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狼 发表于 2016-11-12 14:06:02

农业部官员:品种审定不会成为转基因产业化拦路虎

源自:中国经营报   农业部官员:品种审定不会成为转基因产业化的“拦路虎”
  李艳洁
  “品种审定制度不会成为转基因产业化的拦路虎。”11月10日,农业部科教司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处副处长张宪法在北京理工大学等主办的“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挑战及政策研讨会”上表示,品种审定归口农业部种子局管理,相关的工作都在研究中。
  张宪法表示,如果说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了,要推进转基因产业化,相关的配套制定工作包括品种审定、生产经营许可等后续工作肯定会陆续或者同时开展。
  “如果满足五大条件,转基因作物的品种审定制度不会成为产业化的障碍。”张宪法介绍,五大条件第一条就是要确保安全,要拿到安全证书;第二条是生产发展急需,前几年也批了几个品种的证书,比如番茄、辣椒等,但是生产上没有推广,那就是不急需;第三条是技术比较成熟;第四条是公众可接受,我们的推广路线图是先发展非食用、然后发展间接食用、最后发展食用;第五条是对出口贸易不能形成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我国水稻、米制品的出口,特别是出口欧盟遇到阻力。
  截至2006年11月10日,欧盟RASFF(食品和饲料风险快速预警系统)共计通报了233次含有未批准转基因成分的产品,其中绝大部分是含有稻米成分的食品。随着农业部监管加强,输欧米制品被通报的次数已经大幅减少。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介绍,所谓对出口贸易影响较小,是指占出口比重不超过0.4%。
  在今年4月农业部就转基因专门召开的发布会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路线图,一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二是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和食用的路线图,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粮作物。三是充分考虑产业的需求,重点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抗病、抗虫、节水抗旱、高产优质等。
  黄大昉认为,我国玉米产量的80%用作动物饲料和深加工,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对饲料的需求不断增长,经测算到2020年,我国玉米的需求总量会达到2.9亿吨,当前年产量只有2.25亿吨。此外,自主研发的转基因玉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抗虫、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已经具备生产应用条件。
  张宪法介绍,一个产品能不能推向市场、能不能商业化要经过几个阶段,首先要拿到安全证书,这是一个前提,经过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充分地科学评估,确认对环境安全、食用安全没有不良影响,在这个情况下审慎发放安全证书,安全证书是推向产业化的一个最基本条件。拿到证书之后,还要走种子管理的相关程序,主要的农作物要通过品种审定,经营、生产还要拿到相关的经营许可证等等相关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转基因重大专项“总工程师”万建民在今年9月的转基因报道媒体研修班上介绍,转基因农业领域目前有审定品种124个,发放安全证书6个,包括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水稻、转基因植酸酶玉米、转基因番木瓜。
  不过,我国目前仅有针对转基因棉花的品种审定制度,转基因玉米、大豆、水稻等都没有。
  2016年最新修订后的《主要农作物审定办法》规定:“除转基因棉花外,其他转基因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另行指定。”截至目前,该规定的具体细则尚未出台。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几家有转基因研发实力的种子企业负责人,都表示目前尚未收到相关方面的咨询。
  与此同时,张宪法也表示,转基因作物违规种植近几年有所发生,农业部态度非常明确,发现一起惩处一起,严惩不贷。“转基因产业的发展与转基因的监管是相辅相成的,相互支撑的。把监管搞好,能为转基因研究、产业化以及这个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能支撑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的工作,也能够向社会公众传递一个信息,所以,这一块我们是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业部官员:品种审定不会成为转基因产业化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