出现的同类系统都被称为 BBS。
  「硬件看起来非常简陋,看起来像是用铁丝网和口香糖粘起来的。」Christensen 说。不仅是外观,它的功能现在看来也十分「简陋」。由于硬件和连接限制,CBBS 每次只能接待单个拨号者的访问,用户轮流接入系统,而系统每秒钟只能传输 5 个单词。
  在一部描述 BBS 的缘起、发展和影响的纪录片BBS:The Documentary里,Christensen 的说法也得到佐证。「单从表面上看,早期的 BBS 似乎非常荒谬。」用户要进行对话耗时太长。在 BBS 上玩像国际象棋那样的电子游戏更是需要花上好几天,因为玩家在执行完指令后必须等一两天,再让对手接入,并轮流进行。

  CBBS 登录界面|Wikipedia
  即便如此,CBBS 还是很受欢迎。在系统上线几个月后,Suess 和 Christensen 在科技杂志 Byte 上撰写文章介绍 CBBS,并免费分发 BBS 软件的拷贝。即便那时还很少有人家里配备 modem。但在两年时间里,已经出现了 200-300 个比较活跃的 BBS,在顶峰时期,北美区留存着超过 15万个 BBS。
  直到 1980年 CBBS 停用,据说它总计处理过超过 50万次的拨号连线。
  为互联沟通奠基
  1984年,Tom Jennings 开发了 Fido 协议(protocol)。Fido 的出现,让 BBS 可以实现跨站交流,也慢慢形成了一个由爱好者自行搭建的通讯网络 FidoNet。在 FidoNet 上,用户不再只能向单一布告栏发布信息,而是可以一次将消息分发到数百、数千个布告栏上。
  据《连线》报道,1984年,FidoNet 在世界范围内只有 132 个站点(node),到了 1995年,数量已经增加到了 35000 个。FidoNet 在 CBBS 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后,系统的互联属性也得以增强,它被认为是互联网普及之前使用人数最多的网络系统。
  在 BBS:The Documentary 里,Jennings 描述了他的朋友们刚开始接触 Fido 概念时的反应,「有了这个程序,在电脑上拨号,输入账户和密码,进站浏览,然后留言,再过几个月,你或许能看到别人的回复。」但朋友们都认为这种沟通「太愚蠢了」。

  FidoNet 上的 BBS 界面|FidoSysop Blog
  这种「愚蠢」的交流方式,却仿佛拥有魔力,甚至可以让部分人沉迷。在当时,如果拨号接入了不在用户所在地区的 BBS,用户需要按越境电话标准支付每分钟 1 美元的费用。一些 BBS 用户成为了重度访问用户,在流连忘返一天下来后,他们就要付上 600 美元的电话费。这似乎很难理解,但在纪录片里,一些 BBS 站长(sysop)描述着他们对这种连接的浪漫想象:他们躺在床上,每当有人发帖,电脑上的灯光闪过的时候,他们觉得全世界将要涌进他们的卧室,即便是如此微渺的、慢吞吞的连接。
  一位受访对象甚至笑笑说,「当你跟别人提起『BBS』,如果对方的眼睛里没有猛地闪过一道光,那他就不值得我继续花费时间。」在他看来,BBS 俨然已经成为识别同好的社交符号。
  除此之外,BBS 更深远的意义是将更多的普通人连接到了一起。《连线》记者 Kim Zetter写道,「不像互联网在刚出现的那样,只有研究者和军方能够使用它,BBS 的内核是民粹主义(反精英主义)的,只要是买得起 3000 到 10000 美元电脑的人,就能互联。」在这之前,ARPAnet 尽管迎来 100 台主机数量的突破,但仍局限在国防领域,普通的电脑爱好者很难介入网络世界。因此,CBBS 是在当时许多拥有调制解调器的人唯一能拨入的网络。

  Randy Suess 地下室里的 CBBS|Suess 家人提供给《纽约时报》的照片
  从 19 世纪 70年代末到 80年代,各地的爱好者以当年那个简陋的 CBBS 为蓝本,设计自己的 BBS,这些形式更丰富的论坛支持富文本信息,提供实效聊天室和在线游戏等功能。《纽约时报》的作者 Cade Metz这样写道,「这些由普通人们创造的服务,是现在互联全球的 Twitter、Facebook 和 YouTube 等社交媒体服务的先驱。」谁能想到最初 50万次的拨号连接衍变成 Facebook 和 YouTube 的 20多亿月活,曾经被 Suess 安置在地下室的 CBBS 系统也早就成为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基础设施般的存在。
  责任编辑:沈知涵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BBS 往事:人们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之前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