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 发表于 2016-11-11 19:06:00

万科逆流:地王热冷却后频举牌 高价拿地或存风险

源自:新浪乐居   万科“逆流”丨见地
  原创 2016-11-11 姚瑶 见地
  “地王热”冷却后,万科频频举牌。
  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风向标,万科的一举一动都被高度关注着。
  上周(11月4日),见地曾报道过广州增城新出让的两块土地刷新区域宅地单价纪录,其中一块位于增城朱村、21号线在建地铁旁的宅地,以超过起拍价近10亿成交,溢价率高达174%。
  这块地的买家,竟然是发誓“不拿地王”的万科。

别人恐惧时贪婪?
  据见地君观察,万科是在其他房企中场犹豫的时候开始加密举牌频率,而那个时候,地块的溢价率已经接近100%了。万科上一次在广州招拍挂市场上大手笔拿地,还是在2015年12月,以71.2%溢价率拿下黄浦区亨元岗地块。
  就在增城拿地前两天(11月2日),万科在佛山经过145轮、长达5小时竞价,以14.9亿元拿下罗村一块商住用地,溢价率同样高达96%。
  这是万科“与众不同”的拿地策略:众人抢地王时旁观,众人畏怯时出击。
  根据易居研究院数据监测,万科今年以来在公开市场上拿的50块土地中,只有7块是底价成交,而溢价率超过100%的就有14块,超过50%的有25块,且大部分高溢价率地块的获取时间都集中在6月份之后。而在2015年,万科在公开市场上拿了51块地,底价成交的就有17块,还不包括许多溢价率不足1%的低价地,溢价率超过100%的只有3块,超过50%的也只有10块。
  10月,在新一轮“控地价、限房价”的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土地市场供应锐减、土地出让方式更加严苛,土地成交明显下滑,上市房企拿地总金额和面积环比同比也在双双下滑。同策咨询研究部数据显示,2016年10月上市房企拿地TOP20中,通过招拍挂拿地金额总计519.52亿,环比下降184.14%,同比下降100.46%;拿地面积总计1174.41万平米,环比下降61.07%,同比下降10.66%。
  在这种情况下,万科反而逆市加码土地市场,并重回拿地“一哥”地位:10月通过招拍挂拿地的总金额在上市房企中排名第一;算上1-10月数据后,万科拿地金额虽比不上今年以来疯狂圈地的融创中国,但仍高居上市房企排名第二。
  同其自身相比,10月也是万科今年到目前为止拿地最多的月份。根据万科销售简报数据统计,10月万科总共耗资162.52亿元拿地(包括招拍挂和收购项目),差不多相当于前三个月拿地总金额。
  而且今年以来,即使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的地块数量比例仍然较高,但万科拥有项目权益比例在逐步提高,到了10月份,新获得的18个项目中,有10个是100%拥有项目权益的,占比55.6%,达到年内单月最高;另外8个项目,有7个是拥有50%以上权益的。
  进入11月,万科拿地再次“加速”,仅仅4天,就在公开市场上斩获3块土地,是10月份招拍挂拿地数量的一半。
  种种迹象表明,万科拿地策略似乎从谨慎转为积极。

股权事件“耽误”万科拿地?
  业内有观点认为,万科在公开市场上频频高价拿地,或许也因其惯常依赖的收购方式受到股权之争的影响。
  万科半年报曾明确表示股权之争导致了公司“新的土地项目获取受阻、合作伙伴和客户信心受损、公司业务拓展受到影响、团队稳定性受到冲击”,第三季报中万科也表示,股权事件对公司的影响仍在持续,也给业务发展带来进一步挑战。
  撇开股权事件的影响,万科今年1-10月的拿地金额已高于2013-2015年中任何一年,但拿地金额的逐年增长速度却远远比不过销售金额的增长速度。比如,万科今年1-10月销售金额比去年全年增长了19%,但拿地金额仅增长9%。
  与融信、信达这样拿地销售比(总拿地金额/平均每月销售金额)达到17-18的房企相比,万科今年1-9月的拿地销售比只有2.2,在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的“2016年积极抢地房企排行榜”中,万科的拿地销售比排到了第32位──比恒大、碧桂园略高一点,但比大多数闵系房企和央企低很多。从这个角度看,万科不算“激进”,甚至可以说,万科非常有拿地的需要。
  与快速去化相对应的,是万科的库存也在“告急”:由于一向遵循“不囤地、快周转”的策略,万科的土地存续比与其他房企比几乎是最低的,据同策咨询研究部统计,2014年以前,万科土地存续比保持在3以内,但2014年和2015年,万科土地存续比降至2左右,截至2016年8月底,万科的土地存续比再次降至1.29左右,换言之,即土地仅够未来1.29年开发。
  另据国金证券研报,截至9月末,万科规划中项目权益建筑面积合计为3331.1万平方米,按照当前月均销售面积来算,去化周期仅15个月,万科土地储备略显不足。
  尤其是在万科重仓的一线城市及纳入万科“都市圈”中的二三线核心城市,库存已大多消化得差不多了。根据网易住宅数据中心统计,广州万科项目平均去化率达到94.4%,北京达到96.1%,上海更是高达98.3%,在万科过去重点布局的热门二三线城市中,南京项目平均去化率为82.3%,佛山项目去化率也达到89.5%。
  中国证券报曾援引万科高级副总裁谭华杰的说法,一般万科同期开工量略高于销售量,土地购置量略高于开工量。在11月,招商证券发布研报提出,万科前三季度新开工面积绝对值明显大于销量,相比之下,万科拿地节奏仍偏理性。
  万科在三季度报中提出,“随着热点城市调控政策出台,未来土地市场有望回归理性,公司将继续关注市场机会,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项目获取途径,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需要”。据每日经济新闻援引明源地产研究院副院长刘策的观点,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给土地市场降温,也给万科低成本扩充土地储备提供了机会。
  “也不排除是受到来自碧桂园和恒大追赶和超越的巨大压力。”多名业内人士向见地君表示。

“四大”仍是主战场
  业内认为,万科稳健财务也为其高溢价扩充土地储备提供了有力支撑。万科在三季度报中提到,1-9月,公司累计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入人民币 429.9亿元,规模创历年新高。截至 9月底,公司持有的货币资金达到人民币751.9亿元,远高于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的总和(人民币 309.4亿元)。截至9月底,公司净负债率为 8.94%,继续保持行业低位;有息负债中,长期负债的比例为64.85%。
  基于充沛的现金流,万科也完成了多项以增加土储为目的的收购。今年10月,万科以8.75亿元收购沿海家园天津百亿项目70%股权;7月,万科通过收购无锡万宇置业有限公司拿下万宇花半里二期地块;6月,万科以3.02亿元收购杭州万通杭昀置业有限公司100%股权,从而得到万通地产的上元公寓项目,等等。
  这些项目均位于万科所看重的城市圈带。包括万科耗资38.89亿元收购的印力集团,其投资的商业地产项目超过60个,重点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更不用说万科通过V Capital Limited(即万丈资本)间接全资子公司从凯雷集团手中收购的位于上海黄陂北路中区广场。
  在今年年初的业绩发布会上,谭华杰曾指出,中国城市化仅完成一半,未来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农民工二代将成为未来一类购房主力,他们将流向与大城市有轨道交通连接的都市圈。
  “人口向大城市聚集能够带来更为强大的内需。”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认为。而有轨道交通方便人口流入大城市的地块,在房地产开发行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包括万科基于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上提出的“八爪鱼战略”,所需的多数物业都需位于交通沿线、有一定配套的区域。
  比如万科刚在增城取得的宅地,就是位于增城唯一一条能直达广州市区的21号线边上;今年6月,万科在沈阳第三子落户铁西,是一个与广州圣丰集团合作的项目,也是近地铁1号线保工街地铁口站。另外,今年万科在高铁站项目布局上也有新的斩获,比如今年6月与郑州百润实业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开发位于郑东新区高铁核心片区的福晟广场项目──该项目交通优势明显,东侧和北侧都各有一条地铁线路在建,属于双地铁的换乘区域。
  万科对“与大城市有轨道交通连接的都市圈”的看重,从万科报告中也可见端倪。三季度报显示,万科销售主力城市可分为四大区域:广深区域、上海区域、北京区域和中西部区域。
  而围绕这四大区域辐射的都市圈则包括14个万科持续关注的城市:广深都市圈中的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上海都市圈中的上海、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北京都市圈中的北京、天津、沈阳,中西部都市圈中的成都、武汉。
  万科三季度报显示,这14个主要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增长22.6%,增速较上半年回落2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上述14城市的批准预售面积同比减少15.8%,成交批售比(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期批准预售面积)由第二季度的1.32上升至1.44。由于成交增长和供应下滑,9月底上述城市的新房可售库存(已取得销售许可而尚未售出的面积)进一步下降至0.98亿平方米,为2011年底以来最低水平,库存去化周期为5.7个月。
  为了进一步完善四大都市圈布局,万科“舍得”高溢价拿地的范围,也从中心城市,延伸至周边具有较好市场机会的增长型城市。根据克而瑞数据监测,2014年万科以超过100%溢价率拿地的,只有合肥一宗商住用地;在2015年,超过100%溢价率拿地的城市有东莞、深圳、苏州,50%~100%溢价率拿地的城市还有佛山、南京、南昌和珠海;到了2016年,万科在市场高涨的环境影响下,也对更多重点城市加码土地储备,超过100%溢价率拿地的城市就有广州、大连、合肥、佛山、济南、郑州、南宁、厦门、成都和杭州。

稳健如万科,也面临风险?
  不过,万科这一轮频频高价拿地,有人认为存在一定的风险。
  谭华杰曾透露过,万科拿地的底线是,预期房价基准,不能逾越当地历史最高价位,换言之,万科能够接受的土地价格一定基于曾经存在或现在的房价,绝不购买只有基于房价上涨才能盈利的地块。
  但万科似乎在背离这一原则。今年5月,万科在杭州夺下的三墩北单元宅地,楼面价达14902元/平方米,创下所在板块新高;7月,万科壕掷25.024亿拿下郑州郑纺机地块,楼面地价13411元/平方米,刷新郑州总价和单价纪录,而周边房价在10000元/平方米左右,在售新房没有一家高于该地价;9月,万科以溢价率230%竞得合肥肥东宅地,创下区域单价、总价、楼面地价最高的记录,与周边房价几乎持平;10月,万科在天津张家窝以总价74.5亿元摘牌,楼面地价22860元/平方米,直线距离4-5公里外的成熟住宅区洋房价格也只有24000-25000元/平方米。而11月万科在广州增城拿下的地铁口宅地,楼面地价12088元/平方米,区域均价也只有10000-15000元/平方米。
  “如未来这些区域房价不能迅速上涨,项目想要盈利会比较困难。”广东省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韩世同向见地君表示。
  据万科第三季度报,1-9月,万科平均土地成本为5043元/平方米,这一数据在去年仅为3731元/平米;而根据克而瑞数据监测,万科10月平均土地成本已经达到8118元/平方米。土地成本上涨如此迅速,除了有全国土地成本普遍上涨等外部环境影响,万科高溢价拿地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这并非万科“独家”。全国一二线核心城市的土地成交价在今年1-9月堪称“突飞猛进”,房企拿地成本均直线上升。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止10月中,年内抢地最积极的19大房企合计拿地为7013亿,合计建筑面积为10338万平米,平均拿地成本为6783元每平米,相比2015年标杆房企的企业拿地平均成本增加高达52.8%。
  “在绿地、保利、中海等千亿房企中,万科的盈利性和赚钱能力并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继续高溢价拿地,未来将会进一步影响万科自身的利润率,也会增加财务上的风险。”韩世同认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科逆流:地王热冷却后频举牌 高价拿地或存风险