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岐 发表于 2019-12-30 15:19:00

新老京张,用的都是新技术

源自:北京晚报 詹天佑重孙女詹欣搭乘首趟京张高铁列车。
  本报记者和冠欣摄
  今年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建设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开通运行110周年,也是中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铁线路──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元年。随着京张高铁、崇礼铁路的开通运营,一新一旧,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与现实的两张靓丽名片。
  回到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顺利全线通车,彻底击碎了外国专家说“中国人不能独立修建铁路”的预言,成为中国铁路自主修建的起点。
  “各处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句詹家家训,深深地影响着詹家每一代后人。
  “从曾祖父詹天佑开始,詹家一家三代人都在铁路上工作。”詹欣说,由于修筑铁路需要跟随工程不断地漂泊,詹家后代的枝叶也随着中国铁路网的延伸,分散在祖国大江南北。尤其是自己的父亲,都把一生献给了铁路建设,足迹遍布陕西、青海、内蒙古以及东北等地。
  在旧日光景中,绿皮火车从西直门火车站出发,过南口,一路沿着关沟爬坡,拉着旅客和一车的货物驶向张家口外。那时每年4月份,詹欣都会跟着父亲詹同济一起来青龙桥站里的詹公铜像前祭祖。列车经过青龙桥站时需要停站换向,车头车尾两辆机车先后鸣笛,再同时鸣笛,一齐“使劲儿”哐当哐当地开动起来。这一幕成了詹欣儿时对京张铁路最深刻的印象。
  今年5月,詹欣来到了新八达岭隧道的施工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条地下长龙的诞生。“百年前的京张铁路我不可能参与建设。不过遇到京张高铁的建设,我一定要去亲身体验一下,看一看新的历史条件下,咱们中国铁路工人是如何进行施工的。”
  沿着隧道斜井一路七扭八拐,钻到八达岭长城站施工现场的最深处,出现在詹欣眼前的,是国内第一个暗挖的地下铁路车站。由于盾构机无法完成大角度的转身,京张高铁采用世界先进的微损伤控制爆破技术,轻手轻脚地在长城与京张铁路的正下方,炸出一条隧道,每推进1米,都要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
  “老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采用了当时最安全的矿山炸药技术,新八达岭隧道采用微损伤控制爆破技术。一新一老,都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技术。遇到挑战不怕,我们中国人都用技术来克服。”詹欣说。
  站在新老京张铁路的交会处,詹欣更加了解到当时曾祖父有多么艰苦。“尽管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但因为地质疏松和文物保护的需要,高铁的施工还是运用了大量人工参与。修高铁都这么艰难,可想而知在百年前,国力和科技水平更加落后的条件下,修建京张铁路更是艰难。”
  从通车以来,京张铁路一直服务着祖国建设与人民出行。货运列车与旅客列车来往不断,沟通首都北京与祖国西北。
  2008年,市郊铁路S2线开行,老京张铁路再次焕发生机,这些年还获得了“开往春天的火车”赞誉。在京张高铁的施工中,百年前建设的清河站老站房得到了保留与修复,成为老京张遗迹的一部分永久保留。作为詹家的后人,詹欣说,京张铁路的遗迹可以留给后人,成为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奋发图强的教育基地。发挥文物新的作用。
  就在今天,詹欣也搭乘首趟京张高铁列车。她说,祖国强大,如今高铁已经成为了自己旅行生活的一部分。
  时光变化百年。地下是高速铁路,地面是最美火车,百年京张铁路的足迹与发展,实际上就在这一快一慢、一新一旧之间,悄然地传承着。本报记者李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老京张,用的都是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