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5省市研发经费不及华为一家公司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原文标题:2015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 比重首次突破5% 25省市研发经费不及华为
本报记者周慧北京报道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下称《公报》)。
2015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保持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及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持续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
与此同时,研发投入区域分化明显。据《公报》,2015年研发投入经费超过千亿的省市有5个,500到1000亿之间的省市有4个,其余都在500亿以下。其中,投入经费最大的广东,数据是贵州的29倍,青海的155倍。而投入强度最大的北京,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跟排名第二的上海也拉开了较大距离。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研发投入主体的企业,2015年研发投入增速有所放缓。
政府投入加快
根据《公报》,2015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169.9亿元,比上年增加1154.3亿元,增长8.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07%,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7.7万元,比上年增加2.6万元。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我国研发活动的三大执行主体,2015年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为10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76.8%。
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2136.5亿元,增长10.9%;高等学校经费支出998.6亿元,增长11.2%。占比分别为15.1%和7.0%。
从三大主体的投入增幅来看,企业增速较2014年放缓2.7个百分点。而政府属研究机构、高校经费支出分别较2014年提高了2.8和6.4个百分点,可见高等学校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最快,企业作为研发投入主体,研发增长动力相对不足。
政府投入加快与国家支持力度加大不无关系。在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中,政府资金达3013.2亿元,增长14.3%,增幅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是近三年增长最快的一年。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关晓静介绍,2015年,国家财政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支出,支出规模首次超7千亿元,增速达8.5%,较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从研发活动类型来看,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提高。研发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其中基础研究由于体现了面向科学前沿的原始创新能力,其投入规模和水平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201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716.1亿元,是近9年来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5%。
但这一比例远远低于主要创新型国家的10%以上比例,说明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局面尚未实现根本转变。
区域呈两极分化
研发经费支出和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公报》显示,区域研发投入呈两极分化。
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5个,分别为江苏、广东、山东、北京和浙江。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8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整个中西部地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也只有陕西。
与之相对,华为2015年年报显示,该年度企业研发支出为596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国内有25个省市自治区,在2015年的研发经费均低于华为一家公司。
国内最受关注的科技中心,即提出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创新中心的北京和上海,在科研投入强度上,也拉开了差异。
据《公报》,北京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6.01%,而上海为3.73%。同时,北京的科研投入强度是国内平均水平的三倍。
上述数据显示,北京在科技中心建设方面优势非常明显。
此外,从行业来看,全国科研投入强度最高的是铁路、船舶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其次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弱的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制造业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