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哥也“真香”了!百度腾讯接连入局,匿名社交是一门好生意吗?
源自:《财经》杂志 原文标题:小马哥也“真香”了!百度腾讯接连入局,匿名社交是一门好生意吗?现在的年轻人需要怎样的社交生活?除了微信和QQ,他们都在玩什么?最近,互联网巨头将目光瞄准了匿名社交──12月,腾讯推出匿名社交产品“灯遇交友”;11月,百度推出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匿名社交产品“听筒”。
有意思的是,腾讯此举被不少网友调侃“真香”。今年1月,原快播创始人王欣曾带着匿名社交产品“马桶MT”回归,然而,内测不到一小时,其分享链接便遭微信屏蔽。在灯遇交友上线后,12月17日,王欣在微博晒出马化腾在“马桶MT事件”时的表态:“先让家里人能用起来再说吧”“负能量的匿名社交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的,没得说。”
如今,随着巨头纷纷入局,匿名社交APP是否能够摆脱“负能量”,成为一门不错的社交生意?
巨头为何看中匿名社交?
“我没男朋友,也不着急找工作,玩这个就是打发时间。”赫赫是一名在家待业了半年多的“90后”,除了周末偶尔与朋友约饭,她的大部分社交活动都在某款匿名社交APP上进行:记录生活点滴、发发牢骚,翻看“广场”上不断滚动刷新的新鲜图文,回复陌生人的留言,有时也会吵起来,“拉黑了不少人”。
对她来说,匿名社交APP就像“树洞”,在这里可以更真实地做自己。赫赫向《财经》新媒体坦言:“很多东西发在朋友圈不合适,在这不用装,反正他们不知道你是谁。”不需发送好友申请,就能直接与陌生人打招呼,在系统的自动匹配下,还可与其他用户进行语音或视频聊天,在这一过程中,双方无法看到彼此的真实面貌,仅能通过覆盖在面部的卡通头像看到对方的大致表情……
这种更自由、新鲜的社交体验,吸引了不少像赫赫一样希望逃离熟人社交的年轻人。酷鹅用户研究院发布的《泛娱乐社交一代:“95后”社交行为洞察报告》指出,有43%的“95后”使用陌生人社交应用,他们希望借助平台的精准配对机制,扩展交际范围,排解实现生活中的孤独感,在志同道合的同辈群体中开展社交活动。
如今,随着用户的增加,在匿名社交APP的赛道上,已有陌陌、探探、soul、一罐等诸多前排选手。相比之下,“灯遇交友”和“听筒”有何不同?《财经》新媒体看到,目前这两款APP都仅推出了安卓版,其中,听筒主打校园匿名社交,主要面向高校在校生,用户在注册时需进行学校信息认证。在社交功能设置上,支持发布图文及音视频信息,可通过“地图找人”、“同城约见”等功能查找和约见附近用户,使用“合拍铃”功能可在每晚九点自动匹配合拍用户,进行限时24小时的聊天。
(听筒截图)
“灯遇交友”的社交功能则更为简洁,用户可匿名发布图文消息,并与其他用户进行点赞、评论和聊天等互动,暂不支持发布语音及视频。在聊天过程中,用户也只能使用平台自带的表情,无法发送图片。
(灯遇交友截图)
需要指出的是,“灯遇交友”并非腾讯在匿名社交领域的首次尝试。2010年9月上线的QQ邮箱“漂流瓶”功能,曾一度为其带来巨大流量。据公开数据,“漂流瓶”上线三天后,用户量突破100万人,半年后达到1000万人,“微信之父”张小龙称:“漂流瓶让我体会到群体的伟大,它的行为模式在我们的预想之外。”
然而,据微信官方公告,由于“存在用户利用漂流瓶等功能发布色情内容或色情招嫖广告的情况”,非法信息屡禁不止,2018年11月,漂流瓶被暂时下线,并于今年6月正式终止服务。
“灯遇交友”一经发布,便被网友称为“升级版漂流瓶”。尽管其相对简易的功能设置,透露出腾讯对匿名社交仍态度谨慎,但如何避免重蹈“漂流瓶”的覆辙,仍是所有匿名社交产品无法回避的考验。
尤其是今年以来,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快了对社交APP的整顿步伐。近日,国家网信办先后针对小众即时通讯工具、网络音频乱象等开展专项整治,探探、soul等因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被监管部门责令下架整改,其中soul重新上线后均取消了匿名功能,在用户发帖时将公开其ID等信息。
因此,“灯遇交友”和“听筒”面世伊始,不仅要与竞争对手抢夺用户,还需面对日渐高压的监管态势。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巨头为何仍要试水匿名社交?
速途研究院院长、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向《财经》新媒体表示,当下网民红利已所剩无几,互联网行业的用户增长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全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数量超过八亿后,网民的增长已经非常缓慢,必须寻找新机会,用新产品来刺激用户。”
据腾讯最新财报,截至今年三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1.51亿,同比增长6%。QQ的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为6.534亿,同比下跌6%。“用户规模正在接近天花板,腾讯和百度等都会鼓励内部进行小微创新,每年推出大量APP来测试市场反应,包括这次推出的两款匿名社交产品,也是它们试图向新的社交细分领域寻找用户和流量。”丁道师认为,在这一趋势下,未来还将出现更多新型社交产品。
目前来看,陌陌、探探等头部平台已掌握了匿名社交的先发优势,尤其在去年2月,陌陌斥资约7.71亿美元,大手笔收购探探,此举被外界评论为“自此陌生人社交再无后来人”。在丁道师看来,BAT既无意也几乎不可能改变现有竞争格局,即便如此,在争夺存量的时代,这仍是值得尝试的领域。“如果你不做,就等于主动放弃了机会。”
匿名社交能走多远?
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陌生人社交用户规模共计5.92亿人,预计在2019年整体用户规模将突破6亿,达到6.22亿人。
在陌生人社交领域,匿名社交APP对用户有着独特吸引力──匿名状态下,用户能够相对更自由地发表意见、宣泄情绪,并满足自己对他人隐私的窥视欲。在马桶MT上线后的一次内部发布会上,王欣更是将匿名社交称为现代社会的“刚需”。
这种“刚需”在几年前曾一度掀起国内匿名社交APP的发展热潮。2014年3月,“秘密”(后改名为“无秘”)安卓版上线,并于次月推出iOS版本,迅速登上Apple Store社交免费排行榜第一位。比达咨询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当年8月,无秘累计下载量为1326.7万次。此后,秘密圈、悄悄、小声、乌鸦、吐司等匿名社交APP先后上线。据360公布的《2014年Q2移动互联网APP分发行业报告》,2014年第二季度,共有20多款匿名社交软件发布,行业发展势头高涨。
(截图来自比达咨询)
然而,这一社交方式带来的内容风险也随之凸显,谣言、涉黄涉暴等内容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在无秘上,某不雅视频当事人的个人资料被匿名发布并广为传播,受害人随后向上海网络监管部门进行举报;演员白百何被造谣盗窃、周鸿祎被造谣吸毒等事件也都源于无秘平台上的“爆料”。
如何兼顾用户体验与内容合规,始终是匿名社交面临的难题。2017年6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应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现在所谓的匿名社交APP,都是‘前台匿名+后台实名’,在网络实名制下,不可能、也不鼓励进行百分百的匿名社交。”丁道师表示。同时,大多匿名社交APP还会通过平台审核、用户举报及推出青少年模式等方式,对内容进行多重把关。
“陌生人社交一直处于灰色和黑色地带的边缘,走出监管困境,是实现商业化的前提。”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Q1中国陌生人社交市场季度监测报告》分析称,未来政府监管和法律监督将更加严格,平台只有加强自我监督,才能谋求收益增长。
《财经》新媒体梳理发现,目前匿名社交APP主要借助广告、游戏及会员订阅、虚拟礼物等付费服务,以拓宽盈利渠道。例如,探探近日上线的“闪聊”功能规定,聊天双方必须发送超过20句信息,才能看到对方的个人资料,用户也可购买“偷看”特权,提前查看对方信息。
加速变现的背后,是探探迄今仍未走出亏损泥潭。陌陌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探探的付费用户虽已达450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90万人,但仍净亏损2.14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2.18亿元。
“除了探索更丰富的商业模式,如何留住用户、提高用户粘度,也是实现盈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丁道师看来,“前台匿名”决定了用户之间建立的更多是“弱关系”,即使转变为“强关系”,用户也往往会随着互加微信或QQ等转移至熟人社交平台。同时,“后台实名”及日益严格的监管趋势,让匿名社交APP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此前,在谈及匿名社交为何走向衰落时,无秘创始人林承仁曾这样表示:“大家在最开始时期望看到内幕和爆料,迅速聚集了大量用户,但当没有这么多爆料内容时,用户会觉得没有想看的东西了,粘性就会降低。”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主流匿名社交平台的业务将趋于多元化,还可选择进军海外市场,评估海外投资机会。“更多平台或将优先转战亚洲东南部市场,东南部地区的文化背景与中国的更为接近,国内陌生人社交平台在运营积累上有着更丰富的经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